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三

關燈
知淄川縣事大興王康鑒修。

     賦役 淄邑舊設八鄉,四正四隅各有界,系之以圖,阡陌鱗次焉;分之以甲,貢賦維均焉。

    裡統乎甲,甲統乎戶。

    迨法久弊生,八鄉六十裡長,下及各甲公直,更番赴縣,吏得上下其手。

    又各裡生耗不一,勢不得不并,一并而圖亂,大裡或逾萬全,小者不及十一,又從而并之。

    淄于今僅存六鄉,才有數裡耳。

    在城仁壽次第去,遂以忠信鄉為首。

    此裡甲之當議者也。

    迩來革去公直,以地方代催科之役,民頗便焉。

    夫丁則有徭,田則有賦,明初定隔征、現征法,明季猶踵行之。

    隔征者,今年而征昨歲之糧,如夏稅、秋糧、馬草起存之類;現征者,如均徭、裡甲、驿站兵饷之類,故明賦役全書猶可考也。

    塲圖既登,先從辦賦,長令從容而課繭絲,直從枕席上署土考焉。

    今夏稅、秋糧緩征之期,屢廑廟廑,且日讨萬曆年間則例而講求之,究未嘗議及隔征、現征之舊政為可循也。

    淄境山高水激,山高則石田難桃,風起沙飛,不生榛莽;水激則堤岸莫定,沾霖怒浪,化為溝溪。

    向以務求足額之故,或硗确而成上賦,或淤蕩而存空糧者有之,而額尚未足也。

    自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公嵋,勸懇有方,履任不數月,而賦額已足矣。

    今國家大平,民間無隐不達如淄邑者,其十餘年來,地輕糧重,及有糧無地之宿害,倘許令懇山根溪曲之荒僻以補之,是淄民所日夜禱祀而求者也。

    至于改折俵馬,國初即著令甲,而鹽票之近日歸商,尤者小民無窮之害。

    累朝善政,史不勝書。

    溯其源流,俾臣庶知興革之由焉。

     裡甲 在城四裡在縣治内,西南隅為一圖,西北隅為二圖,東北隅為三圖,東南隅為四圖。

    仁壽鄉十裡在縣治西南。

    忠信鄉七裡在縣治西。

    明水鄉七裡在縣治北。

    孝義鄉九裡在縣治北,今存一裡。

    豐泉鄉七裡在縣治東北,今存。

    仙人鄉九裡在縣治東。

    龍泉鄉七裡在縣治東南。

     續裡甲 本縣裡甲,舊分七鄉,曰仁壽鄉,曰忠信鄉,曰明水鄉,曰孝義鄉,曰豐泉鄉,曰仙人鄉,曰龍泉鄉。

    後并為六鄉。

    沿至明季,徭役繁興,民頗病焉。

    今改為十路,一正東路,二東南路,三、正南路,四、西南路,五、正西路,六,又西路,七、西北路八,正北路,九,又北路,十東北路。

    雜派悉除,總歸條鞭,責令各莊地方代為催科,子惠之德,溢于問間。

    石綠之史,久已絕聲,民氣和樂,堂家盈甯,蓋涵濡于聖天子之膏澤者渥矣。

     丁徭 明萬曆年間九則人丁壹萬柒千肆百肆拾叁丁。

    崇祯年間,一例人丁壹萬伍千柒百玖拾叁丁。

     國朝以此為額。

    康熙二十六年分,除鄉紳、舉貢、生員優免本身丁捌百陸拾丁,照例免派。

    實在并節年新增行差人丁及撒出供丁,裁革吏承本身共丁壹萬肆千玖百叁拾叁丁。

    又節年額外新增人丁伍百玖拾壹丁。

    以上實在井額外新增共人丁壹萬伍千伍百貳拾肆丁,每丁征銀壹錢玖分,共征銀貳千玖百肆拾玖兩伍錢陸分。

     續丁徭 舊管原額,不分等則,一例人丁壹萬伍千?百玖拾叁丁,每丁該銀壹錢九分,共該銀叁千兩陸錢柒分。

     開除鄉紳、舉貢、生員優免并逃亡人丁壹千叁百壹拾丁,該免銀貳百肆拾捌兩玖錢。

    又雍正拾叁年,在請分設縣治,以益民生事案内奉文撥歸博山縣人丁叁百伍丁,該銀伍拾柒兩玖錢伍分。

     新收節年新增人十肆百伍拾丁,共該銀捌拾伍兩伍錢。

     實在當差一例人丁壹萬四千陸百貳拾捌丁,共該銀貳千柒百柒拾玖兩叁錢貳分,遵奉部文,攤入池畝項下征收。

    又節年額外新增人丁壹千壹百陸拾丁,共該銀貳百貳拾兩肆錢,遵奉部文,攤入地畝項下征收。

     舊管盛世滋生增益人丁壹千伍百玖拾玖丁,開除在請分設縣治,以益民生事。

    案内奉文撥歸博山縣人丁壹拾壹丁,新收乾隆元等年盛世滋生增益人丁肆百柒丁,實在盛世滋生增益人丁壹千玖百玖拾伍丁,欽奉思诏,永不加賦。

     田賦 明萬曆九年,知縣王九儀清丈地畝數:上地壹千陸百壹頃伍畝柒分貳厘伍毫,中地壹千陸百捌拾玖頃肆拾玖畝叁分,下地貳千叁百壹頃壹拾貳畝叁分柒厘,下下地壹千捌拾頃貳拾柒畝貳分貳厘。

    以上肆等,共地陸千陸百柒拾壹頃玖拾伍畝壹分壹厘伍毫。

     崇祯八年,知縣韓承宣增出地畝數:上地壹千陸百壹頃壹拾肆畝壹分陸厘,中地壹千陸百捌拾玖頃玖拾貳畝捌分,下地貳千叁百壹頃叁拾柒畝貳分貳厘貳毫,下下地壹千捌拾頃叁拾柒畝陸分陸厘肆毫。

    以上四等,共地陸千陸百柒拾貳頃捌拾壹畝捌分肆厘陸毫。

    國朝以此為額。

     康熙二十六年,上地除荒壹拾玖頃壹畝陸分貳厘壹毫叁忽捌微肆纖,免派成熱并節年開懇行差上地壹千伍百捌拾貳頃壹拾貳畝伍分叁厘捌毫玖絲陸忽壹微陸纖,内奉旨贈戶部尚書王茔地柒頃,免派實在成熟行差上地壹千伍百柒拾伍頃壹拾貳畝伍分叁厘捌毫玖絲陸忽壹微陸纖,每畝征銀柒分伍厘肆毫伍絲柒忽叁沙貳渺叁漠捌埃,每畝征米陸合叁抄肆撮陸圭陸顆。

    内寄莊上地貳頃玖拾陸畝伍分壹厘,除照則例派征外,每畝加征銀貳分肆厘。

     康熙二十三年報過二十二年新懇未起科上地壹拾捌畝貳分捌厘肆毫。

    康熙二十三年又報過新懇未起科上地玖畝玖分玖厘陸毫柒絲。

     康熙二十四年報過新懇未起科上地肆頃捌拾玖畝捌分壹厘貳毫玖絲捌忽叁微壹纖。

     康熙二十五年報過新懇未起科上地壹拾叁頃捌拾叁畝伍分貳厘柒毫叁絲伍忽伍微叁纖。

    中地除荒玖頃陸拾玖畝貳分玖毫捌忽陸微玖纖,免派成熟并節年開懇行差中地壹千陸百捌拾頃貳拾叁畝伍分玖厘玖絲壹忽叁微壹纖,每畝畝征銀陸分伍厘伍毫柒絲貳忽壹微叁纖伍沙陸塵貳渺柒漠柒埃。

    每畝征米伍合貳勺肆抄肆撮柒粟叁顆。

    内寄莊中地叁頃貳拾畝玖分伍厘,除照則例派征外,每畝加征銀壹分陸厘柒毫肆絲。

     康熙二十三年報過二十二年新懇未起科中地叁頃叁拾肆畝肆分壹厘陸毫。

     康熙二十三年報過新懇未起科中地伍頃陸拾陸畝柒分陸厘伍毫柒絲柒忽。

     康熙二十四年報過新懇未起科中地陸拾捌畝貳厘柒毫叁絲壹忽陸微玖纖。

    下地成熟并節年開懇行差下池貳千叁百壹頃叁拾柒畝貳分貳厘貳毫,每畝征銀肆分肆厘捌毫貳絲壹忽肆微伍纖玖沙柒塵玖渺陸漠壹埃,每畝征米叁合伍勺捌抄肆撮伍圭伍粟陸顆。

    内寄莊下地叁拾叁頃貳拾叁畝陸分叁厘,除照則例派征外,每畝加征銀壹分壹厘柒毫肆絲。

     下下地成熟并節年開懇行差下下地壹千捌拾頃叁拾柒畝陸分陸厘肆毫,每畝征銀貳分肆厘壹毫肆絲陸忽貳微肆纖玖塵陸渺柒漠陸埃,每畝征米台合玖勺叁抄壹撮柒粟陸顆。

    内寄莊下下地肆拾叁頃柒拾貳畝伍分貳厘,除照則例派征外,每畝加征銀捌厘貳毫貳絲。

     以上連寄莊共征銀三萬五千玖百壹拾肆兩叁錢貳分玖厘玖毫玖絲壹忽捌微柒纖貳沙肆塵,共征米貳千捌百陸拾伍石貳鬥貳升貳合陸勺玖抄捌撮壹圭柒粟壹顆伍粒。

     明崇祯間額外籽粒地壹百陸拾玖頃叁拾壹畝陸分捌厘伍毫。

     國朝順治初,抛荒籽粒地叁拾柒頃貳拾捌畝貳分。

    順治十七年至康熙八年,共開懇過叁拾柒頃肆拾捌畝玖分壹厘伍毫肆絲貳忽叁微。

    康熙二十六年實在籽粒地壹百陸拾玖頃伍拾貳畝肆分肆絲貳忽叁微,每畝征銀叁分,共征銀伍百捌兩伍錢柒分貳厘壹絲貳忽陸微玖纖。

     明嘉靖間牧馬草塲地肆拾貳畝肆分陸厘伍毫,在縣西二十裡。

    丁廣畢人各佃種,每年共納銀貳兩壹錢貳分叁厘貳毫伍絲。

     崇祯年間,除水沖石壓外,實在草塲地叁拾叁畝玖分貳厘柒毫。

    國朝順治初,除草塲荒地壹畝玖厘柒毫。

     康熙十二年成熟,并開懇實在草塲地叁拾叁畝肆厘壹毫貳絲伍忽,每畝征銀柒分伍厘柒毫壹絲陸微柒纖貳沙,共征銀貳兩伍錢壹厘伍毫柒絲伍忽貳微捌纖。

    原額學田地壹頃壹拾畝叁分,全熟每畝征租銀壹錢,共征銀壹拾壹兩叁分。

     以上丁地共征銀叁萬玖千叁百捌拾伍兩玖錢玖分叁厘伍毫柒絲玖忽捌微肆纖貳沙肆塵。

     康熙十一年為始,漕糧頃下,奉文每正米百石,加閏耗銀五兩,米伍石,共該閏耗銀伍拾玖兩陸錢伍分伍厘貳毫陸絲玖忽,米伍拾玖石陸鬥伍升伍合貳勺陸抄玖撮。

     成熟并開懇民上地,每畝該征銀柒分伍厘伍毫捌絲貳忽陸微肆纖陸沙叁塵叁渺陸漠貳埃伍溟,每畝該征米陸合壹勺陸抄貳圭肆粟玖顆叁粒。

    成熟并開懇民中地,每畝該征銀陸分伍厘陸毫捌絲壹忽叁微壹纖玖沙陸塵陸渺陸漠貳埃,每畝該征米伍合叁勺伍抄叁撮貳圭伍粟柒顆。

     成熟并開懇民下地,每畝該征銀肆分肆厘捌毫玖絲陸忽玖纖壹沙玖塵貳渺叁漠柒埃叁溟,每畝該征米叁合陸勺伍抄玖撮壹圭捌粟捌顆壹粒。

     成熟并開懇民下下地,每畝該征銀貳分肆厘壹毫捌絲陸忽肆微肆纖陸沙捌塵貳渺柒漠陸埃,每畝該征米壹合玖勺柒抄壹撮貳圭捌粟壹顆玖粒。

     共實征銀叁萬玖千肆百肆拾伍兩陸錢肆分捌厘捌毫肆絲捌忽捌微肆纖貳沙肆塵,米貳千玖百貳拾肆石捌鬥柒升柒合玖勺陸抄柒撮壹圭柒粟壹顆伍粒。

     遇閏之年,增閏月折色銀壹拾肆兩叁錢捌分。

    起運戶部折色并裁扣及本色減價歸入丁地共銀叁萬陸千貳百捌拾陸兩陸分捌毫肆絲玖忽肆微玖纖伍沙。

    起運折色腳價銀壹百捌拾肆兩伍錢叁分肆厘捌毫柒絲伍忽柒微玖纖。

     戶部花羢并鋪墊腳價銀壹兩貳錢肆分叁厘捌毫捌絲陸忽壹征柒纖。

    工部狐狸皮并腳價銀肆兩叁錢叁分柒厘捌絲柒忽叁微叁纖。

     漕糧正耗并閏耗本色米壹千伍百壹拾壹石貳鬥陸升陸合貳勺伍抄陸撮捌圭叁粟捌顆。

    輕赍席草腳價、開耗并運軍行糧及閏月折色銀捌百陸拾玖兩叁錢肆分玖毫叁絲叁微肆纖。

     臨清倉本色正耗米柒百柒拾玖石玖鬥柒升壹合伍抄柒撮捌圭伍粟壹顆伍粒。

    席草腳價、盤費銀壹百陸拾叁兩玖錢柒分叁厘陸毫伍忽肆微貳纖貳沙肆塵。

     德州倉本色正耗米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