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建置二
節鎮
節度自唐中業始。
上黨之置節度,自控制河北始。
考之,唐初,憶置總管府,尋廢,攺都督府。
開元十七年,以玄宗舊邸,升為大都督府,與并、益、荊、楊列而為五,而以儀郎,今遼州,石,即今永甯州。
二州隸焉,則已隐然一巨鎮矣。
安、史之後,河北盡陷,憑高制下,無逾上黨。
故至德二載,置澤、潞、沁節度使,曾領儀州。
寶應元年,增領鄭州,又增領陳、邢、洛、趙四州。
是年,割趙州隸成德軍。
廣德元年,割置相、衛六州節度,帶去邢、洛。
尋廢相、衛節度,并懷州來屬。
尋複置相、衛六州節度。
大曆元年,賜相、衛六州節度,号昭義軍。
四年,澤、潞節度增領隸州。
五年,割穎、鄭二州隸泾原節度。
建中元年,徙昭義節度于潞州,以懷、衛、河陽、邢、磁來屬。
自是始稱昭義軍節度矣。
二年,罷領懷、衛、河也陽。
三年,增領洛州。
貞元四年,割陳州隸陳、許節度,而昭義所領澤、潞、邢、磁、洛五州耳。
中、相二年,孟方立徙治邢州,領磁、洛。
李克川取潞州,百澤州歸于河陽,于是四州有兩昭義節度焉。
天複元年,李克用取邢州,并磁、洛、昭義複合為一,二年,仍領澤州。
此唐昭義節度始末也。
其官制:節度使一,副大使知節度事,行定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衛推名一,同節度。
副使十,館驿巡官四,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二,軍随四。
其攝事者為留後紏察,有監軍,其節度亦兼領觀察等使。
五代梁攺匡義軍,唐攺安義軍,尋複為昭義軍。
宋攺昭德軍,領河東路兵馬钤轄兼提舉澤、晉降州威勝軍屯田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
徽宗初,以舊邸攺隆德軍,尋升隆德府,仍還昭德舊節。
金亦為昭義節度。
天會中,兼潞、南、遼、沁、觀罕處置等使,以遼、沁為支郡,其官制皆無定員。
元罷節度使,末年兵起,罕罕帖木見以陜西平章政事總兵駐潞,命将出師,征讨四方,其權更在節度上。
明初,以州治未設節鎮。
嘉靖初,王青羊變後,用谏臣議,升州為府,始設翼南兵巡道二,以本省按察司官領之,統本府、澤、沁、遼、池四州。
萬曆二十二年,用撫臣議,又升當州為府,割冀甯之永甯州、河東之靈石縣來屬,而以遼州償之。
冀南所統府二,日潞安,曰汾州。
州三,曰澤、曰沁,曰永甯。
縣二十一:日長治,曰長子,曰屯留,日襄垣,曰潞城,曰黎城,曰壸關,曰平順,曰高平,曰陽城,曰沁水,曰陵川,曰武鄉,曰沁源,曰汾陽,曰平遙,曰介休,曰孝義,曰靈石,曰臨縣,曰甯鄉。
衛三,曰潞州,曰甯山,曰汾州守禦千戶所二,曰沁州,曰磁州。
舊設參将一駐本府,尋裁去。
崇祯初年,湏汾州設有守備一,其衛所屯田,偏于名、廣平、彰德各州縣,疆既遙,地利亦廣,依然當時方鎮之規模矣。
我朝建置統轄與明制同,惟裁磁州守禦千戶所。
至順治十六年,并将各衛所及屯田裁去。
曆代節度、觀察、廉訪等使、監軍等官。
唐程千裡、萬年人。
祿山之亂,奉诏募兵灌東,拜雲中太守,遷上黨長史。
至德元載,置澤、潞、沁、節度,而以千裡為節度使。
賊将蔡希德圍上黨,輕騎索戰,千裡恃勇,開門直擒希德,幾獲,而救至,乃退。
橋壞,被執,敕諸騎曰:為報諸将,可失師,不可失城。
軍中聞之皆泣,增備固守,賊不能下,執送東都,為嚴莊所害,當時死事諸臣,俱荷追褒,惟千裡以生見執,獨不及焉。
唐史深惜之。
王思禮、高廲人。
祿山之爵,戰數有功。
以兵部尚書封霍國公,兼潞、沁等□節度使,惚關中、潞州行營兵三萬,騎八千,與郭士儀、李光麗等九節度使圍史思明千相州。
時以李、郭昔元勳,難相統。
攝,故不置軍帥,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号令不一日,人漸馳,思明乘之,諸即度兵皆潰,惟思禮與光弼完軍還。
郭子儀、上元初,河中、太原兵戰殺主師,朝廷憂兩軍與賊合,而年少新将,望輕,不可用。
以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廷、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與平定國副元師屯绛州。
至屯,誅首惡數人。
諸鎮楊息,未幾,代宗立,程元振忌宿将,譛之,罷為山陵使。
李抱玉、代宗初,以羽林大将軍兼澤潞節度使,統相、衛、儀、邢十一州兵,嘗兼隴右及山南西。
道三節度、三副元師,隻稱其雖無破虜功,而禁暴安人,為将臣之良。
薛嵩、本安史降将,投節度鎮潞,用青衣紅線計,弭田承嗣攻潞之,就,卒于官,弟崿為留後。
兵馬使裴志清逐崿,叛附田承嗣。
忻王造、大曆十年,田承嗣盜取河北,乃議悉王諸子,分領諸鎮,以威天下邊封忻五領昭義。
軍節度大使,不出閣,遙領也。
李承昭、大曆十年節度使。
十月,
上黨之置節度,自控制河北始。
考之,唐初,憶置總管府,尋廢,攺都督府。
開元十七年,以玄宗舊邸,升為大都督府,與并、益、荊、楊列而為五,而以儀郎,今遼州,石,即今永甯州。
二州隸焉,則已隐然一巨鎮矣。
安、史之後,河北盡陷,憑高制下,無逾上黨。
故至德二載,置澤、潞、沁節度使,曾領儀州。
寶應元年,增領鄭州,又增領陳、邢、洛、趙四州。
是年,割趙州隸成德軍。
廣德元年,割置相、衛六州節度,帶去邢、洛。
尋廢相、衛節度,并懷州來屬。
尋複置相、衛六州節度。
大曆元年,賜相、衛六州節度,号昭義軍。
四年,澤、潞節度增領隸州。
五年,割穎、鄭二州隸泾原節度。
建中元年,徙昭義節度于潞州,以懷、衛、河陽、邢、磁來屬。
自是始稱昭義軍節度矣。
二年,罷領懷、衛、河也陽。
三年,增領洛州。
貞元四年,割陳州隸陳、許節度,而昭義所領澤、潞、邢、磁、洛五州耳。
中、相二年,孟方立徙治邢州,領磁、洛。
李克川取潞州,百澤州歸于河陽,于是四州有兩昭義節度焉。
天複元年,李克用取邢州,并磁、洛、昭義複合為一,二年,仍領澤州。
此唐昭義節度始末也。
其官制:節度使一,副大使知節度事,行定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衛推名一,同節度。
副使十,館驿巡官四,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二,軍随四。
其攝事者為留後紏察,有監軍,其節度亦兼領觀察等使。
五代梁攺匡義軍,唐攺安義軍,尋複為昭義軍。
宋攺昭德軍,領河東路兵馬钤轄兼提舉澤、晉降州威勝軍屯田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
徽宗初,以舊邸攺隆德軍,尋升隆德府,仍還昭德舊節。
金亦為昭義節度。
天會中,兼潞、南、遼、沁、觀罕處置等使,以遼、沁為支郡,其官制皆無定員。
元罷節度使,末年兵起,罕罕帖木見以陜西平章政事總兵駐潞,命将出師,征讨四方,其權更在節度上。
明初,以州治未設節鎮。
嘉靖初,王青羊變後,用谏臣議,升州為府,始設翼南兵巡道二,以本省按察司官領之,統本府、澤、沁、遼、池四州。
萬曆二十二年,用撫臣議,又升當州為府,割冀甯之永甯州、河東之靈石縣來屬,而以遼州償之。
冀南所統府二,日潞安,曰汾州。
州三,曰澤、曰沁,曰永甯。
縣二十一:日長治,曰長子,曰屯留,日襄垣,曰潞城,曰黎城,曰壸關,曰平順,曰高平,曰陽城,曰沁水,曰陵川,曰武鄉,曰沁源,曰汾陽,曰平遙,曰介休,曰孝義,曰靈石,曰臨縣,曰甯鄉。
衛三,曰潞州,曰甯山,曰汾州守禦千戶所二,曰沁州,曰磁州。
舊設參将一駐本府,尋裁去。
崇祯初年,湏汾州設有守備一,其衛所屯田,偏于名、廣平、彰德各州縣,疆既遙,地利亦廣,依然當時方鎮之規模矣。
我朝建置統轄與明制同,惟裁磁州守禦千戶所。
至順治十六年,并将各衛所及屯田裁去。
曆代節度、觀察、廉訪等使、監軍等官。
唐程千裡、萬年人。
祿山之亂,奉诏募兵灌東,拜雲中太守,遷上黨長史。
至德元載,置澤、潞、沁、節度,而以千裡為節度使。
賊将蔡希德圍上黨,輕騎索戰,千裡恃勇,開門直擒希德,幾獲,而救至,乃退。
橋壞,被執,敕諸騎曰:為報諸将,可失師,不可失城。
軍中聞之皆泣,增備固守,賊不能下,執送東都,為嚴莊所害,當時死事諸臣,俱荷追褒,惟千裡以生見執,獨不及焉。
唐史深惜之。
王思禮、高廲人。
祿山之爵,戰數有功。
以兵部尚書封霍國公,兼潞、沁等□節度使,惚關中、潞州行營兵三萬,騎八千,與郭士儀、李光麗等九節度使圍史思明千相州。
時以李、郭昔元勳,難相統。
攝,故不置軍帥,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号令不一日,人漸馳,思明乘之,諸即度兵皆潰,惟思禮與光弼完軍還。
郭子儀、上元初,河中、太原兵戰殺主師,朝廷憂兩軍與賊合,而年少新将,望輕,不可用。
以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廷、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與平定國副元師屯绛州。
至屯,誅首惡數人。
諸鎮楊息,未幾,代宗立,程元振忌宿将,譛之,罷為山陵使。
李抱玉、代宗初,以羽林大将軍兼澤潞節度使,統相、衛、儀、邢十一州兵,嘗兼隴右及山南西。
道三節度、三副元師,隻稱其雖無破虜功,而禁暴安人,為将臣之良。
薛嵩、本安史降将,投節度鎮潞,用青衣紅線計,弭田承嗣攻潞之,就,卒于官,弟崿為留後。
兵馬使裴志清逐崿,叛附田承嗣。
忻王造、大曆十年,田承嗣盜取河北,乃議悉王諸子,分領諸鎮,以威天下邊封忻五領昭義。
軍節度大使,不出閣,遙領也。
李承昭、大曆十年節度使。
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