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一、志據明一統志、山西通志、潞州志、府舊志所屬各縣志,考訂于經史及資治通紀、憲章錄、獻征錄、吾學編,參之文獻通考、太平禦覽、廣記及諸子野史,附以近日聞見。凡繋潞事,确者收,疑者辟,訛者裁。
一志必列圖簡首,以便觀覽,傥無裨政教,即藻繪何為?今惟圖地形,以表上遊。圖古郡境今郡境。潞以明疆域圖昭義節度,今冀南道所轄,以明統馭圖飛龍宮古郡治今郡治,則城郭藩封、宮室壇廟,興在目中,而古今沿革,盛衰得失,亦自居然可見。
一、舊志疆域曆代列表,考之諸史,間有不合,蓋一代之中複有沿革,故表不盡收也。今惟随時直叙,不列表。而疆域自明後,凡地裡建置、政事人物諸□止書,今在境内内者。
一、分野舊志兼收衆史,備溫錄步天歌,似詳而泛。今遵一統志,惟采唐史,約而有據,足驗災詳。一山用以太行、漳水為宗,餘書靈異及有古迹者,而繼之以形勢及氣候、物産,則政教裁成,可以因而施矣。一、封建,舊志斷自明朝,元以前悉裁去。考之黎侯封自商湯,辛甲封自周武,丹朱、微子分采食邑,唐、宋名臣,策勳愛爵,安得盡□?雖間有恩澤及竊據者,亦足以備鑒戒,故盡書。惟因子追贈,原系借禦,不在封建之列,别人封蔭。一、節鎮,自唐控制河北始,明朝更為冀南道,而控馭遠近,時有因革,則得大随之,不可不鏡也。迄于昭代,雲蒸霞蔚,多是從龍舊臣,又以幹城而兼腹心之寄矣,遂備書。
一官師著績一時,垂憲來祀,顧載籍湮沒,不可得。而悉知矣。然亦不敢委諸杞宋。凡遺編斷碣,有實可據,亟為豋錄。近代循良,雖未敢遽加評薦,其良當美意,必随事而書,以俟後之群子尚論焉。至于一命之士,固不能槩書乎,實有賢者,即委吏乘田,不敢沒其善也。
一、城池、宮室、傳舍關隘,書見設者,而亦搜羅載籍,備書舊址。蓋廢興遷改,有關時政,不特存往吊古,且備勢窮複故,體存舊坊,或亦深思乎。一、祀典首廟學,次群祀。雖諸不在此類,而有舉于前,莫廢于後,一統志所收者,故亦收之,惟正其訛謬耳。一、口、田糧、裡甲村社,邑志備書。邑志體也,郡志惟書其總,而前代懿矩,及今時良法,有資治理者,各以類附。
一、風俗美惡,不特民自趨時,蓋亦由政教焉。故詳稽往昔,備錄今時,參考前人議論,略叙拯捄之策,以備采擇。
一、古今人物當擇其品,惟選舉則不可擇,故首志曆代科目之可考者。其超出群倫,足垂不朽,則不問科名,别為名賢。有載籍列其名,或鄉黨稱其善,亦收之。曰群材,而一節、一秇,閨中方外,以次而列,終之質墓,人道畢矣。
一、孝義節烈,維植天常,并流峙而光日月,使人感發興起,功讵在名卿碩輔下哉,所貴者實耳。若事屬疑似,群心未厭,或未經蓋棺,并舊志所載事實未詳者,不敢槩錄,以俟将來。
一、志有未盡類,所不得入者。舊有雜志,似無統紀,今以叙事代之,遺者入,誣者删,愧聞見?而脫略者衆也。一、藝文浩繁,不能盡收。詩賦、箴銘、詞贊,随事即注,以便觀覽。文分世代,不拘體裁。至于诰??志銘,家乘事也,則不勝錄矣。惟殘碑斷碣,得于樵牧耕犁者,承收一二,以志感慨。其金石遺文及名家著述,另列目錄,務備稽考焉。
一志多踵舊文,始或考究未詳,繼或傳寫漸訛,後來者以為成案,不也,翻事既失真,人以僞書擲之矣。故今生證有據者政之,而詳叙其由,為辨疑,以就正于博雅君子。
舊志斷自萬曆巳酉抵今蓋五十年,世變滄桑,罹鋒镝煨燼之劫,老成摧謝,文獻凋殘,其淪于杞宋者多矣。況事經□革,因革損益之不同,制度規模之各别乎?謹就所耳而目之者,參以诹咨詢訪,阙略者補之,不合者删之,踵事者續之,期于傳信而止。至其體裁義例,悉遵舊志所定,愧媕鄙空疏,不足備史氏之一脔也。
一志必列圖簡首,以便觀覽,傥無裨政教,即藻繪何為?今惟圖地形,以表上遊。圖古郡境今郡境。潞以明疆域圖昭義節度,今冀南道所轄,以明統馭圖飛龍宮古郡治今郡治,則城郭藩封、宮室壇廟,興在目中,而古今沿革,盛衰得失,亦自居然可見。
一、舊志疆域曆代列表,考之諸史,間有不合,蓋一代之中複有沿革,故表不盡收也。今惟随時直叙,不列表。而疆域自明後,凡地裡建置、政事人物諸□止書,今在境内内者。
一、分野舊志兼收衆史,備溫錄步天歌,似詳而泛。今遵一統志,惟采唐史,約而有據,足驗災詳。一山用以太行、漳水為宗,餘書靈異及有古迹者,而繼之以形勢及氣候、物産,則政教裁成,可以因而施矣。一、封建,舊志斷自明朝,元以前悉裁去。考之黎侯封自商湯,辛甲封自周武,丹朱、微子分采食邑,唐、宋名臣,策勳愛爵,安得盡□?雖間有恩澤及竊據者,亦足以備鑒戒,故盡書。惟因子追贈,原系借禦,不在封建之列,别人封蔭。一、節鎮,自唐控制河北始,明朝更為冀南道,而控馭遠近,時有因革,則得大随之,不可不鏡也。迄于昭代,雲蒸霞蔚,多是從龍舊臣,又以幹城而兼腹心之寄矣,遂備書。
一官師著績一時,垂憲來祀,顧載籍湮沒,不可得。而悉知矣。然亦不敢委諸杞宋。凡遺編斷碣,有實可據,亟為豋錄。近代循良,雖未敢遽加評薦,其良當美意,必随事而書,以俟後之群子尚論焉。至于一命之士,固不能槩書乎,實有賢者,即委吏乘田,不敢沒其善也。
一、城池、宮室、傳舍關隘,書見設者,而亦搜羅載籍,備書舊址。蓋廢興遷改,有關時政,不特存往吊古,且備勢窮複故,體存舊坊,或亦深思乎。一、祀典首廟學,次群祀。雖諸不在此類,而有舉于前,莫廢于後,一統志所收者,故亦收之,惟正其訛謬耳。一、口、田糧、裡甲村社,邑志備書。邑志體也,郡志惟書其總,而前代懿矩,及今時良法,有資治理者,各以類附。
一、風俗美惡,不特民自趨時,蓋亦由政教焉。故詳稽往昔,備錄今時,參考前人議論,略叙拯捄之策,以備采擇。
一、古今人物當擇其品,惟選舉則不可擇,故首志曆代科目之可考者。其超出群倫,足垂不朽,則不問科名,别為名賢。有載籍列其名,或鄉黨稱其善,亦收之。曰群材,而一節、一秇,閨中方外,以次而列,終之質墓,人道畢矣。
一、孝義節烈,維植天常,并流峙而光日月,使人感發興起,功讵在名卿碩輔下哉,所貴者實耳。若事屬疑似,群心未厭,或未經蓋棺,并舊志所載事實未詳者,不敢槩錄,以俟将來。
一、志有未盡類,所不得入者。舊有雜志,似無統紀,今以叙事代之,遺者入,誣者删,愧聞見?而脫略者衆也。一、藝文浩繁,不能盡收。詩賦、箴銘、詞贊,随事即注,以便觀覽。文分世代,不拘體裁。至于诰??志銘,家乘事也,則不勝錄矣。惟殘碑斷碣,得于樵牧耕犁者,承收一二,以志感慨。其金石遺文及名家著述,另列目錄,務備稽考焉。
一志多踵舊文,始或考究未詳,繼或傳寫漸訛,後來者以為成案,不也,翻事既失真,人以僞書擲之矣。故今生證有據者政之,而詳叙其由,為辨疑,以就正于博雅君子。
舊志斷自萬曆巳酉抵今蓋五十年,世變滄桑,罹鋒镝煨燼之劫,老成摧謝,文獻凋殘,其淪于杞宋者多矣。況事經□革,因革損益之不同,制度規模之各别乎?謹就所耳而目之者,參以诹咨詢訪,阙略者補之,不合者删之,踵事者續之,期于傳信而止。至其體裁義例,悉遵舊志所定,愧媕鄙空疏,不足備史氏之一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