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三

關燈
宋氏、信氏、楊氏、孫氏、李氏、袁氏、王氏、叚氏、宋氏、張氏、翟氏、賈氏、毛氏、鄭氏。

     閑裡 在州街四 正義、迎恩、宣化、明道鄉。

    村七十九。

    東鄉古志曰:孝敬十四村。

    五千村東三家村、東野莊頭,南值腰馬鋪、小值腰。

    深擇縣應心。

    大值腰、趙莊、小堡、馬壘村、大堡、周家莊、大興村南鄉。

    古志曰:尚義二十六村:封莊、乘馬村、中山村、焦家莊、小封村、東角頭、角頭、西河村、西馬營、濯頭村、魏村、河莊、南旺村、武羊鋪、息馬村距縣北馬村社社距縣。

    秀武村、孝京村、中羊村、鐵幹村、南三家村、故城村、苦水村、方元村、河疃村。

    西鄉。

    古志曰:忠信二十二村,南劉家莊,北劉家莊、夾河村。

    南留屯、北留屯。

    石橋頭村。

    南趙八莊,北趙人莊、小王家莊、陳家莊、田家莊距霧頭村。

    大黎元、小黎元、寺頭村、堤北樸侯、樸呂村、賈村、羊村、大鎮村、小鎮村北鄉。

    古志日:文教十七村:小王家莊、趙家莊、李家莊、賈家莊、小陳家莊、孤莊、閻家莊、南白家莊。

    北白家莊、宋家莊、張家莊、南營、北野莊頭、王家莊、東故羅、西故羅、西内堡、叚家莊。

    裡社十有五,在城、石橋、秀武、留屯、白莊、武羊、故羅、故城、小值、小堡、河莊、中山、南營、趙莊、續興集市五,在城集、鐵幹集、大堡集、趙八莊集、故羅集。

    約所在城一,在鄉十二。

    興化寺大堡、大值腰、三家村、趙莊、留屯堤北趙八莊,北濯頭、西河、鐵幹,北白家注、西故羅。

     坊表 天鑒在茲。

    強教悅安,青雲得路。

    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太和仙境,治世位嶽。

    北嶽具瞻,武重鎮。

    經元鳴鳳,恩節雙榮。

    三沐恩綸,循良繼武。

    憲台分地。

    官分龍童,寵錫龍章,重钖錦衣,貞節生。

     橋梁 薄濟橋二座,東關外通濟橋連三座。

    南關安濟橋西關外,元至正八年,達魯花赤康裡安安建。

    永濟橋趙八莊石橋,跨濱水。

    明萬辛巳,敬侍夫人郝氏奏聞,捐金建造,近侍王臣董其事。

    橋長二十三文,闊一文九尺,高一文八尺有奇。

    有記。

    普濟橋石橋村,跨資水。

    今石橋毀,土人以木成橋。

    廣濟橋、留屯村木橋跨資水。

    樂濟橋叚家莊東跨濱水。

    雍正十年,本莊士民叚擢等募建,長瀾埒永濟,計用八百餘金。

    德濟橋介留屯、李家莊兩鄉之問,跨資水。

    康熙三十年間,鄉人李宗伯、王擯等共捐資監木為梁,僅可容人。

    雍正十二年,趙玉、王瑛、劉敬止等易木為石,車徒并濟。

     五鹿津口通志雲:在深澤縣。

    寰宇記:在縣南十五裡滹沱河津濟處。

    今未詳。

     鋪遞 總??在縣治前,額設鋪兵四名,南接西河村鋪,北接張家莊鋪,西北接西内堡鋪。

    西河鋪在縣南路,額設鋪兵二名,東接安平縣北馬鋪,西接晉州東曹鋪,南接束鹿縣王山口鋪,北接本縣總鋪。

    張家莊鋪在縣北路,額設鋪兵二名,南接本縣總鋪,北接祁州婁底鋪。

    西内堡鋪在縣治西北路。

    雍正二年改隸定州,後新添鋪兵二名。

    婁底鋪在縣西北路。

    雍正二年,新添鋪兵二名。

    墩堠五座:東馬壘村、西趙八莊、大鎮村、南河莊、北張家莊各一座。

     兵防 深澤未設有營汛,而束鹿、小漳村有保定營千總二員駐防,司深、束兩縣巡查緝捕之務,常撥營兵數名,在深澤城内防守。

    其設立年分未詳。

     深澤舊有鄉兵,四路,各一百名,世役也。

    凡守城防獄支更之事,皆鄉兵輪班直夜,有鄉把總二名為之長,歲霜降日集,教塲操演。

    康熙間,承平日久,多有。

    亡故不補,避役求退者,今尚存臣百民十幽名,直役操演,如舊制行。

     深澤民壯原額五十名,别縣有不及數者。

    雍正二年,奉部文,令各州縣揀選民間壯丁,務足五十名之數,分派學習鳥??二十名,弓箭二十名,長??十名。

    雍正六年又奉文,令州縣于所設壯丁内挑選二十名作長随,以為防護。

    該省兩司官給與五十名,道府給與四十名,同知、通判給與二十五名,各州縣佐雜官亦給六名或四名,俱千各州縣壯丁揀選。

    所餘壯丁,仍令協同兵役任緝捕之事。

    深澤撥知縣、典史共二十四名,又撥按察司四名,府六名,理事廳十名,于雍正十三年四月奉文,将司、府屬二十名裁汰,工食,仍解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