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江東運使韓元吉、淮西運使梁竑皆會。
夫興事造業之難,聖智懼焉。
是舉也,惟天子之信臣臨之,而諸賢參同異之論,稱其平,以複于上,将不獨吾千裡蒙其利,為保障,為繭絲,昉其任是責哉。
乾道丙戌十月旦,張某書于三瑞堂。
元劉景仁蒼山禱雨記:含山為邑,衆山環之,名曰環峰。
邑之西南巍然屹立者,蒼山也。
根盤數十裡,高不知幾千仞。
山隈有池,汀泓澄澈,雖旱不涸。
古老相傳有龍潛于其下。
宋時祈禱有應,敕賜王号,載抂祀典,其來尚矣。
皇元大德己亥,夏兩月不雨,田苗将槁。
縣尹王公貞,由台掾擢宰含邑,遍谒群祠,禱雨弗應。
進耇老而詢之曰:境内山川,往者大有祈禱之地乎?衆皆以此山之神為請。
公率衆而往,登絕頂,拜于祠下,祝之曰:神,興雲緻雨者也。
苟不吝神功,沛然霖雨,田苗得沾潤澤,我當勒石昭靈應。
斯言一啟,甘雨随降,遂得小稔。
明年庚子,天複旱,公歉然曰:向者祈雨之碑未立,是予之咎。
複詣祠謝過于神,且禱雨。
未幾,大雨雱霈,四封之内,既沾既足,歲則大孰。
公愈信神之靈如響,乃捐俸立石于廟,俾予書其事,予不敢辭。
竊謂雨之應者,神之靈也;神之感者,公之誠也。
紀其實而書之。
明宋濂盧龍清隐記:盧龍山抂京城西北二十五裡,周遭十二裡,高三十六丈。
山嶺緜延,遠接石頭,乃江上之關塞,比于北地盧龍山,因名。
和陽尊師駱月溪隐居其中,自号曰盧龍清隐。
請子友王儀曹本道征予文以記。
遭本道述月溪之言曰:古人有雲:心不征濁謂之清,迹不章顯謂之隐。
予學老子之法者也,朝暮黃粱一盂,苜蓿一盤,既适而且安。
間披鶴氅衣,手執黃庭經一卷,倏然而凝坐,九衢十二陌之遊塵,莫我之幹也。
甯非清取?名氏不落于聲利之場,心迹不屬乎榮辱之境。
其入也,煙霞與之同栖,其出也,渙樵與之争席。
生非隐取。
然而老氏之道,清淨而無為,隐約以無名,不以清為清,不以名為名,是則無所不名。
可以治國,可以觀兵,可以修身,可以筆齡,其小靡不該,其大無不并,此其為清隐益大矣。
吾嘗聞之于師,而未之能行也,姑就其近似者而究心焉。
雖然,子視古今,不翅一旦暮,何為複膠膠于斯?人身至中,其體含虛。
不縱不橫,非東非西。
織如黍珠,鴻包立區。
火龍因之而飛?,水虎以之而生腴。
庶幾騰神紫府,吹蕭立都,此殆忘清隐之名而食其實也。
取其言若是,先生以為何如?金華宋濂聞之,歎日:月溪蓋幾于知道者非欤!其始也,将欲遁世,其中也,又知其道可以治世,其末也,又思長生而度世。
縱予有所言,其何以加于三者之間哉?于是偕本道訪月溪于盧龍山中,白月獨照,萬樹僵立無風,乃握手歌曰:盧龍之山兮高巑岏,有儒一生兮煉九還。
夜半月出兮露浸寥壇。
紫霞仙人兮駕采鸾,七星為衣兮芙蓉為冠。
鐵笛一聲煙漫漫,撷靈芝兮下空山。
歌巳,二人者相視而笑,遂次第其言而為之記。
明黃潤玉嘛湖圩田記:嘛湖,和含大澤也。
南石門諸源,循龍角而委,北蒼山一水,會縣河來,嘗夏漲成淵,冬涸如原。
自郡縣來,嘗堰水濟旱,址廢迹存。
永樂初,和州暮僚張良興睹其冬涸,奏為田而增賦焉。
步之,邑籍田五千八百三十四畝五分,額之算賦三百一十二石有奇,核之,則不可稼而虛賦,議升鬥散派邑之千七百家。
銅城諸鄉以理拒之,莫能屈,乃檢梅山鄉田丁多寡,強授之,不稼而又入賦五十年于茲矣。
始之虛賦,加之遠輸,逋丁日耗,累民日貧。
景泰癸酉,子來詢狀,或曰:湖淤肥膩,幸築圩,獲谷歲倍。
遂于是冬優賦輸學,計田出丁,得六百五十人。
自十一月乙未至十二月甲子,不風不雨,功易成速。
複輸民壯三百促成之。
凡計圩周一千九百一十四丈,下者博二丈五尺,崇一丈四尺,址高者博一丈半之,闊通博三丈五尺三寸。
日長至,圩成而風雨雪作。
比晴,邑佐方公善攜酒邀予樂之,且曰:成難毀易,願有請焉。
于是命田丁數家屋圩上,時補其罅漏,俾勿壞。
明戴禧孝友堂記予少時遊學含山司訓約齋劉先生所,與胡君景濂為同年,往來其家,見其伯父文達、父文通,雍容溫厚,藹如其可挹也。
詢其詳,其先世居之龍遊。
京樂元年,從父仲綱甫遊宦于和之含山,因家焉。
家雖不甚豐裕,而其事親也,甘旨滫瀡之具,殡殓缽祭之禮,一無苟焉者。
兄弟無私貨,大無私與,凡财計之出入斂散,戚裡之燕飲問訪,一皆聽命文達,而文達必以讓文通,及文通諾行之後,又必白其詳于文達,釋然無間隔也。
自少至老,未嘗一饷失色,一事相乖戾,而一家閨門雍肅,子姓怡愉,無一人不化孝友焉。
文通先卒,文達哭之幾絕。
景濂沒興居喪皆盡禮。
後三年,文達卒,屬纩時,顧諸幼曰:不顧汝曹過人,但孝友如我兄弟可矣。
景濂與其兄景深輩,遵其命,至今不少違。
景濂中天順巳卯鄉舉,三會禮闱試,不偶,卒業成均。
其道裡之費,膳服之需,皆仰給景深昆弟,而景深昆弟給之者無替也。
予與景濂别十有三年,始得中鄉闱及春官試,與景濂語
夫興事造業之難,聖智懼焉。
是舉也,惟天子之信臣臨之,而諸賢參同異之論,稱其平,以複于上,将不獨吾千裡蒙其利,為保障,為繭絲,昉其任是責哉。
乾道丙戌十月旦,張某書于三瑞堂。
元劉景仁蒼山禱雨記:含山為邑,衆山環之,名曰環峰。
邑之西南巍然屹立者,蒼山也。
根盤數十裡,高不知幾千仞。
山隈有池,汀泓澄澈,雖旱不涸。
古老相傳有龍潛于其下。
宋時祈禱有應,敕賜王号,載抂祀典,其來尚矣。
皇元大德己亥,夏兩月不雨,田苗将槁。
縣尹王公貞,由台掾擢宰含邑,遍谒群祠,禱雨弗應。
進耇老而詢之曰:境内山川,往者大有祈禱之地乎?衆皆以此山之神為請。
公率衆而往,登絕頂,拜于祠下,祝之曰:神,興雲緻雨者也。
苟不吝神功,沛然霖雨,田苗得沾潤澤,我當勒石昭靈應。
斯言一啟,甘雨随降,遂得小稔。
明年庚子,天複旱,公歉然曰:向者祈雨之碑未立,是予之咎。
複詣祠謝過于神,且禱雨。
未幾,大雨雱霈,四封之内,既沾既足,歲則大孰。
公愈信神之靈如響,乃捐俸立石于廟,俾予書其事,予不敢辭。
竊謂雨之應者,神之靈也;神之感者,公之誠也。
紀其實而書之。
明宋濂盧龍清隐記:盧龍山抂京城西北二十五裡,周遭十二裡,高三十六丈。
山嶺緜延,遠接石頭,乃江上之關塞,比于北地盧龍山,因名。
和陽尊師駱月溪隐居其中,自号曰盧龍清隐。
請子友王儀曹本道征予文以記。
遭本道述月溪之言曰:古人有雲:心不征濁謂之清,迹不章顯謂之隐。
予學老子之法者也,朝暮黃粱一盂,苜蓿一盤,既适而且安。
間披鶴氅衣,手執黃庭經一卷,倏然而凝坐,九衢十二陌之遊塵,莫我之幹也。
甯非清取?名氏不落于聲利之場,心迹不屬乎榮辱之境。
其入也,煙霞與之同栖,其出也,渙樵與之争席。
生非隐取。
然而老氏之道,清淨而無為,隐約以無名,不以清為清,不以名為名,是則無所不名。
可以治國,可以觀兵,可以修身,可以筆齡,其小靡不該,其大無不并,此其為清隐益大矣。
吾嘗聞之于師,而未之能行也,姑就其近似者而究心焉。
雖然,子視古今,不翅一旦暮,何為複膠膠于斯?人身至中,其體含虛。
不縱不橫,非東非西。
織如黍珠,鴻包立區。
火龍因之而飛?,水虎以之而生腴。
庶幾騰神紫府,吹蕭立都,此殆忘清隐之名而食其實也。
取其言若是,先生以為何如?金華宋濂聞之,歎日:月溪蓋幾于知道者非欤!其始也,将欲遁世,其中也,又知其道可以治世,其末也,又思長生而度世。
縱予有所言,其何以加于三者之間哉?于是偕本道訪月溪于盧龍山中,白月獨照,萬樹僵立無風,乃握手歌曰:盧龍之山兮高巑岏,有儒一生兮煉九還。
夜半月出兮露浸寥壇。
紫霞仙人兮駕采鸾,七星為衣兮芙蓉為冠。
鐵笛一聲煙漫漫,撷靈芝兮下空山。
歌巳,二人者相視而笑,遂次第其言而為之記。
明黃潤玉嘛湖圩田記:嘛湖,和含大澤也。
南石門諸源,循龍角而委,北蒼山一水,會縣河來,嘗夏漲成淵,冬涸如原。
自郡縣來,嘗堰水濟旱,址廢迹存。
永樂初,和州暮僚張良興睹其冬涸,奏為田而增賦焉。
步之,邑籍田五千八百三十四畝五分,額之算賦三百一十二石有奇,核之,則不可稼而虛賦,議升鬥散派邑之千七百家。
銅城諸鄉以理拒之,莫能屈,乃檢梅山鄉田丁多寡,強授之,不稼而又入賦五十年于茲矣。
始之虛賦,加之遠輸,逋丁日耗,累民日貧。
景泰癸酉,子來詢狀,或曰:湖淤肥膩,幸築圩,獲谷歲倍。
遂于是冬優賦輸學,計田出丁,得六百五十人。
自十一月乙未至十二月甲子,不風不雨,功易成速。
複輸民壯三百促成之。
凡計圩周一千九百一十四丈,下者博二丈五尺,崇一丈四尺,址高者博一丈半之,闊通博三丈五尺三寸。
日長至,圩成而風雨雪作。
比晴,邑佐方公善攜酒邀予樂之,且曰:成難毀易,願有請焉。
于是命田丁數家屋圩上,時補其罅漏,俾勿壞。
明戴禧孝友堂記予少時遊學含山司訓約齋劉先生所,與胡君景濂為同年,往來其家,見其伯父文達、父文通,雍容溫厚,藹如其可挹也。
詢其詳,其先世居之龍遊。
京樂元年,從父仲綱甫遊宦于和之含山,因家焉。
家雖不甚豐裕,而其事親也,甘旨滫瀡之具,殡殓缽祭之禮,一無苟焉者。
兄弟無私貨,大無私與,凡财計之出入斂散,戚裡之燕飲問訪,一皆聽命文達,而文達必以讓文通,及文通諾行之後,又必白其詳于文達,釋然無間隔也。
自少至老,未嘗一饷失色,一事相乖戾,而一家閨門雍肅,子姓怡愉,無一人不化孝友焉。
文通先卒,文達哭之幾絕。
景濂沒興居喪皆盡禮。
後三年,文達卒,屬纩時,顧諸幼曰:不顧汝曹過人,但孝友如我兄弟可矣。
景濂與其兄景深輩,遵其命,至今不少違。
景濂中天順巳卯鄉舉,三會禮闱試,不偶,卒業成均。
其道裡之費,膳服之需,皆仰給景深昆弟,而景深昆弟給之者無替也。
予與景濂别十有三年,始得中鄉闱及春官試,與景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