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補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偶遇良朋,且須留連。
念出門十步,妻兒刺刺,結交四海,裘馬翩翩。
誰是誰非,誰優誰劣?欲問唯愁坐客喧。
君微哂,巳畫成棋局,寄到書箋。
明朝傾策歸鞭。
想樓上裁書拜鏡前。
道鹿雖求友,鳳常思配。
劍猶依匣,琴不離弦。
五日為期,日之夕矣,何用慇懃贈婦篇。
急歸去,正登高節近,化石堪憐。
本朝吳绮鮑子韶邀集蓮社庵,即送家觀莊入粵 南浦參軍鮑照:愛攜蠻榼趁秋光。
來值芙蓉城主,逸興滿潇湘。
走馬大隄沙軟,到雞園,竹丁下,擁胡床。
把兩江煙水,盡收金斝,點染付奚囊。
叵耐荻花楓葉,正飕飕,凄絕似浔陽。
腸斷河梁分手,更卧病清漳。
自是旅遊無好況,人留人别總堪傷。
賴庾公還把一天風月好平章。
奉天府丞、提督學政陳夢湖先生傳 新化遊智開篹 陳夢湖先生名廷桂,字子犀,号夢湖,晚又号花谷,和州人也。
少為博士弟子,負文譽,食廪饩,為諸生祭酒,中乾隆五十三年舉人,乙卯會試中式,廷試二甲第一名,選翰林院庶吉士。
嘉慶元年丙辰散館,改工部屯田司行走,旋授刑部直隸司主事、四川司主事,題升江西司員外郎、直隸司郎中。
十五年春,京察一等,引見記名,以道府用。
逾二年,補授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
莅任覽其山川風土,每歲秋谳,勘淤田,赈饑民,往來各屬,區畫均有法。
時白蓮餘匪潛竄樊、鄧間,擒其魁王珂等六人,置于法。
有巨猾王七,大吏又檄令擒之,先生以為其黨多亡命,激則生變,乃使人誘而械之。
癸酉秋,河北八卦教匪起,蔓延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而林清一股闌入紫禁城,次第伏誅。
其在定陶、滑、濬者,破城戕官,勢甚熾。
襄陽故為白蓮教賊出沒之地,時提督一軍,将奉調赴豫營,不軌之徒思乘機起,勢幾殆。
先生亟言之大府,籌備非常,乃修城隍,閱軍器,謹門鑰,搜閑牒,分檄佐雜巡邏邊圉。
嘗靜夾,微服行城中,且渡漢江,赴樊城等處譏察。
鈴析之聲,終夜相聞,勤勞數月如一日,境賴安堵。
是年冬,豫東賊複煽亂,陝西奸民乘機惑衆,遙應之。
次年春,蔓延及于興安之白河、石泉等邑。
鄖陽戒嚴。
時将有秋谳之役,或尼之,先生奮曰:食祿赴公,義也。
遇賊戰不勝,列百戒備而往。
二十四年,擢湖北按察使。
楚省民風多狙詐,訟獄繁興,日事讨論。
逾年,調任陝西。
陝人直樸,土著者奉法唯謹。
惟南山州縣,地廣山深,川楚無業之民,多就開墾山地,奸徒溷迹其間,而北山、鄜州、延安等處,亦有此患。
上深以為慮,于先生陛見時數言之。
履任即拟嚴察保甲,而南山州縣,适撫臣朱公勳已,先是奏請前往,先生乃由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洛川、鄜州、甘泉、膚施等處詳勘,獲奸匪數人,合境嚴肅。
旋調任江蘇。
是邦聲明文物,異于他省,而政事煩劇。
江之北風氣剽勁,命盜等案月十數起。
江南人情狡狯,紳士包納錢漕,往往連訟。
尤好京控一案,恒三四翻。
而蘇州又當閩越往來之沖,沿海奸民時出為盜,先生處置得宜,風氣為變。
道光三年春,奉召入都,旋補太仆寺少卿。
明年,遷奉天府丞。
奉天為國家留都,府丞兼提督學政,不治地方事,與順天府丞異。
校士之暇,日理書生舊業終任。
以年老乞休,遂不複出。
先生博學多聞,自守以嚴,遇公事必籌劃至再,得當乃已。
官刑部時,以秋曹為人命所系,盡心所事,日勞形案牍,同僚多目。
笑之弗恤也。
後曆任湖北、陝西、江蘇按察使,均兼護布政使印務,尤以矜慎自持,清理積牍,多所平反。
嘉慶戊午,副錢讀學棨典試雲南,過湖南澧州州守,滇人欲有請托,峻拒之。
辛酉,副周侍郎興岱典試江西,相與厘剔奸獘,佳士被落而拔起者得十餘人。
道光癸未、辛卯間,江南大水,屢捐錢谷,平粜給散,鄉裡災民多所全活。
性好山水,官部曹時,車駕時幸木蘭、南海子、五台等處,嘗扈跸随行,得縱覽西北諸名勝。
及歸自奉天,年七十,不複遠遊。
于城中故宅築筍根精舍,以古銅器、尊彜、秦漢瓦頭、唐宋以前碑刻古書數萬卷弆其中,終日編摩,篡述不辍。
又四年壬辰七月卒,年七十有四。
所著有尚書質疑八卷、尚書古今文考證二卷,續識小錄六卷,神京風土記十卷,滇程日記二卷、豫章行記、沈陽于役記、江漢行程錄、鄖谳随筆、入秦記、秦三絕錄、牝金集各一卷,香草堂集十四卷,詩略十一卷,蔗廊短書八卷,所獨集、太音集各二卷,陳氏家乘、筍根雜錄各六卷,選曆陽詩囿十二卷。
生平尤留心鄉邦掌故,嘗荟萃古今。
載籍為曆陽典錄一書,諸城窦閣學光鼐、河閑紀尚書昀見而嘉之,均為之序。
後開雕于襄陽道署中,凡三十四卷。
晚年閱書,時有改訂,複為補輯六卷,坿刻原書之後。
歸田時,裡人複以續修州志為請,乃取州人張孝廉元銘、胡明經勳及廣文楊肇元、張志鴻編訂稿本,增删分合,複為完書。
先生卒後四年,州守北平善貴,乃厘定付梓,得二十四卷。
今智開幸莅先生之鄉,既搜輯曆陽典錄,雠校重栞,複摭先生出處大略而為之傳,俾讀是書者有所考也。
念出門十步,妻兒刺刺,結交四海,裘馬翩翩。
誰是誰非,誰優誰劣?欲問唯愁坐客喧。
君微哂,巳畫成棋局,寄到書箋。
明朝傾策歸鞭。
想樓上裁書拜鏡前。
道鹿雖求友,鳳常思配。
劍猶依匣,琴不離弦。
五日為期,日之夕矣,何用慇懃贈婦篇。
急歸去,正登高節近,化石堪憐。
本朝吳绮鮑子韶邀集蓮社庵,即送家觀莊入粵 南浦參軍鮑照:愛攜蠻榼趁秋光。
來值芙蓉城主,逸興滿潇湘。
走馬大隄沙軟,到雞園,竹丁下,擁胡床。
把兩江煙水,盡收金斝,點染付奚囊。
叵耐荻花楓葉,正飕飕,凄絕似浔陽。
腸斷河梁分手,更卧病清漳。
自是旅遊無好況,人留人别總堪傷。
賴庾公還把一天風月好平章。
奉天府丞、提督學政陳夢湖先生傳 新化遊智開篹 陳夢湖先生名廷桂,字子犀,号夢湖,晚又号花谷,和州人也。
少為博士弟子,負文譽,食廪饩,為諸生祭酒,中乾隆五十三年舉人,乙卯會試中式,廷試二甲第一名,選翰林院庶吉士。
嘉慶元年丙辰散館,改工部屯田司行走,旋授刑部直隸司主事、四川司主事,題升江西司員外郎、直隸司郎中。
十五年春,京察一等,引見記名,以道府用。
逾二年,補授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
莅任覽其山川風土,每歲秋谳,勘淤田,赈饑民,往來各屬,區畫均有法。
時白蓮餘匪潛竄樊、鄧間,擒其魁王珂等六人,置于法。
有巨猾王七,大吏又檄令擒之,先生以為其黨多亡命,激則生變,乃使人誘而械之。
癸酉秋,河北八卦教匪起,蔓延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而林清一股闌入紫禁城,次第伏誅。
其在定陶、滑、濬者,破城戕官,勢甚熾。
襄陽故為白蓮教賊出沒之地,時提督一軍,将奉調赴豫營,不軌之徒思乘機起,勢幾殆。
先生亟言之大府,籌備非常,乃修城隍,閱軍器,謹門鑰,搜閑牒,分檄佐雜巡邏邊圉。
嘗靜夾,微服行城中,且渡漢江,赴樊城等處譏察。
鈴析之聲,終夜相聞,勤勞數月如一日,境賴安堵。
是年冬,豫東賊複煽亂,陝西奸民乘機惑衆,遙應之。
次年春,蔓延及于興安之白河、石泉等邑。
鄖陽戒嚴。
時将有秋谳之役,或尼之,先生奮曰:食祿赴公,義也。
遇賊戰不勝,列百戒備而往。
二十四年,擢湖北按察使。
楚省民風多狙詐,訟獄繁興,日事讨論。
逾年,調任陝西。
陝人直樸,土著者奉法唯謹。
惟南山州縣,地廣山深,川楚無業之民,多就開墾山地,奸徒溷迹其間,而北山、鄜州、延安等處,亦有此患。
上深以為慮,于先生陛見時數言之。
履任即拟嚴察保甲,而南山州縣,适撫臣朱公勳已,先是奏請前往,先生乃由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洛川、鄜州、甘泉、膚施等處詳勘,獲奸匪數人,合境嚴肅。
旋調任江蘇。
是邦聲明文物,異于他省,而政事煩劇。
江之北風氣剽勁,命盜等案月十數起。
江南人情狡狯,紳士包納錢漕,往往連訟。
尤好京控一案,恒三四翻。
而蘇州又當閩越往來之沖,沿海奸民時出為盜,先生處置得宜,風氣為變。
道光三年春,奉召入都,旋補太仆寺少卿。
明年,遷奉天府丞。
奉天為國家留都,府丞兼提督學政,不治地方事,與順天府丞異。
校士之暇,日理書生舊業終任。
以年老乞休,遂不複出。
先生博學多聞,自守以嚴,遇公事必籌劃至再,得當乃已。
官刑部時,以秋曹為人命所系,盡心所事,日勞形案牍,同僚多目。
笑之弗恤也。
後曆任湖北、陝西、江蘇按察使,均兼護布政使印務,尤以矜慎自持,清理積牍,多所平反。
嘉慶戊午,副錢讀學棨典試雲南,過湖南澧州州守,滇人欲有請托,峻拒之。
辛酉,副周侍郎興岱典試江西,相與厘剔奸獘,佳士被落而拔起者得十餘人。
道光癸未、辛卯間,江南大水,屢捐錢谷,平粜給散,鄉裡災民多所全活。
性好山水,官部曹時,車駕時幸木蘭、南海子、五台等處,嘗扈跸随行,得縱覽西北諸名勝。
及歸自奉天,年七十,不複遠遊。
于城中故宅築筍根精舍,以古銅器、尊彜、秦漢瓦頭、唐宋以前碑刻古書數萬卷弆其中,終日編摩,篡述不辍。
又四年壬辰七月卒,年七十有四。
所著有尚書質疑八卷、尚書古今文考證二卷,續識小錄六卷,神京風土記十卷,滇程日記二卷、豫章行記、沈陽于役記、江漢行程錄、鄖谳随筆、入秦記、秦三絕錄、牝金集各一卷,香草堂集十四卷,詩略十一卷,蔗廊短書八卷,所獨集、太音集各二卷,陳氏家乘、筍根雜錄各六卷,選曆陽詩囿十二卷。
生平尤留心鄉邦掌故,嘗荟萃古今。
載籍為曆陽典錄一書,諸城窦閣學光鼐、河閑紀尚書昀見而嘉之,均為之序。
後開雕于襄陽道署中,凡三十四卷。
晚年閱書,時有改訂,複為補輯六卷,坿刻原書之後。
歸田時,裡人複以續修州志為請,乃取州人張孝廉元銘、胡明經勳及廣文楊肇元、張志鴻編訂稿本,增删分合,複為完書。
先生卒後四年,州守北平善貴,乃厘定付梓,得二十四卷。
今智開幸莅先生之鄉,既搜輯曆陽典錄,雠校重栞,複摭先生出處大略而為之傳,俾讀是書者有所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