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志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饒有登臨興,攀蘿最□□。
省農感興 前人。
田家子婦對唏噓,春種禾田十□餘。
禹向真辭嗿馌力,堯封辛有兆魚書。
三升入爨妻孥喜,七鬥輸官囷廪虛。
又計明年催早賦,終身胼胝待何如。
龍門二首 連城喬升德進士。
勝地天開景自殊,登臨千古說名區。
雲穿曲棧蛟噴霧,月挂懸崖□吐珠。
飛閣遠邀五老翠,危樓高拱二峰盱。
欲将圖畫乾坤小,筆到雲林意亦愚。
奔突驚波勢欲兇,劈開雙硖馴湫龍。
鹢舟飛渡猶稱險,怪石吞流巳自溶。
雲畝桑麻歌禹向,煙郊梅柳意堯封。
于今誰是登臨主,花種河陽報最庸。
龍門即事 禹都。
張聯箕鄉甯知縣見召進士。
洪濤劃坤軸,九州别疆域。
導河先四渎,疏鑿賴神智。
辟若布棋局,下著按位次。
腰腹抱縣充,頭顱枕雍冀。
兩岸峰插雲,秦晉東西異。
我來值端午,日煖和風吹。
良友析簡招,青山如滴翠。
臨流聽掉歌,觀流恣微醉。
有客惠然來,邂逅玉趾莅。
拂碑看題筆,軒翔非一緻。
吊古懷禹功。
壇??垂帶砺,憑檻任夷酒。
驚湍自沖激。
砲聲出石罅,白書飛霹靂。
茲遊興不薄,夕陽人影寂。
登龍門八首 安邑。
謝橿齡甲辰進士。
攬辔峰頭眼界開,茫然萬頃自西來。
空蒙山色渾疑雨,日夜濤聲響似雷。
對峙兩崖争拱立,中流二水獨潆回。
登臨愧少驚人句,且倚長天命酒杯。
磴斷厓懸氣象嵬,寒陰蕭爽冷秋衣。
波光時向欄邊湧,樓勢翻從水面飛。
跳浪修鱗開浩蕩,摩雲高翼背斷晖。
杖藜到處窮諸勝,踏破煙岚醉不歸。
好是秋山帶醉登,翻疑醉眼倍分明。
樽前月傍千峰上,座裹風緣萬壑生。
自有鲛宮淩岸出,争牽漁铤□崖行。
擎觞獨立蒼茫外,拟挾飛仙覺羽輕。
有客相從伴勝遊,煙霞呼吸郎濸洲。
河流星宿三睡裡,山接秦川百二州。
得句自堪償酒債,逢人□□許籌。
流連莫訝歸來晚,更欲移家駐此丘。
石谷 邑人。
任紹爌進士。
深勝窮斷境,雲深山四圍。
古木層陰合,村煙入望微。
沸泉冷碧窟,岚氣霭斜晖。
坐久來田叟,悠然共息機。
節崖飛泉歌 前人。
群峰崒嵂插天起,拳石不應獨秀美。
窈窕岩洞已多奇,石巅更?銀河水。
縷分細灑落千流,碎玉丁冬清且泚。
造物于此解多情,特鐘幽姿空谷裹。
苔蔭石發綠雲膩,衣飄蘿薜拂汀沚。
萬斛珠濺佩環聲,鲛鮹未挂珊瑚紫。
水簾何處浪得名,匡廬瀑布孰移此。
年□漫道數登臨,??往遽返徒為耳。
山行攜伴作勝遊,口吸懸流寒浸齒。
沖溜拾級坐石龛,水晶前映瑩無比。
清冷偏宜白晝長,塵土斷隔三千裡。
向平何必五嶽遊,丘壑足适而已矣。
泉石勿忘歲寒盟,杖藜蹑履從茲始。
如賓鄉 邑人。
劉梁嵩進士,候選。
英雄昔未遇,閑耕壟上田。
賴彼糟糠婦,不忍薄所天。
赈□炊麥飯,辛勤馌山前。
相向共七著,肅穆如賓筵。
咄嗟此高風,遂為過者傳。
一朝書幕府,功名居八先。
雖有知已恩,寔由齊眉賢。
轉思漢代會稽守,負薪之日殊可憐。
曲棧連雲 前人。
曲棧維層壑,盤空轉翠微。
往來頻卻步,彼此互牽衣。
谷鳥欺人仄,松花着袖飛。
施蘿移百折,鐘鼓出岩扉。
空谷擎驚雷 前人。
空谷本無意,雷從震駁驚。
三春競比集,衆響嗒然鳴。
試以人之力,顼令山有聲。
波搖潛壑撼,蛟遁不容争。
遊龍門題看河樓上 前人。
夾石湧奔湍,山亘水無極。
振衣懸溜畔,讀碑陰崖仄。
晝喧聞水怒,日靜覺山立。
悠悠千歲間,蒼莽鎮相激。
勢險理難明,總歸神禹績。
遊午芹洞是先人及諸伯叔父讀書處 前人。
深牗坳山壁,回磴橫階除。
白日落翠陰,空床塵迹虛。
遺翰零丹雘,寒煙沉石釜。
俯仰幾何年,此中已今古。
節崖觀泉 前人。
□峰蒼乳滴垂崦,坐久還疑驟雨添。
薄暮夕陽□□氣,分明人隔水晶簾。
萬點千行落翠岰,詩瓢汲處費推獻。
層崖誰為穿龍井,對面驚看賽虎跑。
壬子秋日衛翰周年丈招同王澹若、任仲□兩年丈集龍門山觀漁 前人。
履藉名山笑語親,憑筵千尺渺西秦。
松亭絕璧壁蒼迎客,酒挾驚濤震入唇。
撥剌望中縧錦鯉,盤餐竟日試銀鱗。
惟餘忽漫聞樵唱,何限浮蹤媿隐淪。
谒薛文清公祠 前人。
重熙百載右文明,絕續先生理學師。
鼎沸狂瀾魯砥柱,一誠無僞是男見。
登龍門步趙二帷韻 邑人。
龐松年舉人。
蒼苔古道入雲丘,不盡黃河滾滾流。
檻外濤聲連雨雪,峰頭塔影接龍蚪。
煙迷石磴千季樹,浪卷風帆兩岸舟。
到此渾銷塵世慮,遙看天際下浮鷗。
遊龍門二首 東海。
趙作舟舉人。
□飛閣盤空上,倚檻層霄萬裡流。
三汲至今留禹迹,八年從此奠神州。
仙人掌近晴雲接,耿國城墟落照收。
何待桃花春漲後,煖風放舸亦堪遊。
危樓懸架水雲中,隔岸秦關語笑通。
石罅看松容客坐,岩邊對酒有人同。
斷水水劃聲偏壯,渡口船四望不窮。
白馬金堤憂匪細,古今誰繼大司空。
重修關帝廟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漢壽亭侯關公去年千五百年,後世稱之為聖,尊之曰帝。
廟谥俎豆之隆,衮黼冤旒之盛,薄海内外,靡弗畏敬祗肅,奔走趨跄。
愚夫婦子,苟非齋沐,弗敢稱口。
此豈有祻福災禨之說,懾人心志哉?唯其正直剛大之氣,有以不泯于人心,故感于不自知,動于不容巳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
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
蓋天地之理,本無不直,可以推移日月而無薄蝕,可以昭揭星辰而無隕。
飛,可以流峙山海,而無崩竭,可以生成萬類,而無大劄疵疠。
其在人也,可以扶持綱常,可以配周道義,可以贊參造化,可以辟除不祥,驅禁邪魅。
氣之所舉,莫可限量。
假令纖毫撓屈,鮮有不反是者。
關公在漢昭烈時,熟春秋,識大義,忠誠之志,禀于性生,堅操厲節,百折不磨,實得天地剛正之氣,而獨能不撓不屈,生則發于胸臆,殁則還諸太虛。
譬如珠含于淵,玉藏于璞,精神凝結,累積歲年,而光氣旁燭,照耀山川,見者無不知其為寶。
況乎剛大之氣,不倚形立,不恃質存,□照明乎宇宙,振厲乎人心,足以配天地而無疆無□也。
以故上自京省郡國,下逮都鄙裡社,所在建廟繪像,戶祝家屍,即在津之邑,不下數十百區,而在城之西南隅者,制為備。
寶林宰茲三載,朔望拜瞻,見其年久稍圯,力圖更新,乃于辛巳之孟春謀始,撤其舊料,益以新材,建大殿三間,獻廳三間,舞台廊庑,鹹為整理如舊制。
邑中人士,劇金庀具,争先而集。
為時十閱月,厥工告成,較他役作為倍速。
嗚呼!天地之正氣無時而或息,即公之神靈,無時而不在。
其充塞兩間,彌周六合者,因不在乎廟之有無新故。
而人之畏敬祗肅者,非是無以緻其崇奉,則烏得謂是廟之可以聽其有無新故也?邑人入公之廟,拜公之神,凜凜生氣,如在目前,愚者以作,頑者以奮,斯知正氣之在人,千五百年如一日也,推之億萬斯年,從可知矣。
廟成而為之記,其司事監督諸人,例得并書于石,以傳後重。
?覺城寺浮圖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康熙戊寅之春,餘奉簡命來宰津邑。
下車之日,即有進言于餘曰:邑東南郊有梵宇曰覺城,依形家法,其地為巽為震,其星峰宜高向,故有浮圖,今圯久矣。
自是以來,财不阜成,田多汗萊,人材壞,風俗窳,職此之由也。
請以修複為亟。
餘時哂而颔之。
蓋前此邑嘗瀳饑,而長史複以繭絲漁奪為治,民力竭矣,奈何後煩于鼛鼓?故自莅事以來,爬垢剔弊,日夜拊循而噢咻之。
荷天之庥,是年大熟,越明年又大熟,而朝廷又蠲租給複,以加惠三晉之民,于是積困用蘇,流者還,貧者足,而餘亦稍稍慰矣。
歲庚辰,父老複申前請。
餘曰:浮圖者,釋氏法也,儒者所弗道,即形家言,亦影響不足憑。
況餘為政,邑之事,皆予責也。
财不阜,不有勤蓄積,崇節儉之實政乎?田不辟,不有謀農桑,定準直之實政乎?人材風俗之日下,不有鼓厲學宮,躬行化導之實政乎?焉用是區區者為?父老曰:雖然,邑人之所欲也。
餘因捐俸為倡,而缙紳士庶以逮僚屬,各以次佽助有差。
經始于是歲之十月,落成于壬年之九月。
凡甓瓴材木、人徒工役之費共計若幹。
功巨而二用繁,然,塔成而民若無事。
以是見津民之大和會,而又欣幸其寬然有餘力也。
乃餘因有感焉。
大抵物之成也,嘗于其盛,而壞也嘗于其衰。
當勝國神宗之初,重熙累洽,海内稱極盛矣,而塔以成。
迨數傳而後,秦、晉盜起寇掠,出沒千兩河州郡間。
其時河津數遭蹂躏,而塔毀焉,何其衰也!迄于今甲子剛一周矣。
五六。
十年以來,民食興朝之德,?濡沐浴,生聚休息,至白首不睹兵革,垂老不經流離,可不謂極盛者與?而塔适複成。
由是言之,浮圖之建廢不足道,而适邑之運會相際,則故非偶然也。
邑之民鑒于此,當持盈保泰,而持與保無他道,即在吾所雲之實政而已。
為之長者,精潔惠和,本此以化下;為之民者,力田孝弟,率此以自淑。
使今日之役,一成而不毀,則睹茲浮圖,其以當趙氏之壘培、魯郊之墟列可也。
雖然,政教之成,嘗須之數十年,而今之為令者,多或十數年,少或三四年而郎去,則吾雖規模畫一,而清淨甯壹,不能無望于繼之者也。
書其事而勒之石,匪獨以示邑。
人,亦以告後之為邑長于斯者。
龍門 龍門鐵索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功不計大小,期于有濟,事無論創述,要于可久。
龍門當萬山聯屬之處,忽焉陡絕,兩崖壁立,相對如門,中貫黃河,崖盡河出,以故河之争流出門者,悍怒鬥激,為湍為旋,如奔馬,如轟雷,雖三峽滟滪,未足方其險也。
顧以地界秦晉,有無貿??者,無他道可通,不得不沖冒險隘。
其順流而下者,每以利不得泊,有觸石旋洪之患。
至溯流而上,不異一發引千鈞,每丹需數十人,以鐵鈎挽崖石,崖又無着鈞處,偶一失手,匪沉厥載,即射激下流,累日不得上。
餘嘗視此,辄為心恻,而計莫之展。
歲壬午夏,客有自嵩華至者,備言緣索登山之狀,餘因悟移此法以置龍門,可無患,商諸同事,諸公鹹善餘計。
越數日,得一碑志,謂前魯有為之者。
第讀其文,多簡略,意在載述危險而不詳,制度,不著。
年月,及訪其遺迹,則絕無舊制可征。
噫!其果為之耶?其果未為耶?其偶為之而未終厥事?抑果為之,後無有繼之者而遂緻湮沒耶?姑不必論。
假令今日者知其可為而弗為,尚何望于後之繼之者耶?于是購□募工,續镮成索,始于壬午冬杪,竣于癸未初夏,曆時五閱月。
索成,計長七十餘尋,計镮一千四百三十有奇。
每镮重二十兩,總計鐵二千二百斤。
瀕河之東崖,鑿石成穴,穴樹柏椿凡二十有四,以鐵索橫??椿上。
工告畢,以丹試之。
餘與同事諸公,酌一巵于崖上,憑檻俯視,須臾數十丹手攀鈎拘,蟻附而上,若涉平流者,不惟上無脫挽沉載之憂,下亦可按索徐行,無觸石旋洪之患矣。
一時估客丹人,莫不歡呼嗟異,餘亦額手稱慶。
俄頃之際,若跻颠危而登衽席,不覺手足俱安,身心共适也,豈不快矣哉!然則是役也,前無有為之者,而以吾為創可也;前果有為之者,而以為繼可也,吾不能必後之不湮沒不傅也。
是用志其歲月,詳其規制,以勒諸石。
後有繼餘而至者,視其椿之朽齧而以時??之,因其镮之敗缺而以時修之,則不可謂無濟于物,而又能垂于可久,當不緻如今日之歏簡略而憾無征,是則可幸焉爾。
斯時同事為張廣文元樞、陸尉企淵,而專董工役以襄厥事者,惟巡司劉君浦之力居多雲。
鄉賢杜公傳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杜公諱國傑,字作賓,河津南薛裡人,世有隐德。
公生而敦笃,至性過人。
幼年失怙,哀毀成禮。
事母曲盡愛養,共稱純孝。
困志力學,于經史無不貫通,要以體諸實踐,不尚藻缋,故禔躬接物,終其身一無玷缺。
由戊子拔貢生,判浙江金華府。
職司水利,向患頹廢。
公至之日,凡陂塘隄堰,必親視遍閱,相度精審,宜修宜舉,務為經久,民得以時蓄洩,為利甚溥。
又厘剔锢弊,保善禁奸,修城建倉,繕學成梁諸大務,皆本諸經濟,其征實效。
屢署縣事,掌郡篆,攝二守,所至辄樹惠政。
又嘗代理刑獄,意在宣達幽滞,平反最多,遠近鹹德之。
後升陜西西安郡丞,尤克稱厥職。
甫及期,倏然有歸老之志。
退居田裡,阖門課子,唯以敦本務實為先,又聚鄉族子弟,設義塾以教之。
性好施予,廣赒恤,苟可濟困扶危,雖捐重赀不惜。
如代輸公帑,資助婚嫁之類,借以全活,完聚者甚衆,而其孳孳好善之心,猶唯恐弗及也。
年六十有三卒,邑人公舉崇祀鄉賢。
殁後又十二年,去公判金華之日已三十四載。
華之人猶思公不忍忘,請于督撫,崇祀名宦,又饬郡守哀列治行,并叙戴德之詞,以移知本籍。
時餘令津,捧檄而歏曰:有是哉!盛德之感人至此乎!夫報功崇德,直道之公也;表微闡幽,有司之責也。
今觀華之人之不忘乎公,而公之為德于官者可知;觀公之為德于官,而公之為德于鄉者,抑又可信矣。
兩地明馨,誠為不誣。
餘故樂書其概,以補邑乘之未及焉。
公有子三人:長召寅,丙寅年拔貢生。
次李寅,歲貢生,教習候選知縣。
次房寅,國學生,皆善承家學,以謹厚稱于鄉,并附記以征盛德之報如此雲。
鄉賢任公傳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任公諱之琦,字介石,号維岩,世居河津東光裡樊村,為邑望族。
公姿禀穎異,标格豐偉,孝友之誼,根于天性。
少年食貧力學,遭流寇肆雪,遷徒困頓,痛母夫人遇難,格于嚴命,以不得身殉為憾,益自刻厲,大有文名。
登順治辛卯賢書。
初任山東掖縣令。
掖阻山濱海,民艱于正賦,複苦無藝,歲有折色開征諸項,常例不下數千金,公悉蠲除之,積困頓蘇。
其民俗生計瘠薄者,多傭作他邑,妻子不相顧,公歲給赀錢,令織紡營息以自活。
又地近畿輔,多逃人,有司拘牽禁例,常苦株累,公朝獲夕遣,一無所問,民甚便之。
其他祛獘惠民,類多如此。
三載奏績稱最。
召為刑部浙江司主事,參決平反,号稱明允。
出督廣東太平橋榷稅,豁羨耗五千金,商旅輻辏,得溢額金八百,悉斥充公儲。
尋遷本部員外,升戶部尚書郎,籌計度支,精核而能持大體。
後出知江南太平府,又署理廬、鳳道。
事多異政,如捐長夫,郤餽饷,革漕規,清隐占,大要以潔清風厲郡屬,而利悉歸諸民,民至今猶思之。
時公年巳七十,請□歸裡,村門課子,力行敦睦,好施予而不矜其名。
歲黜從。
注遇兇旱,設立義倉,以赒恤鄉閑。
為人端重,言動不苟。
調,家門之内,雍雍肅肅,後學多宗師之。
賓飲于鄉,有當代完人之目。
壽八十有二卒。
邑人胪述行事,謂如先生者,宜祭于社。
時餘令津考核得實,具請崇祀鄉賢,并錄其概,以附載邑乘文學名賢之後,不可謂無裨于風教也。
公有子三:長日仟,歲貢生,考授中書;次日佺,國學生,次日倬,歲貢生,皆繩武家學,而勇于為善,有足稱者。
太守任公傳 河津縣教谕舉人張元樞交城縣人。
太守任公者,諱之琦,字介石,号維岩,津邑東光裡人也。
始祖諱寬,系出介休,遷于津。
歲饑,捐粟千石助赈,奉旨?坊,旌表。
義民綿延十數世。
至公,丁愈繁,族愈大。
公少岐嶷,孺慕性成,事親溫清備至,飲食親供無懈。
處昆弟讓屋推财,不啻埙箎之好。
及壯為諸生,言坊行表,有古君子風。
時人郎以偉器目之。
登順治辛卯賢書,選山東掖縣令,一切陋弊,悉為除革。
邑之閑地,教種以樹,山左鹹頌甘棠。
以循良卓薦,升刑部主事,谳決虛心平反,升本部員外,矜疑必豁,全活甚衆。
升戶部郎中,籌策邊饷,務期足國便民,繼司農者皆不及焉。
厥後擇才能理煩劇,遷江南太平府太守,苞苴請托,悉禁絕之。
利必興,弊必除,三吳有神君之誦;善必彰,惡必瘅,阖郡有鐵面之謠。
緻仕旋裡,寄興于林泉間,有香山之逸緻。
捐金備赈,嘉惠作人。
都人士公請配享孔廟,春秋俎豆,垂諸奕世。
壽登八十有二。
子三:長仟,中書舍人,次佺,同知;三倬貢。
杜年伯傳 河津縣教谕、舉人年眷侄張元樞:交城縣人。
郡司馬杜公諱國傑,字作賓,津邑裡望莊人也。
其居一近薛文清公故裡,一言一行,鹹以先型為法。
為諸生時,惟知讀書談道,雖藜藿不繼,常高非公不至之節。
事親盡孝,居喪盡禮,至筮仕後,弟侄輩困乏者,辄周給不倦。
其居家也如此。
其先由順治戊子拔貢,與先嚴贛榆公為同年友,選為金華府通判,捐俸勸墾,修理水利,群僚苞苴盡絕。
折獄片紙不罰,惟以清慎勤。
為務。
及署理東陽縣印,又署理金華府篆,兼攝推官,在在皆有善政。
後以勤勞升陜西西安府同知,善政始終如一。
其居官也如此。
貌無矜容,口無擇言,教人惟以忠厚仁義,訓子惟以孝弟勤儉。
其立身也如此。
鄉黨有貧之可憫者,周以布粟;有婚姻不給者,助以金帛。
其待人也如此。
居家可謂仁矣,居官可謂清矣,立身可謂貞矣,待人可謂厚矣。
一時公薦,外祀金名宦,内祀本邑鄉賢。
三子:長召寅,次李寅,三房寅,皆登缙紳,孫枝繁衍,林立膠庠,人謂皆杜公積善之報雲。
教義傳 吳□河津口知縣,□江人。
任弘埏,東光裡六甲樊村人也。
闖賊之亂,殺其父三榮、母辛氏,而掠弘埏去。
埏至禹門口,奮身投河,冰載以出。
賊黨驚異,田得以免。
弱冠補弟子員,不屑屑于舉業,惟以究明書理為要。
設帳授生徒,成就甚衆。
精于岐黃,活人甚多。
築長壕之堤,導瓜峪水,自甲至癸凡十道,溉田數千畝,邑人永賴焉。
任允厘,弘埏第三子也,賦性至孝,年十四出繼,從伯弘祿後,先意承志,得兵歡心。
事本生父母,不以出繼自诿。
臨喪治葬,所費盡出于巳。
歲時禋祀,必舉前人嘉言懿行以勖子孫,曰:汝勿贻乃祖羞也。
詞氣笃摯,聞者莫不垂淚。
諸侄有貧而孤者,給田勉以力作,或與資本,令其經營。
有從事詩書者,常進而與之講解,善于啟發,無不得其意而去。
為所成就者甚多。
庚子、辛醜歲大餞,捐銀出粟,煮粥以食饑者。
社倉甫設,首捐谷石,以為族人倡。
生平仗義疏财,無纖毫吝惜意,不愧乃父之風,邑人稱為後先濟美雲。
省農感興 前人。
田家子婦對唏噓,春種禾田十□餘。
禹向真辭嗿馌力,堯封辛有兆魚書。
三升入爨妻孥喜,七鬥輸官囷廪虛。
又計明年催早賦,終身胼胝待何如。
龍門二首 連城喬升德進士。
勝地天開景自殊,登臨千古說名區。
雲穿曲棧蛟噴霧,月挂懸崖□吐珠。
飛閣遠邀五老翠,危樓高拱二峰盱。
欲将圖畫乾坤小,筆到雲林意亦愚。
奔突驚波勢欲兇,劈開雙硖馴湫龍。
鹢舟飛渡猶稱險,怪石吞流巳自溶。
雲畝桑麻歌禹向,煙郊梅柳意堯封。
于今誰是登臨主,花種河陽報最庸。
龍門即事 禹都。
張聯箕鄉甯知縣見召進士。
洪濤劃坤軸,九州别疆域。
導河先四渎,疏鑿賴神智。
辟若布棋局,下著按位次。
腰腹抱縣充,頭顱枕雍冀。
兩岸峰插雲,秦晉東西異。
我來值端午,日煖和風吹。
良友析簡招,青山如滴翠。
臨流聽掉歌,觀流恣微醉。
有客惠然來,邂逅玉趾莅。
拂碑看題筆,軒翔非一緻。
吊古懷禹功。
壇??垂帶砺,憑檻任夷酒。
驚湍自沖激。
砲聲出石罅,白書飛霹靂。
茲遊興不薄,夕陽人影寂。
登龍門八首 安邑。
謝橿齡甲辰進士。
攬辔峰頭眼界開,茫然萬頃自西來。
空蒙山色渾疑雨,日夜濤聲響似雷。
對峙兩崖争拱立,中流二水獨潆回。
登臨愧少驚人句,且倚長天命酒杯。
磴斷厓懸氣象嵬,寒陰蕭爽冷秋衣。
波光時向欄邊湧,樓勢翻從水面飛。
跳浪修鱗開浩蕩,摩雲高翼背斷晖。
杖藜到處窮諸勝,踏破煙岚醉不歸。
好是秋山帶醉登,翻疑醉眼倍分明。
樽前月傍千峰上,座裹風緣萬壑生。
自有鲛宮淩岸出,争牽漁铤□崖行。
擎觞獨立蒼茫外,拟挾飛仙覺羽輕。
有客相從伴勝遊,煙霞呼吸郎濸洲。
河流星宿三睡裡,山接秦川百二州。
得句自堪償酒債,逢人□□許籌。
流連莫訝歸來晚,更欲移家駐此丘。
石谷 邑人。
任紹爌進士。
深勝窮斷境,雲深山四圍。
古木層陰合,村煙入望微。
沸泉冷碧窟,岚氣霭斜晖。
坐久來田叟,悠然共息機。
節崖飛泉歌 前人。
群峰崒嵂插天起,拳石不應獨秀美。
窈窕岩洞已多奇,石巅更?銀河水。
縷分細灑落千流,碎玉丁冬清且泚。
造物于此解多情,特鐘幽姿空谷裹。
苔蔭石發綠雲膩,衣飄蘿薜拂汀沚。
萬斛珠濺佩環聲,鲛鮹未挂珊瑚紫。
水簾何處浪得名,匡廬瀑布孰移此。
年□漫道數登臨,??往遽返徒為耳。
山行攜伴作勝遊,口吸懸流寒浸齒。
沖溜拾級坐石龛,水晶前映瑩無比。
清冷偏宜白晝長,塵土斷隔三千裡。
向平何必五嶽遊,丘壑足适而已矣。
泉石勿忘歲寒盟,杖藜蹑履從茲始。
如賓鄉 邑人。
劉梁嵩進士,候選。
英雄昔未遇,閑耕壟上田。
賴彼糟糠婦,不忍薄所天。
赈□炊麥飯,辛勤馌山前。
相向共七著,肅穆如賓筵。
咄嗟此高風,遂為過者傳。
一朝書幕府,功名居八先。
雖有知已恩,寔由齊眉賢。
轉思漢代會稽守,負薪之日殊可憐。
曲棧連雲 前人。
曲棧維層壑,盤空轉翠微。
往來頻卻步,彼此互牽衣。
谷鳥欺人仄,松花着袖飛。
施蘿移百折,鐘鼓出岩扉。
空谷擎驚雷 前人。
空谷本無意,雷從震駁驚。
三春競比集,衆響嗒然鳴。
試以人之力,顼令山有聲。
波搖潛壑撼,蛟遁不容争。
遊龍門題看河樓上 前人。
夾石湧奔湍,山亘水無極。
振衣懸溜畔,讀碑陰崖仄。
晝喧聞水怒,日靜覺山立。
悠悠千歲間,蒼莽鎮相激。
勢險理難明,總歸神禹績。
遊午芹洞是先人及諸伯叔父讀書處 前人。
深牗坳山壁,回磴橫階除。
白日落翠陰,空床塵迹虛。
遺翰零丹雘,寒煙沉石釜。
俯仰幾何年,此中已今古。
節崖觀泉 前人。
□峰蒼乳滴垂崦,坐久還疑驟雨添。
薄暮夕陽□□氣,分明人隔水晶簾。
萬點千行落翠岰,詩瓢汲處費推獻。
層崖誰為穿龍井,對面驚看賽虎跑。
壬子秋日衛翰周年丈招同王澹若、任仲□兩年丈集龍門山觀漁 前人。
履藉名山笑語親,憑筵千尺渺西秦。
松亭絕璧壁蒼迎客,酒挾驚濤震入唇。
撥剌望中縧錦鯉,盤餐竟日試銀鱗。
惟餘忽漫聞樵唱,何限浮蹤媿隐淪。
谒薛文清公祠 前人。
重熙百載右文明,絕續先生理學師。
鼎沸狂瀾魯砥柱,一誠無僞是男見。
登龍門步趙二帷韻 邑人。
龐松年舉人。
蒼苔古道入雲丘,不盡黃河滾滾流。
檻外濤聲連雨雪,峰頭塔影接龍蚪。
煙迷石磴千季樹,浪卷風帆兩岸舟。
到此渾銷塵世慮,遙看天際下浮鷗。
遊龍門二首 東海。
趙作舟舉人。
□飛閣盤空上,倚檻層霄萬裡流。
三汲至今留禹迹,八年從此奠神州。
仙人掌近晴雲接,耿國城墟落照收。
何待桃花春漲後,煖風放舸亦堪遊。
危樓懸架水雲中,隔岸秦關語笑通。
石罅看松容客坐,岩邊對酒有人同。
斷水水劃聲偏壯,渡口船四望不窮。
白馬金堤憂匪細,古今誰繼大司空。
重修關帝廟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漢壽亭侯關公去年千五百年,後世稱之為聖,尊之曰帝。
廟谥俎豆之隆,衮黼冤旒之盛,薄海内外,靡弗畏敬祗肅,奔走趨跄。
愚夫婦子,苟非齋沐,弗敢稱口。
此豈有祻福災禨之說,懾人心志哉?唯其正直剛大之氣,有以不泯于人心,故感于不自知,動于不容巳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
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
蓋天地之理,本無不直,可以推移日月而無薄蝕,可以昭揭星辰而無隕。
飛,可以流峙山海,而無崩竭,可以生成萬類,而無大劄疵疠。
其在人也,可以扶持綱常,可以配周道義,可以贊參造化,可以辟除不祥,驅禁邪魅。
氣之所舉,莫可限量。
假令纖毫撓屈,鮮有不反是者。
關公在漢昭烈時,熟春秋,識大義,忠誠之志,禀于性生,堅操厲節,百折不磨,實得天地剛正之氣,而獨能不撓不屈,生則發于胸臆,殁則還諸太虛。
譬如珠含于淵,玉藏于璞,精神凝結,累積歲年,而光氣旁燭,照耀山川,見者無不知其為寶。
況乎剛大之氣,不倚形立,不恃質存,□照明乎宇宙,振厲乎人心,足以配天地而無疆無□也。
以故上自京省郡國,下逮都鄙裡社,所在建廟繪像,戶祝家屍,即在津之邑,不下數十百區,而在城之西南隅者,制為備。
寶林宰茲三載,朔望拜瞻,見其年久稍圯,力圖更新,乃于辛巳之孟春謀始,撤其舊料,益以新材,建大殿三間,獻廳三間,舞台廊庑,鹹為整理如舊制。
邑中人士,劇金庀具,争先而集。
為時十閱月,厥工告成,較他役作為倍速。
嗚呼!天地之正氣無時而或息,即公之神靈,無時而不在。
其充塞兩間,彌周六合者,因不在乎廟之有無新故。
而人之畏敬祗肅者,非是無以緻其崇奉,則烏得謂是廟之可以聽其有無新故也?邑人入公之廟,拜公之神,凜凜生氣,如在目前,愚者以作,頑者以奮,斯知正氣之在人,千五百年如一日也,推之億萬斯年,從可知矣。
廟成而為之記,其司事監督諸人,例得并書于石,以傳後重。
?覺城寺浮圖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康熙戊寅之春,餘奉簡命來宰津邑。
下車之日,即有進言于餘曰:邑東南郊有梵宇曰覺城,依形家法,其地為巽為震,其星峰宜高向,故有浮圖,今圯久矣。
自是以來,财不阜成,田多汗萊,人材壞,風俗窳,職此之由也。
請以修複為亟。
餘時哂而颔之。
蓋前此邑嘗瀳饑,而長史複以繭絲漁奪為治,民力竭矣,奈何後煩于鼛鼓?故自莅事以來,爬垢剔弊,日夜拊循而噢咻之。
荷天之庥,是年大熟,越明年又大熟,而朝廷又蠲租給複,以加惠三晉之民,于是積困用蘇,流者還,貧者足,而餘亦稍稍慰矣。
歲庚辰,父老複申前請。
餘曰:浮圖者,釋氏法也,儒者所弗道,即形家言,亦影響不足憑。
況餘為政,邑之事,皆予責也。
财不阜,不有勤蓄積,崇節儉之實政乎?田不辟,不有謀農桑,定準直之實政乎?人材風俗之日下,不有鼓厲學宮,躬行化導之實政乎?焉用是區區者為?父老曰:雖然,邑人之所欲也。
餘因捐俸為倡,而缙紳士庶以逮僚屬,各以次佽助有差。
經始于是歲之十月,落成于壬年之九月。
凡甓瓴材木、人徒工役之費共計若幹。
功巨而二用繁,然,塔成而民若無事。
以是見津民之大和會,而又欣幸其寬然有餘力也。
乃餘因有感焉。
大抵物之成也,嘗于其盛,而壞也嘗于其衰。
當勝國神宗之初,重熙累洽,海内稱極盛矣,而塔以成。
迨數傳而後,秦、晉盜起寇掠,出沒千兩河州郡間。
其時河津數遭蹂躏,而塔毀焉,何其衰也!迄于今甲子剛一周矣。
五六。
十年以來,民食興朝之德,?濡沐浴,生聚休息,至白首不睹兵革,垂老不經流離,可不謂極盛者與?而塔适複成。
由是言之,浮圖之建廢不足道,而适邑之運會相際,則故非偶然也。
邑之民鑒于此,當持盈保泰,而持與保無他道,即在吾所雲之實政而已。
為之長者,精潔惠和,本此以化下;為之民者,力田孝弟,率此以自淑。
使今日之役,一成而不毀,則睹茲浮圖,其以當趙氏之壘培、魯郊之墟列可也。
雖然,政教之成,嘗須之數十年,而今之為令者,多或十數年,少或三四年而郎去,則吾雖規模畫一,而清淨甯壹,不能無望于繼之者也。
書其事而勒之石,匪獨以示邑。
人,亦以告後之為邑長于斯者。
龍門 龍門鐵索記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功不計大小,期于有濟,事無論創述,要于可久。
龍門當萬山聯屬之處,忽焉陡絕,兩崖壁立,相對如門,中貫黃河,崖盡河出,以故河之争流出門者,悍怒鬥激,為湍為旋,如奔馬,如轟雷,雖三峽滟滪,未足方其險也。
顧以地界秦晉,有無貿??者,無他道可通,不得不沖冒險隘。
其順流而下者,每以利不得泊,有觸石旋洪之患。
至溯流而上,不異一發引千鈞,每丹需數十人,以鐵鈎挽崖石,崖又無着鈞處,偶一失手,匪沉厥載,即射激下流,累日不得上。
餘嘗視此,辄為心恻,而計莫之展。
歲壬午夏,客有自嵩華至者,備言緣索登山之狀,餘因悟移此法以置龍門,可無患,商諸同事,諸公鹹善餘計。
越數日,得一碑志,謂前魯有為之者。
第讀其文,多簡略,意在載述危險而不詳,制度,不著。
年月,及訪其遺迹,則絕無舊制可征。
噫!其果為之耶?其果未為耶?其偶為之而未終厥事?抑果為之,後無有繼之者而遂緻湮沒耶?姑不必論。
假令今日者知其可為而弗為,尚何望于後之繼之者耶?于是購□募工,續镮成索,始于壬午冬杪,竣于癸未初夏,曆時五閱月。
索成,計長七十餘尋,計镮一千四百三十有奇。
每镮重二十兩,總計鐵二千二百斤。
瀕河之東崖,鑿石成穴,穴樹柏椿凡二十有四,以鐵索橫??椿上。
工告畢,以丹試之。
餘與同事諸公,酌一巵于崖上,憑檻俯視,須臾數十丹手攀鈎拘,蟻附而上,若涉平流者,不惟上無脫挽沉載之憂,下亦可按索徐行,無觸石旋洪之患矣。
一時估客丹人,莫不歡呼嗟異,餘亦額手稱慶。
俄頃之際,若跻颠危而登衽席,不覺手足俱安,身心共适也,豈不快矣哉!然則是役也,前無有為之者,而以吾為創可也;前果有為之者,而以為繼可也,吾不能必後之不湮沒不傅也。
是用志其歲月,詳其規制,以勒諸石。
後有繼餘而至者,視其椿之朽齧而以時??之,因其镮之敗缺而以時修之,則不可謂無濟于物,而又能垂于可久,當不緻如今日之歏簡略而憾無征,是則可幸焉爾。
斯時同事為張廣文元樞、陸尉企淵,而專董工役以襄厥事者,惟巡司劉君浦之力居多雲。
鄉賢杜公傳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杜公諱國傑,字作賓,河津南薛裡人,世有隐德。
公生而敦笃,至性過人。
幼年失怙,哀毀成禮。
事母曲盡愛養,共稱純孝。
困志力學,于經史無不貫通,要以體諸實踐,不尚藻缋,故禔躬接物,終其身一無玷缺。
由戊子拔貢生,判浙江金華府。
職司水利,向患頹廢。
公至之日,凡陂塘隄堰,必親視遍閱,相度精審,宜修宜舉,務為經久,民得以時蓄洩,為利甚溥。
又厘剔锢弊,保善禁奸,修城建倉,繕學成梁諸大務,皆本諸經濟,其征實效。
屢署縣事,掌郡篆,攝二守,所至辄樹惠政。
又嘗代理刑獄,意在宣達幽滞,平反最多,遠近鹹德之。
後升陜西西安郡丞,尤克稱厥職。
甫及期,倏然有歸老之志。
退居田裡,阖門課子,唯以敦本務實為先,又聚鄉族子弟,設義塾以教之。
性好施予,廣赒恤,苟可濟困扶危,雖捐重赀不惜。
如代輸公帑,資助婚嫁之類,借以全活,完聚者甚衆,而其孳孳好善之心,猶唯恐弗及也。
年六十有三卒,邑人公舉崇祀鄉賢。
殁後又十二年,去公判金華之日已三十四載。
華之人猶思公不忍忘,請于督撫,崇祀名宦,又饬郡守哀列治行,并叙戴德之詞,以移知本籍。
時餘令津,捧檄而歏曰:有是哉!盛德之感人至此乎!夫報功崇德,直道之公也;表微闡幽,有司之責也。
今觀華之人之不忘乎公,而公之為德于官者可知;觀公之為德于官,而公之為德于鄉者,抑又可信矣。
兩地明馨,誠為不誣。
餘故樂書其概,以補邑乘之未及焉。
公有子三人:長召寅,丙寅年拔貢生。
次李寅,歲貢生,教習候選知縣。
次房寅,國學生,皆善承家學,以謹厚稱于鄉,并附記以征盛德之報如此雲。
鄉賢任公傳 吳寶林河津知縣,石門人。
任公諱之琦,字介石,号維岩,世居河津東光裡樊村,為邑望族。
公姿禀穎異,标格豐偉,孝友之誼,根于天性。
少年食貧力學,遭流寇肆雪,遷徒困頓,痛母夫人遇難,格于嚴命,以不得身殉為憾,益自刻厲,大有文名。
登順治辛卯賢書。
初任山東掖縣令。
掖阻山濱海,民艱于正賦,複苦無藝,歲有折色開征諸項,常例不下數千金,公悉蠲除之,積困頓蘇。
其民俗生計瘠薄者,多傭作他邑,妻子不相顧,公歲給赀錢,令織紡營息以自活。
又地近畿輔,多逃人,有司拘牽禁例,常苦株累,公朝獲夕遣,一無所問,民甚便之。
其他祛獘惠民,類多如此。
三載奏績稱最。
召為刑部浙江司主事,參決平反,号稱明允。
出督廣東太平橋榷稅,豁羨耗五千金,商旅輻辏,得溢額金八百,悉斥充公儲。
尋遷本部員外,升戶部尚書郎,籌計度支,精核而能持大體。
後出知江南太平府,又署理廬、鳳道。
事多異政,如捐長夫,郤餽饷,革漕規,清隐占,大要以潔清風厲郡屬,而利悉歸諸民,民至今猶思之。
時公年巳七十,請□歸裡,村門課子,力行敦睦,好施予而不矜其名。
歲黜從。
注遇兇旱,設立義倉,以赒恤鄉閑。
為人端重,言動不苟。
調,家門之内,雍雍肅肅,後學多宗師之。
賓飲于鄉,有當代完人之目。
壽八十有二卒。
邑人胪述行事,謂如先生者,宜祭于社。
時餘令津考核得實,具請崇祀鄉賢,并錄其概,以附載邑乘文學名賢之後,不可謂無裨于風教也。
公有子三:長日仟,歲貢生,考授中書;次日佺,國學生,次日倬,歲貢生,皆繩武家學,而勇于為善,有足稱者。
太守任公傳 河津縣教谕舉人張元樞交城縣人。
太守任公者,諱之琦,字介石,号維岩,津邑東光裡人也。
始祖諱寬,系出介休,遷于津。
歲饑,捐粟千石助赈,奉旨?坊,旌表。
義民綿延十數世。
至公,丁愈繁,族愈大。
公少岐嶷,孺慕性成,事親溫清備至,飲食親供無懈。
處昆弟讓屋推财,不啻埙箎之好。
及壯為諸生,言坊行表,有古君子風。
時人郎以偉器目之。
登順治辛卯賢書,選山東掖縣令,一切陋弊,悉為除革。
邑之閑地,教種以樹,山左鹹頌甘棠。
以循良卓薦,升刑部主事,谳決虛心平反,升本部員外,矜疑必豁,全活甚衆。
升戶部郎中,籌策邊饷,務期足國便民,繼司農者皆不及焉。
厥後擇才能理煩劇,遷江南太平府太守,苞苴請托,悉禁絕之。
利必興,弊必除,三吳有神君之誦;善必彰,惡必瘅,阖郡有鐵面之謠。
緻仕旋裡,寄興于林泉間,有香山之逸緻。
捐金備赈,嘉惠作人。
都人士公請配享孔廟,春秋俎豆,垂諸奕世。
壽登八十有二。
子三:長仟,中書舍人,次佺,同知;三倬貢。
杜年伯傳 河津縣教谕、舉人年眷侄張元樞:交城縣人。
郡司馬杜公諱國傑,字作賓,津邑裡望莊人也。
其居一近薛文清公故裡,一言一行,鹹以先型為法。
為諸生時,惟知讀書談道,雖藜藿不繼,常高非公不至之節。
事親盡孝,居喪盡禮,至筮仕後,弟侄輩困乏者,辄周給不倦。
其居家也如此。
其先由順治戊子拔貢,與先嚴贛榆公為同年友,選為金華府通判,捐俸勸墾,修理水利,群僚苞苴盡絕。
折獄片紙不罰,惟以清慎勤。
為務。
及署理東陽縣印,又署理金華府篆,兼攝推官,在在皆有善政。
後以勤勞升陜西西安府同知,善政始終如一。
其居官也如此。
貌無矜容,口無擇言,教人惟以忠厚仁義,訓子惟以孝弟勤儉。
其立身也如此。
鄉黨有貧之可憫者,周以布粟;有婚姻不給者,助以金帛。
其待人也如此。
居家可謂仁矣,居官可謂清矣,立身可謂貞矣,待人可謂厚矣。
一時公薦,外祀金名宦,内祀本邑鄉賢。
三子:長召寅,次李寅,三房寅,皆登缙紳,孫枝繁衍,林立膠庠,人謂皆杜公積善之報雲。
教義傳 吳□河津口知縣,□江人。
任弘埏,東光裡六甲樊村人也。
闖賊之亂,殺其父三榮、母辛氏,而掠弘埏去。
埏至禹門口,奮身投河,冰載以出。
賊黨驚異,田得以免。
弱冠補弟子員,不屑屑于舉業,惟以究明書理為要。
設帳授生徒,成就甚衆。
精于岐黃,活人甚多。
築長壕之堤,導瓜峪水,自甲至癸凡十道,溉田數千畝,邑人永賴焉。
任允厘,弘埏第三子也,賦性至孝,年十四出繼,從伯弘祿後,先意承志,得兵歡心。
事本生父母,不以出繼自诿。
臨喪治葬,所費盡出于巳。
歲時禋祀,必舉前人嘉言懿行以勖子孫,曰:汝勿贻乃祖羞也。
詞氣笃摯,聞者莫不垂淚。
諸侄有貧而孤者,給田勉以力作,或與資本,令其經營。
有從事詩書者,常進而與之講解,善于啟發,無不得其意而去。
為所成就者甚多。
庚子、辛醜歲大餞,捐銀出粟,煮粥以食饑者。
社倉甫設,首捐谷石,以為族人倡。
生平仗義疏财,無纖毫吝惜意,不愧乃父之風,邑人稱為後先濟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