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志卷二

關燈
、王汝霖明河津縣儒學教谕焦廷節、明河津縣儒學教谕王诰。

     鄉賢姓氏 漢太史司馬談、漢太史令司馬遷。

    隋文中子王通,唐侍诏王績、唐河東縣男薛仁貴、唐河東縣男薛?、唐戶部侍郎薛李泉、唐工部尚書廬陵、唐朝散郎王勃、唐監察禦史王凝。

     宋平章事文康公王曙。

    宋義士邵雲。

     金參知政事李華,金參知政事李複亨。

     明鄢陵教谕薛貞,明禮部侍郎,谥文清公薛瑄,明國子監丞楊潤。

    明參政李隆、明監察禦史暢亨,明戶部陝西清吏司郎中高拱辰,明中順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趙三聘,明詹事府少詹掌翰林院兼士讀學士趙用光、明敕旌廉孝深澤知縣侯鶴齡,明鄉進士劉有學。

    明監察禦史龐尚廉、明鄉進士張翼舒、明鄉進士,浙江桐鄉知縣劉有綸。

     清恩貢,陜西西安府同知杜國傑。

    清鄉進士江南太平府知府任之琦。

     屬署 鋪舍附。

     禹門渡巡檢司在縣西北二十五裡龍門山下神前村西。

     稅課局,明初設,今廢。

     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

    總鋪在縣門内東廊後。

    郭樊鋪在縣東十裡。

    百底鋪在縣東二十裡,接稷山縣界。

    修福鋪在縣南十裡。

    小梁鋪在縣南二十裡。

    集賢鋪在縣南三十裡,接榮河縣界。

    隆慶五年,秋雨湮塌,知縣張汝乾重修。

     祠祭 大禹廟在縣西北二十五裡龍門東山岩上,創不記時。

    元初羽士姜善信奉诏旨恢基重?,名曰?極宮,有敕額碑記。

    明嘉靖十五年,禦史餘光、知縣樊得仁增?聎翠、延勝二亭。

    二十七年,禦史谷峤、知縣雍焯重修。

    殿寝、廊庑、門垣,起?大坊,遍曰萬世永賴。

    廟有道觀、後土聖母殿、雙義堂、臨思閣、流丹亭,俱舊時?。

    觀音堂、真武堂、繁嗣堂、龍王堂俱知縣雍焯?。

    三官閣、姜真人祠俱知縣高文學?龍門坊、臨流亭,知縣張汝乾?。

    明末闖賊焚拆,椽瓦不存。

    相傳廟壁有吳道子山水手迹,俱徑拆廢。

    順治十二十三年間,摘民乃漸次修複,視舊尚多未全。

    今見修複者,正殿、寝殿、鐘鼓二樓、東西廊房、大門、門外神殿四座,餘廢未複。

    臨思閣、看河樓東司尚存,其餘司院皆廢不存。

     社稷壇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壇在南門外。

    邑厲壇在城北。

    八蠟廟在社稷壇西南,知縣雍焯攺?。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

    子夏祠在縣西北五裡辛封村。

    弘治間,佥事胡漢?,正德間,副使吳江修。

     文中祠在縣南三十裡通化村。

    嘉靖十七年,知縣嚫陳大策?。

    隆慶六年,知縣張汝乾攺置增修。

    廈房六間,大門、儀門二間。

     三聖祠在縣治西南。

    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雍焯奉禦史餘時?。

     薛仁貴祠在縣東十五裡大黃村。

     關帝廟在縣治西南,創自洪武初。

    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雍焯重修,?立門坊,扁曰奇節鴻名。

     薛文清公祠在縣治南。

    弘治間,奉敕創?,縣丞王暠督修。

    嘉靖初,暠子光以憲副至邑,出百餘金修之。

    三十一年,禦史尚維持、知縣高文學重修。

     交清公書院在縣治大街西,其先文清公故宅,為聚徒講學之所,湮廢已久。

    知縣張汝乾奉上司命,追尋遺迹,買地開拓創工。

    講堂三間,左右廂各三間,後堂三間,左右廂各三間,二門坊一座,大門三間,碑亭二座,嘯台、過亭各一間。

    凡價值工費皆□□□□。

    □□。

     奉名賢有增風化屹然一大觀瞻矣。

     附文清公門人姓氏,配享四人。

    從祀十二人配享。

     閻禹錫、白良輔張鼎李昶、從祀。

    謝琚、衛述、王複、楊潤、周盛、王盛、楊谌、荊诩、杜駿、陳铨、楊廉、張九功。

     文昌祠、在縣治東。

    康熙已酉知縣崔鳴??修?。

    三賢祠、在縣治東。

    明季,知縣邊之靖修。

    ?康熙壬子,知縣馬光遠重修。

    魁星樓。

    在城東南。

    明季知縣黃中色創?。

    康熙壬子,知縣馬光遠重修。

    文昌閣在學官東,明季丙午,知縣白鲲創?,新設堡寨。

     新設堡寨舊設堡寨五處,久廢。

     太和裡。

    城北天成堡離城六裡。

    順治六年?。

    辛莊、全義堡、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