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
隕雲暧前驅,連鼓讧後殿。
骎骎失高邱,擾擾暗古縣。
白龍起幽蟄,黑霧佐神變。
盆傾耳雙聩,鬥暗目四眩。
帆重腹逾飽,橹潤鳴更健。
圓漪暈雨點,濺滴走波面。
伶俜起孤鴛,飐閃亂饑燕。
麥老枕水卧,秧稚與風戰。
牛蹊岌城沈,蟻隧洶瓴建。
水車競施行,歲事敢林宴。
咿啞嘯簧鳴,??轳連鎖轉。
骈頭立婦子,列舍望宗伴。
東枯駭西法,寸涸驚尺澱。
嗟予豈能賢,典彼亦何辨。
扁舟風露孰,半世江湖徧。
不知憂稼穑,但解加餐飯。
遙憐老農苦,敢厭遊子倦。
明馮時可含山道中:策馬辭吳甸,揚旌入楚隄。
野寒春服薄,山雨客程稽。
老樹惟餘幹,荒田不辨蹊。
王孫遊自好,芳草任萋萋。
明趙璧過含山遊西郊愛日亭,招隐偏宜夕照邊。
亭開郭外挹山煙。
杯浮蘆月一雙鶴,枰落松風十五弦。
客子心癡思桧楫,主人骨傲薄神仙。
安禅何必西來地,雲淨花飛散绮筵。
明劉傳含山西去青山好,緣山表縣名。
一溪争繞抱,雙石并峥嵘。
引水忘豐歉,觀雲識雨晴。
人家耕種畢,時聽讀書聲。
明何白含山道中遇雨:含山山下吹黃塵,堀堁漲大沈日輪。
渡河飛雨嘯空澤,逐馬寒雪低撲人。
潢潦縱橫忽及骭,亂流咫尺成迷津。
沖泥日行六十裡,下馬荒城問知巳。
旅魂未返客?招,客曆巳絕,灰同死。
雞栖牛阜對盤飧。
失路誰憐遠遊子,白雲紫芝空待人。
我今奔峭胡為爾。
宣尼此地即回車,巢父臨流應洗耳。
明淩義渠雨宿含山亭子:微溜垂檐下,蕭蕭倚柱聽。
百蟲吟砌黑,古樹覆镫青。
暑意當宵斂,秋光與水汀。
暫來仍夢繞,何以祛塵冥。
明趙世??題含山水亭:碧藻參差水滿池,池頭古樹長新枝。
勸君莫更栽楊柳,千古二人是别離。
明戴重十日複往含山始發:蒲草泥溝生夜潮,桃花水??隔春橋。
一鞭又望含山去,自折紅絲鬼柳條。
本朝楊繼芳含山道上:诘屈廬陽道,風霜厭往還。
猿聲來遠樹,虎氣隐空山。
水涸希夷洞,雲殘伍員關。
窮檐勤賦稅,誰謂野人閑。
本朝方貞觀曉發含山縣:隻堠還雙堠,晨雞猶未鳴。
疏星懸大壑,殘月下孤城。
露重宵衣濕,荷香暑氣清。
乘涼急農曰事,漸有桔槔聲。
曆陽廢縣,曆陽,秦縣,漢因之,新莽曰明義,東漢以來,仍為曆陽縣。
明裁縣于秦、漢之際,曾沒為湖。
古城當在麻、沣二湖中,漢後乃徙今州城内。
含山志雲:曆陽縣有二,秦之曆陽縣,至宋、元尚仍其稱,即今含山縣治。
明初改和州為曆陽縣,則今州治。
按賀鑄百福寺詩注,與縣廨鄰,是縣治實在今州城中。
含山縣志所雲,臆斷無據。
且含山置縣始于唐。
唐書志:武德六年,析曆陽之故龍亢縣地立含山縣,不言以曆陽舊治為治所。
元史志曆陽縣倚郭,不言曆陽縣與和州分地而治。
以理揆之,自唐迄元,皆曆陽、含山二縣并設。
曆陽既治含山,則含山又在何處?此尤不待辨而明者也。
烏江廢縣州東北四十裡。
本秦烏江亭東城縣地。
晉置烏江縣。
宋、齊為臨江郡,梁為江都郡,北齊為齊江郡,陳為臨江郡,北周為同江郡。
隋以後複為烏江縣。
明裁。
唐劉長卿烏江道中:滄洲不複戀漁竿,白發那堪戴鐵冠。
客路向暝何處是,蘆花千裡雪漫漫。
唐屈同仙烏江女越豔誰家女,朝遊江岸傷。
青春猶未嫁,紅粉舊來倡。
錦袖盛朱橘,銀鈎摘紫房。
見人羞不語,回艇入溪藏。
唐戴叔倫夜發烏江作:半夜回舟八楚鄉,月明山水共蒼蒼。
孤猿更叫秋風裡,不是?人亦斷腸詩唐孟遲烏江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骓。
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
唐胡曾烏江争帝圖王勢巳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唐汪遵,烏江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取江東不得歸。
宋賀鑄曉登柏子岡,回望全陵,懷寄鐘山泉禅師:晨征念王事,驽駕煩屢咄。
既陟崔嵬高,稍辭叢薄。
密烏牛沾宿露,白鳥明初日。
清川舴艋遲,綠岸浮圖出。
緬懷秣陵遊,曾綴秦淮??。
曳舄白下門,供香金粟室。
得聞四句偈,如奉三尺律,損益非所知。
婚嫁行且畢,庶幾追老龐。
薄暮徼萬一,誓将遷枳根,待變江南橘。
賀鑄題烏江東隆山鄧氏亭:逋客今何許,空餘接隐亭。
舟随潮水上,門背夕陽扃。
兔冊塵生蠹,漁蓑雨化螢。
題詩岩下
隕雲暧前驅,連鼓讧後殿。
骎骎失高邱,擾擾暗古縣。
白龍起幽蟄,黑霧佐神變。
盆傾耳雙聩,鬥暗目四眩。
帆重腹逾飽,橹潤鳴更健。
圓漪暈雨點,濺滴走波面。
伶俜起孤鴛,飐閃亂饑燕。
麥老枕水卧,秧稚與風戰。
牛蹊岌城沈,蟻隧洶瓴建。
水車競施行,歲事敢林宴。
咿啞嘯簧鳴,??轳連鎖轉。
骈頭立婦子,列舍望宗伴。
東枯駭西法,寸涸驚尺澱。
嗟予豈能賢,典彼亦何辨。
扁舟風露孰,半世江湖徧。
不知憂稼穑,但解加餐飯。
遙憐老農苦,敢厭遊子倦。
明馮時可含山道中:策馬辭吳甸,揚旌入楚隄。
野寒春服薄,山雨客程稽。
老樹惟餘幹,荒田不辨蹊。
王孫遊自好,芳草任萋萋。
明趙璧過含山遊西郊愛日亭,招隐偏宜夕照邊。
亭開郭外挹山煙。
杯浮蘆月一雙鶴,枰落松風十五弦。
客子心癡思桧楫,主人骨傲薄神仙。
安禅何必西來地,雲淨花飛散绮筵。
明劉傳含山西去青山好,緣山表縣名。
一溪争繞抱,雙石并峥嵘。
引水忘豐歉,觀雲識雨晴。
人家耕種畢,時聽讀書聲。
明何白含山道中遇雨:含山山下吹黃塵,堀堁漲大沈日輪。
渡河飛雨嘯空澤,逐馬寒雪低撲人。
潢潦縱橫忽及骭,亂流咫尺成迷津。
沖泥日行六十裡,下馬荒城問知巳。
旅魂未返客?招,客曆巳絕,灰同死。
雞栖牛阜對盤飧。
失路誰憐遠遊子,白雲紫芝空待人。
我今奔峭胡為爾。
宣尼此地即回車,巢父臨流應洗耳。
明淩義渠雨宿含山亭子:微溜垂檐下,蕭蕭倚柱聽。
百蟲吟砌黑,古樹覆镫青。
暑意當宵斂,秋光與水汀。
暫來仍夢繞,何以祛塵冥。
明趙世??題含山水亭:碧藻參差水滿池,池頭古樹長新枝。
勸君莫更栽楊柳,千古二人是别離。
明戴重十日複往含山始發:蒲草泥溝生夜潮,桃花水??隔春橋。
一鞭又望含山去,自折紅絲鬼柳條。
本朝楊繼芳含山道上:诘屈廬陽道,風霜厭往還。
猿聲來遠樹,虎氣隐空山。
水涸希夷洞,雲殘伍員關。
窮檐勤賦稅,誰謂野人閑。
本朝方貞觀曉發含山縣:隻堠還雙堠,晨雞猶未鳴。
疏星懸大壑,殘月下孤城。
露重宵衣濕,荷香暑氣清。
乘涼急農曰事,漸有桔槔聲。
曆陽廢縣,曆陽,秦縣,漢因之,新莽曰明義,東漢以來,仍為曆陽縣。
明裁縣于秦、漢之際,曾沒為湖。
古城當在麻、沣二湖中,漢後乃徙今州城内。
含山志雲:曆陽縣有二,秦之曆陽縣,至宋、元尚仍其稱,即今含山縣治。
明初改和州為曆陽縣,則今州治。
按賀鑄百福寺詩注,與縣廨鄰,是縣治實在今州城中。
含山縣志所雲,臆斷無據。
且含山置縣始于唐。
唐書志:武德六年,析曆陽之故龍亢縣地立含山縣,不言以曆陽舊治為治所。
元史志曆陽縣倚郭,不言曆陽縣與和州分地而治。
以理揆之,自唐迄元,皆曆陽、含山二縣并設。
曆陽既治含山,則含山又在何處?此尤不待辨而明者也。
烏江廢縣州東北四十裡。
本秦烏江亭東城縣地。
晉置烏江縣。
宋、齊為臨江郡,梁為江都郡,北齊為齊江郡,陳為臨江郡,北周為同江郡。
隋以後複為烏江縣。
明裁。
唐劉長卿烏江道中:滄洲不複戀漁竿,白發那堪戴鐵冠。
客路向暝何處是,蘆花千裡雪漫漫。
唐屈同仙烏江女越豔誰家女,朝遊江岸傷。
青春猶未嫁,紅粉舊來倡。
錦袖盛朱橘,銀鈎摘紫房。
見人羞不語,回艇入溪藏。
唐戴叔倫夜發烏江作:半夜回舟八楚鄉,月明山水共蒼蒼。
孤猿更叫秋風裡,不是?人亦斷腸詩唐孟遲烏江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骓。
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
唐胡曾烏江争帝圖王勢巳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唐汪遵,烏江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取江東不得歸。
宋賀鑄曉登柏子岡,回望全陵,懷寄鐘山泉禅師:晨征念王事,驽駕煩屢咄。
既陟崔嵬高,稍辭叢薄。
密烏牛沾宿露,白鳥明初日。
清川舴艋遲,綠岸浮圖出。
緬懷秣陵遊,曾綴秦淮??。
曳舄白下門,供香金粟室。
得聞四句偈,如奉三尺律,損益非所知。
婚嫁行且畢,庶幾追老龐。
薄暮徼萬一,誓将遷枳根,待變江南橘。
賀鑄題烏江東隆山鄧氏亭:逋客今何許,空餘接隐亭。
舟随潮水上,門背夕陽扃。
兔冊塵生蠹,漁蓑雨化螢。
題詩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