潞安府志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上騎都尉、右衛從善府校尉。
青丘蟻結,玄兔蜂飛,執戟前驅,俄然勦截。
功高上賞,授以殊勳,撫掌廉平,曾無诖誤。
父禀性貞良,素懷風月,不求名以損巳,惟将德以潤身,放曠林泉之中,逍遙丘園之内。
豈謂二豎來夢,一鸺栖庭,舟壑易遷,早從俄逝,春秋三十有五。
鹹亨元年十一月廿日,卒于私第。
嗚呼哀哉!珠沉漢沼,玉碎荊谿,質客停賞,舂夫辍相。
今以景龍元年歲次戊申十二月巳未朔,十四日壬申,葬于壺關城南卌裡斯原,禮也。
其地東瞻巒岫,顧丘塳之雙墳;西瞰長川,又睹桑津之流。
前貼雞嶺,面對不遙;卻背嶒峰,昔号馬鞍之峭。
嗣子孝恭,隔在生之室,天命有周。
丹鳳巢閣,握寶授圖,白魚鱗躍,基積嵩岱,泒深河洛。
其舟壑夜遷,逝水霄注,殲我良人,歲聿雲暮。
黃埃見起,白旌飛路。
其二美哉哲仕,卓荦英賢。
俄摧秀質,忽殁芳年。
長辭白日,永沒幽泉。
其三 晉氏墓表 王汝 予寓居相之林慮,一日,有舊友晉子溫書至,祝予曰:曩者先生傳教吾黨,積有年矣,吾族之始末,想備知之。
今其托子志吾門遠祖之墓,兼追述其行事,幸勿我辭焉。
予遂晰其世次而叙之。
夫晉氏之族,蓋出于唐,唐有晉水,叔虞之子曰燮,燮居晉水,故周天子命之曰晉侯,自是而後,因以為氏。
子溫之族,即其苗裔也。
子溫之遠祖,世系漫滅,名字不傳其詳。
嘗聞其傳本居平陽,以宦遊山東,官罷西歸,道過壺關,東陟彼北山,相其陰陽,度其隰原,乃有隐居之志。
謂其家人曰:禮不雲乎,大夫世十四事,鐘鳴漏盡,猶不知其止,信道家之忌哉!因蔔築于此以居之,名曰晉莊。
有良田十餘頃。
莊之北原,代革故物,靡有孑遺,人到于今,猶以石虎名其掌焉。
次祖諱成,至隋大業間,王政不綱,群盜蜂起,而謂其三子曰:上黨之東,獎山之陽,其地險阻,自北而南,背山面河,自西徂東,左潤右壑,古人所謂表裡山河,必無害者此也。
乃因而家焉,遂名其裡曰長井。
逮唐有天下,成之子曰期,期生子五人:長曰顯,次曰琳,次曰卿,次曰嵩,次曰琏。
遠孫曰能、曰颙、曰贊,其田廬浸廣,十倍于初,故世為一方著姓。
豈非繼繼相承,積德累仁之驗耶?于其宅之西北鑿池一十畝,會其衆以為牧養飲汲之利。
其西南封墳一十畝,叙其尊卑而葬焉。
其墳以其歲久,行者往來,踐為達路。
逮本朝泰和四年春二月,聚其族而上塳焉。
其遠孫曰平、曰宜、曰植、曰洧、曰昂、曰陽、曰戬、曰通、曰補、曰清、曰興祖。
陽即子溫也。
皆徬徨不忍去,乃慨然相謂曰:夫飧人之德,一飯且施其報,況我輩于祖先受罔極之恩,其忍立壟為他人踐之,一至于此乎?遂改葬焉。
面向南,通行四周,則護之以牆,成茂林,得子孫之道,仰答恩之萬一焉。
乃為之銘。
銘曰:晉氏之族,其來久矣。
爰自叔虞,封之晉水。
陽之祖先,即其苗裔。
宦遊山東,倦而知止。
逮乎奕世,亂罹大業。
去危就安,大川利涉。
賢哉孫子,追遠其宗。
先茔是葺,傳之無窮。
丸丸松柏,欎被四圍。
神魂不昧,得其所歸。
是宅是安,後嗣其昌。
刻諸貞石,不泯餘芳。
崇慶改元三月既望日,進義校尉晉圭立石。
藝文六 著述目錄 漢上黨記。
後漢書多引用,未詳著述姓名,姑志此,以俟搜訪。
晉崔遊喪服圖,續鹹遠遊志十卷,巽物志十卷,汲蒙古文釋十卷,唐聲律要訣十卷。
不詳何人所撰上黨郡司馬田疇序。
略雲:一切樂器,依律呂之聲,皆須本月貞響,若但執累黍之文,則律呂陰陽不複恊矣。
故據經史參較長短焉。
南北朝鮑明遠集十卷。
宋李遵勖問宴集三十卷,外館題芳十卷。
宇文元宋道秬黍集、虛舟集。
明杜敩拙庵集、李濬雲溪集、瀛海集、李惟馨知非齋稿。
宋遼金正統論,栗钲後樂堂稿。
劉潔一庵集,劉鳳儀北村集、劉龍紫岩集四十八卷,奏議四卷。
劉夔黃岩集、金陵稿、恒陽稿、處州稿、大名吟稿、宋相蛩吟集,宋樸适庵稿。
李新芳神易斷意語髅要道錄、大虛甲子經、周易大義,漳野文集八卷。
李紀嘿庵集十卷。
李佐小山集八卷。
栗瑢仙泉集。
栗應麟去陳集、家藏集、碧虛漫興栗應宏山居集。
張九經鑄賢模範。
郝良臣襪線集。
栗永祿撫豫疏稿、雲中奏議、正俗冗談、學易集。
趙铨獅山集二卷,仇森正松集。
張铎西林集、警心要言。
仇炅近漳集。
李延康黃厓集四卷,關中集一卷。
任環山
青丘蟻結,玄兔蜂飛,執戟前驅,俄然勦截。
功高上賞,授以殊勳,撫掌廉平,曾無诖誤。
父禀性貞良,素懷風月,不求名以損巳,惟将德以潤身,放曠林泉之中,逍遙丘園之内。
豈謂二豎來夢,一鸺栖庭,舟壑易遷,早從俄逝,春秋三十有五。
鹹亨元年十一月廿日,卒于私第。
嗚呼哀哉!珠沉漢沼,玉碎荊谿,質客停賞,舂夫辍相。
今以景龍元年歲次戊申十二月巳未朔,十四日壬申,葬于壺關城南卌裡斯原,禮也。
其地東瞻巒岫,顧丘塳之雙墳;西瞰長川,又睹桑津之流。
前貼雞嶺,面對不遙;卻背嶒峰,昔号馬鞍之峭。
嗣子孝恭,隔在生之室,天命有周。
丹鳳巢閣,握寶授圖,白魚鱗躍,基積嵩岱,泒深河洛。
其舟壑夜遷,逝水霄注,殲我良人,歲聿雲暮。
黃埃見起,白旌飛路。
其二美哉哲仕,卓荦英賢。
俄摧秀質,忽殁芳年。
長辭白日,永沒幽泉。
其三 晉氏墓表 王汝 予寓居相之林慮,一日,有舊友晉子溫書至,祝予曰:曩者先生傳教吾黨,積有年矣,吾族之始末,想備知之。
今其托子志吾門遠祖之墓,兼追述其行事,幸勿我辭焉。
予遂晰其世次而叙之。
夫晉氏之族,蓋出于唐,唐有晉水,叔虞之子曰燮,燮居晉水,故周天子命之曰晉侯,自是而後,因以為氏。
子溫之族,即其苗裔也。
子溫之遠祖,世系漫滅,名字不傳其詳。
嘗聞其傳本居平陽,以宦遊山東,官罷西歸,道過壺關,東陟彼北山,相其陰陽,度其隰原,乃有隐居之志。
謂其家人曰:禮不雲乎,大夫世十四事,鐘鳴漏盡,猶不知其止,信道家之忌哉!因蔔築于此以居之,名曰晉莊。
有良田十餘頃。
莊之北原,代革故物,靡有孑遺,人到于今,猶以石虎名其掌焉。
次祖諱成,至隋大業間,王政不綱,群盜蜂起,而謂其三子曰:上黨之東,獎山之陽,其地險阻,自北而南,背山面河,自西徂東,左潤右壑,古人所謂表裡山河,必無害者此也。
乃因而家焉,遂名其裡曰長井。
逮唐有天下,成之子曰期,期生子五人:長曰顯,次曰琳,次曰卿,次曰嵩,次曰琏。
遠孫曰能、曰颙、曰贊,其田廬浸廣,十倍于初,故世為一方著姓。
豈非繼繼相承,積德累仁之驗耶?于其宅之西北鑿池一十畝,會其衆以為牧養飲汲之利。
其西南封墳一十畝,叙其尊卑而葬焉。
其墳以其歲久,行者往來,踐為達路。
逮本朝泰和四年春二月,聚其族而上塳焉。
其遠孫曰平、曰宜、曰植、曰洧、曰昂、曰陽、曰戬、曰通、曰補、曰清、曰興祖。
陽即子溫也。
皆徬徨不忍去,乃慨然相謂曰:夫飧人之德,一飯且施其報,況我輩于祖先受罔極之恩,其忍立壟為他人踐之,一至于此乎?遂改葬焉。
面向南,通行四周,則護之以牆,成茂林,得子孫之道,仰答恩之萬一焉。
乃為之銘。
銘曰:晉氏之族,其來久矣。
爰自叔虞,封之晉水。
陽之祖先,即其苗裔。
宦遊山東,倦而知止。
逮乎奕世,亂罹大業。
去危就安,大川利涉。
賢哉孫子,追遠其宗。
先茔是葺,傳之無窮。
丸丸松柏,欎被四圍。
神魂不昧,得其所歸。
是宅是安,後嗣其昌。
刻諸貞石,不泯餘芳。
崇慶改元三月既望日,進義校尉晉圭立石。
藝文六 著述目錄 漢上黨記。
後漢書多引用,未詳著述姓名,姑志此,以俟搜訪。
晉崔遊喪服圖,續鹹遠遊志十卷,巽物志十卷,汲蒙古文釋十卷,唐聲律要訣十卷。
不詳何人所撰上黨郡司馬田疇序。
略雲:一切樂器,依律呂之聲,皆須本月貞響,若但執累黍之文,則律呂陰陽不複恊矣。
故據經史參較長短焉。
南北朝鮑明遠集十卷。
宋李遵勖問宴集三十卷,外館題芳十卷。
宇文元宋道秬黍集、虛舟集。
明杜敩拙庵集、李濬雲溪集、瀛海集、李惟馨知非齋稿。
宋遼金正統論,栗钲後樂堂稿。
劉潔一庵集,劉鳳儀北村集、劉龍紫岩集四十八卷,奏議四卷。
劉夔黃岩集、金陵稿、恒陽稿、處州稿、大名吟稿、宋相蛩吟集,宋樸适庵稿。
李新芳神易斷意語髅要道錄、大虛甲子經、周易大義,漳野文集八卷。
李紀嘿庵集十卷。
李佐小山集八卷。
栗瑢仙泉集。
栗應麟去陳集、家藏集、碧虛漫興栗應宏山居集。
張九經鑄賢模範。
郝良臣襪線集。
栗永祿撫豫疏稿、雲中奏議、正俗冗談、學易集。
趙铨獅山集二卷,仇森正松集。
張铎西林集、警心要言。
仇炅近漳集。
李延康黃厓集四卷,關中集一卷。
任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