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一

關燈
天矣。

    消息盈虛。

    與化合一,此所謂道不可以法言也。

    唐、虞而下,專門甚多,其名家者,若巫鹹、梓慎、裨竈、甘石之徒,去古未遠,圖譜考驗,其說甚精,後世宗之,言天者不能過也。

     若丹元子步天歌者,尤極精邃,法家名曰鬼料竅,嘗秘之靈台,不傳人世,此所謂法不可以術言也。

    若夫風角雲氣之變,管窺蠡測之占,雜述災祥,妄談休咎,此則所謂術爾。

    畔法左道,惑世誣人,刑綱禁之。

    或謂星野之說,諸家俱涉誣會,究心荒物,何益于學。

    或謂天文星曆,知之甚難,既巳知之,複恐洩漏,此皆以術言而不知道與法者也。

    聞仁廟谕大學士楊士奇白:天文之禁,自為民間,鄉等,安得有禁?以天官玉曆祥巽賦賜群臣,自是儒臣始得窺玄象矣。

    餘初第時,見廖洞野學士曰:天文不知,是無頭腦學問。

    且取步天歌讀之。

    因考諸家,果無過于丹元子者。

    覽圖誦歌,得心應目。

    每于秋夜登台仰觀,内自太微,外及列宿,經緯周垣,若珠聯棋布,可數而知。

    鄭漁仲謂素秋無月,碧天如水,一天星鬥,盡在胸中,豈欺我哉! 傳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若視為荒物,而不究心,非達天者矣。

    牧之。

     地理一 疆域 潞以水名,其稱上黨,謂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

    九州屬冀,十二州屬并。

    唐、虞、夏為畿内地。

    殷為黎國,郡南有黎侯嶺、黎水、黎嶺村。

    纣都朝歌,亦在畿内,微子曾食采焉。

    潞城有微子嶺、微子村。

    周亦為黎國,分封辛甲于長子。

    春秋時,赤狄奪黎地而據之,為潞子嬰兒國。

    晉滅潞複黎,尋為晉并。

    戰國時為韓别都,而實近于趙。

    秦撥野王,鄭道巳絕,故馮亭以上黨歸趙,有城市。

    邑十七。

    按趙襄子出亡,問所之,左右日:長子城厚完。

    又襄垣,襄子所築。

    則上黨曾屬趙,上今日歸。

    秦置上黨郡。

    漢因之,領縣十四:長子、即今縣。

    屯留、即今縣。

    餘吾、今為驿,屬屯留。

    銅鞮、今襄垣褫亭驿及沁州地。

    沾今樂平、遼州、和順地。

    涅氏、今武鄉、榆社地。

    襄垣、即今縣。

    壺關、即今縣及長,治平順。

    黎城地,潞,即今潞城。

    泫氏、今高平陵川地。

    高都、今澤州。

    猗氏、今長子屯留之。

    西界。

    陽河、今澤州西北界。

    谷遠。

    今沁源、嶽陽地。

     後漢省餘吾。

    晉省猗氏、陽阿、谷遠,析涅氏置武鄉,割沾縣屬樂平郡。

     右勒析治武鄉郡。

    後魏又析治高都、長平、襄垣郡。

    上黨所領惟長子、壺關、屯留,乃複猗氏為寄氏,又析長子、寄氏為樂陽、虛張五縣,實則舊四縣也。

    後周改郡為潞州,改襄垣為韓州。

    隋廢二州,複稱上黨郡,廢壺關,置上黨、黎城二縣,合長子、屯留、襄垣、潞城、銅鞮、涉、原屬廣平郡。

    隋改屬韓州,及韓州廢,來屬。

    上黨鄉即武鄉,後魏去武字。

    沁源後魏置。

    共十縣。

    唐初為潞州,設總管府。

    貞觀初,府廢,尋置都督府。

    天寶元年,以玄宗潛邸,複稱上黨郡,升府為大都督,尋複為州,割沁源析上黨縣,複置壺關,亦十縣。

    至德初,置澤、潞節度使。

    建中初,徙昭義節度于潞州,遂稱昭義軍。

    當時鎮轄曾領澤、沁、儀、磁、邢、洺、趙、懷、衛、河陽、鄭、陳、穎,遙制二三千裡,非郡轄也。

    另詳節鎮。

    五代梁改匡義軍,唐改安義軍,尋複昭義軍。

    宋太平舉國初,改昭德軍,領河東路兵馬钤轄,兼提舉澤、晉、縫州、威勝軍,治本城兵馬巡檢事。

    省銅鞮,割武鄉,領鄉八。

    建中靖國初,以徽宗潛邸,改昭德軍為隆德軍,尋升隆德府,仍還昭。

    德舊節。

    金複為潞州昭義軍。

    天會中,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等使,以遼、沁二州為支郡。

    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後改潞州,屬平陽路。

    至元間,割涉縣,領縣七。

    明初,省上黨縣入州,領縣六。

    初隸平陽路,尋直隸山西布政司。

    嘉靖七年,州升府,稱今名,置附郭縣,曰長治。

    又析壺關、黎、潞三縣地置平順,設分巡冀南兵備道于郡城禹平水土,分九州,其一為冀,今之山右河朔、直隸皆其疆域。

    三面皆河,東北阻陰山一帶,故河折而南流為冀。

    西河至華陽,折而東流為冀南河至大□□而北流為冀東。

    道轄本郡及澤、沁、遼、汾。

     萬曆二十三年,割遼州入冀甯道,以冀甯道之永甯州□屬,亦非郡轄。

    另詳節鎮。

    郡實。

    領縣八:日長治,曰長子子,曰屯留,曰襄垣,曰潞城,曰黎城,曰壺關,曰平順。

    國朝因之。

    東平順、壺關,外接河南之林縣,以太行山麓為界。

    壺關之南,轉而西為長治。

    長子,外接陵川、高平,以馬鞍壑、換馬嶺、丹朱嶺為界。

    長子之西,轉而北為屯留,襄垣,外接沁水、浮山、嶽陽、沁源以方。

    山、草峪嶺為界。

    襄垣之北,轉而東為黎城,外接沁州、武鄉、遼州,以司馬村、雙堆塢、峒峪嶺為界。

    黎城之東,轉而南與平順合,外接河南之涉縣,以槐樹坡為界,中包潞□。

    潞城之南,為□治。

    光三百二十裡,袤二百八十裡,西北北五百裡達省,乃,東北一千三百裡達京師。

     長治附郡郭,即舊上嘗黨郡也。

    始郡治壺關,或長子,或襄垣之安民城,皆偏落一隅。

    隋廢壺關,置上黨縣,而後郡治定。

    考縣之陶水,舊屬長子,當時蓋亦割長子地焉。

    明初省入州。

    嘉靖七年,州升府,複置縣,更今名。

    東壺關,南高平,西長子,北潞城,廣三十五裡,袤八十五裡。

    長子,在郡西南五十裡,堯時為長子朱采邑,因名。

    焉。

    武王滅商,封辛甲于長子,即此。

    秦置縣,漢為郡治。

    晉慕容永據以為都。

    後魏析置樂陽縣,北齊并廢。

    隋初複置,曰寄氏,魏改漢猗氏為寄氏,先并廢。

    尋複稱長子,實有寄氏地。

    唐至今因之。

    東長治,南高平,西嶽陽,北屯留,廣一百三十裡,袤八十五裡,有驿傅為通衢。

    屯留,在郡之西六十裡,一名純留。

    漢有餘吾縣,後漢省入。

    後魏析置建義,北齊廢,隋複置。

    元并入襄□,尋複置。

    今考山川,兼有餘吾之地及寄氏之半。

    東潞城,南長子,西沁源,北襄□,廣一百十十裡,袤四十八裡,通衢有驿傳。

    襄垣,在郡西北九十裡,趙襄子所築之城,因以為名。

    秦、漢、晉皆屬上黨郡。

    境内有安民城,曾兩為郡治。

    新莽改稱上黨亭。

    魏割屬鄉郡,尋析銅鞮置五原,析屯留置建義,改潞縣為刈陵,合四縣另置襄垣郡。

     北齊廢郡,後周置韓州。

    隋廢州複縣,仍來屬。

    唐武德初,複置韓州,以銅鞮、黎涉為屬縣。

    貞觀中,仍廢州複縣,仍來屬,至今因之。

    東黎城,南屯留,西沁州,北武鄉,廣一百一十裡,袤八十五裡。

    西北有褫亭驿,即故銅鞮縣為通衢達省。

    潞城,在郡東北僅四十裡,本潞子國,以臨潞水名。

    秦、漢、晉皆稱潞縣,為郡屬。

    考其在昔山川,有積布山、涉城、涉水,嘗有黎涉地也。

    元魏改刈陵,割屬襄垣郡,後周并入襄垣縣。

    隋複置縣,稱今名,仍來屬。

    唐天佑初,更名潞子,尋複更今名。

    沿至明朝。

    嘉靖初,縣民陳卿負險拒命,既蕩平,即其巢穴,置平順縣,為縣之東界。

    南長治,西屯留,北黎城、延□,皆七十裡,為入京路。

    黎城在郡東北一百一十裡,以古黎國得名。

    本壺。

    關,潞城地。

    後魏以潞縣被誅,遺民遷此,隋始置縣,稱今名。

    唐武德初,割屬韓州。

    貞觀中,廢韓州,仍來屬。

    宋天祐二年,更名黎亭。

    天聖中,徙置涉縣之白馬驿,即今治。

     熙甯五年省八潞城。

    元祐元年複置。

    金貞祐三年,改隸崇州,即涉縣升為州也。

    尋複來屬。

    至元二年,并涉縣之偏城十三村八焉。

    元及明朝因之。

    迨置平順,割縣之東南隅東涉縣,南潞城,西襄垣,北遼州,廣一百一十裡,袤一百三十裡。

    縣東二十裡為吾兒峪巡檢司,出境達京師。

    郎,古壺口關也。

    壺關在郡之東僅三十裡,山川相錯,地形如壺,因名焉。

    秦建縣,嘗為上黨郡治,後雖有一遷長子,兩遷安民城,尋皆還治。

    考其昔日山川,有黎亭、壺關口、王龍山、微子嶺、魯班門,實有今長治、平順、黎、潞之地,稱巨邑,故□為郡治。

    隋廢,以其地置上黨縣。

    唐初複置,僅得故也之半沿入。

    明朝置平順,又割其東北隅,縣遂弱。

    東平順、南陵川,西長治,北潞城,□七十五□。

    平順在郡東北七十裡,置于嘉靖之七年。

    □潞□青羊裡,山川險絕,陳卿因之以拒命寇平建縣,西割潞城,南割壺關,北割黎城,即以三縣為鄰。

    東林縣廣一百五十裡,袤九十裡。

    長治志李裕州郡人,名尚實。

    曰:按縣奄有全州之版圖,稱巨矣。

     然縣因府置,府以州徙,則肇始于青羊、陳卿之變。

    夫卿初一傭奴耳,非有陳涉、吳廣之資藉也,非有黃中之幻惑,與夫綠林、銅馬之雄焰,又非敢萌移簴問鼎之逆節也,不過苟目前一飽,一亭長縛之矣。

    柰何始則養之以姑息之,有司幸遷去。

    以自脫,既複激之以張皇之,群職媒奇貨以自封,一蔽上而逃辜,乘亂西樂??,履霜集霰,蔓不可除,至于将領殪矣,守令劫□,廑九重,費巨億,流血戰壘,暴骨沙塲未巳也。

    □王竄避嚴谷之平民,官軍與賊共勦之,罔有孑□。

    然後策勳獻馘,銘旗常而□代,绾赤绂以班賞□□曰:宜道,道焉,宜府,府焉,又縣焉。

    □割黎、潞,□□□□,而設平順焉,蹙此振能,烈先規,而類而懷大官,若聯俱渭塵月然,億兆之神溺股骨伐髓,不複可逐故也。

    悲夫! 地理二 山川 千裡一片石舉上黨之山,皆太行也,支分派衍,皆有名稱,而太行獨不見于志,失其宗矣。

    故今首列太行,而後及其餘太行山。

    郡居其巅,東界在平順縣。

    朱子所稱河北望之,如黑雲在半天者,即此。

    唐玄宗幸潞 早登太行山言志詩:清跸渡河陽,凝笳上太行。

    火龍鳴鳥道,鐵騎繞羊腸。

    玄霧埋陰壑,丹霞助曉光。

    澗泉含宿東,山木□餘霜。

    野老茅為屋,樵人薛作裳。

    宣風問耆艾,敦俗勸農桑。

    涼德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