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一

關燈
曆陽陳廷桂子犀纂輯,同學孫茂源、荔田、餘镔、貢揚、邱超、抑旃、孟成儒、莼庵參訂,男矩楘校雠。

     沿革 虞、夏、商、周俱屬揚州春秋屬楚,後入吳,吳亡入越,越亡,仍入楚。

     曆陽古揚州之邑,于天文直南鬥魁下,在春秋實句吳之封,後為楚所取。

    左傳:吳取楚太子建之母于巢。

    又雲:楚子囊師于棠。

    杜預注:楚地。

    和州。

    蓋分為二邑,皆楚境。

    戰國時猶為楚地。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滅楚,置曆陽縣,屬九江郡。

     曆陽本秦縣,項羽封範增為曆陽侯,即此。

     縣南有曆水,故曰曆陽。

     漢曆陽縣都尉治,莽曰明義。

     曆陽縣本漢舊縣,南有曆水,故曰曆陽。

    九江都什尉居之,屬九江孔郡。

    後漢為揚州刺史所理之地。

     曆陽,漢縣。

    有濡須水、六合山,古梁山寨。

    通考高帝四年,封英布淮南王,曆陽屬焉。

    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國除,複為九江郡,分縣十五:曆陽,樸其一也。

     阜陵縣,莽曰阜陸。

     後漢分十三州郡,揚州治曆陽。

     九江郡曆陽縣,侯國,刺史治曆陽。

    後漢揚州刺史所理。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後漢治曆陽。

    魏、晉治壽春。

     前漢揚州無定理。

    後漢揚州方理曆陽,又徙陰陵。

    魏揚州刺史理壽春。

    吳自壽春移理建業。

     阜陵縣 三國屬吳,為重鎮。

    築濡須??,魏屢攻圍,不拔。

     晉永興元年,分淮南之烏江、曆陽二縣置曆陽郡。

    。

     太康六年,于東城界置烏江縣。

     烏江亭,即和州烏江縣也。

    晉初為縣 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項羽敗于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船待羽處也。

    魏黃初三年,曹仁據烏江以讨吳。

    晉太康六年,始于東城縣界置烏江縣, 含山縣。

    本曆陽縣地,東晉僑置龍亢縣。

     含山縣本晉龍亢縣,晉太興二年,元帝置今縣南。

     鹹和四年,僑立豫州刺史,治蕪湖,進鎮壽春,又鎮曆陽。

     阜陵縣漢明帝時,淪為麻湖。

     宋曆陽太守。

    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

    永初郡國惟有曆陽、烏江、龍亢三縣。

    何徐又有酂、雍邱二縣。

    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曆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太康地。

    志屬。

    淮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

    晉太康地志屬谯。

    江左流寓立。

     雍邱令漢舊名,屬陳留流寓立,先屬泰山郡。

    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漢屬沛。

    晉太康地志屬谯。

    流寓立,元嘉八年度。

     孝武大明五年,以烏江并懷德二縣立臨江郡。

    前廢帝永光元年,省臨江郡,懷德即住郡治烏江還本。

     永初二年,分淮東為南豫州,治曆陽。

    元嘉五年,徙治姑孰。

    泰始二年,還治曆陽。

    四年,治宣城。

    五年,罷。

    時淮以西悉沒寇矣。

     齊南豫州曆陽郡、曆陽、龍亢、雍邱、 臨江郡、烏江。

    懷德??。

    建元二年,罷,并曆陽,後複置。

     建元二年,太祖以兩州損費甚多,省南豫。

    永明二年,割揚州、宣城、淮南、豫州、曆陽、谯、廬江、臨江六郡,複置南豫州。

     太祖省南豫州,永明二年複置。

    沈憲啟以颍川、汝陽在南谯、曆陽界内,求屬南豫。

    是齊初南豫本治陽曆陽,後壽陽附魏,遂以曆陽為豫州,故移南豫于江南也。

     梁敬帝紹泰元年,北齊文宣送貞陽侯蕭淵明至曆陽,與齊盟,江北二國協和,故曰和州 烏江縣,梁置江都郡。

     龍亢郡龍亢縣蕭衍置。

     陳烏江縣,陳改為臨江郡。

    魏烏江酂 魏書志:烏江縣屬臨滁郡,無曆陽縣。

     龍亢郡龍亢縣,蕭衍置。

    魏因之。

     北齊曆陽郡後齊立和州。

     烏江縣,齊改為齊江郡。

     梁末,侯景亂,江北之地盡屬高齊。

    高齊立為和州,改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