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别集類中
*【白居易長慶集】七十一卷
右唐白居易樂天也。
太原人。
居易自序生于鄭州荥陽。
貞元十七年進士,中拔萃科。
元和初,制策一等,調??尉,入翰林為學士。
太和初,遷刑部侍郎。
會昌初,以刑部尚書緻仕。
居易以文章精切,然尤工詩,當時士人争傳,林國賈相,率篇易一金。
在杭州時,自類詩稿,分諷谕??、感傷、雜律四類。
【前集】五十卷,有元稹序。
【後集】二十卷,自為序、紀。
又有【續後集】五卷,今亡三卷矣。
予按樂天嘗與劉禹錫遊,人謂之“劉、白”,而不陷入司馬黨中,及與元稹遊,人謂之“元、白”,而不蹈北司黨中,又與楊虞卿為姻家,而不陷牛、李黨中:其風流高尚,進退淺俗,似幸其禍敗者,餘固疑非樂天之語,及考之編年,崖州貶時,樂天沒将逾年,或曰浮屠某所作也。
*【戴叔倫述藁】十卷,【外詩】一卷,【書狀】一卷 右唐戴叔倫幼公也。
潤州人。
為人溫雅,善舉止。
中進士第,累遷容管經略使,政治稱最。
德宗賜【中和詩】,世以為榮。
代還,請為道士。
未幾,卒。
集有馬總序。
或題曰【會錄】。
【唐史】但雲“師事蕭穎士”,初不稱其能詩,以時人少其詩骨氣綿弱故也。
*【權德輿集】五十卷 右唐權德輿載之也。
秦州人。
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
貞元十五年,知制诰,累官中書舍人。
元和五年,以禮部尚書、平章事。
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賦詩,積思經術,無不貫綜。
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
其文雅正贍缛,當時公卿功德卓異者,皆所銘紀。
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
貞元、元和間,為缙紳羽儀。
其【兩漢辨亡論】、【世祖封不義侯議】,世多稱之雲。
嘗自纂【制诰集】五十卷,楊憑為序,今亡逸。
文集孫憲孫編次,楊嗣複為序。
*【符載集】十四卷 右唐符載字厚之,岐襄人。
幼有宏達之志,隐居廬山,聚書萬卷,不為章句學。
貞元中,李巽江西觀察,薦其材,授奉禮郎,為南昌軍副使,繼辟西川韋臯掌書記、澤潞郄士美參謀,曆協律郎,監察禦史。
元和中卒。
段文昌為墓志,附于後。
集皆雜文,末篇有數詩而已。
集前有崔群、王湘【送符處士歸觐序】,皆雲載蜀人,以比司馬、王、揚雲。
*【張登集】六卷 右唐張登。
性剛潔耿介,特始以巾褐就辟,曆衛佐,廷尉平、監察禦史。
貞元中,改河南士曹掾,遷殿中侍禦史,漳州刺史。
居七年,坐公累受劾,吏議侵誣,感疾,卒。
權德輿為之序甚詳,以公?、景陽比之。
【國史補】亦稱登長于小賦,氣宏而密,間不容?,有織成隐起結采蹙金之狀。
其舊集詩賦之外,書、啟、序、述、志、記、銘、诔,合一百二十二篇,今存者才六十馀首。
*【戎昱集】三卷 右唐戎昱撰。
初,李[A18F]廉察桂林,月夜聞鄰居吟詠之音清暢,遲明訪之,乃昱也,即延為幕賓。
後因飲席調其侍兒,[A18F]微知其故,即贈之,昱感怍賦詩,有“恩合死前酬”之句。
又為衛伯玉荊南從事。
後曆辰、虔二州刺史。
*【元稹長慶集】六十卷,【外集】一卷 右唐元稹微之也。
河南人。
擢明經,書判入等,授校書郎。
元和初,舉制科,對策第一,拜左拾遺。
在江陵,與監軍崔潭峻善,潭峻以稹歌詩奏禦,穆宗賞悅,即以祠部郎中,知制诰。
未幾,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長慶二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稹為文長于詩,與白居易齊名,号“元和體”,往往播樂府。
穆宗在東官,妃嫔近習誦之,宮中呼元才子。
及知制诰,變诏書體,務純厚明切,盛傳一時。
有【長慶集】百卷,今亡其四十卷。
又有【外集】一卷,詩五十二篇,皆宮體也。
*【皇甫?文】六卷 右唐皇甫?持正也。
睦州人。
元和元年進士,仕至工部郎中。
裴度辟東都判官。
度修福先寺,欲求碑文于白居易。
?怒曰:“近舍?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
度謝之。
?即酣飲,援筆立就。
度贈車馬缯采甚厚,?怒曰:“吾自為【顧況集序】,未嘗許人,今碑字三千,一字三缣,何遇我薄耶?”度笑曰:“不羁之才也。
”從而酬之。
今集雜文三十八篇而已。
況集序在焉,而碑已亡矣。
*【李紳追昔遊】三卷 右唐李紳公垂也。
豪州人。
元和元年進士,補國子助教。
穆宗召為翰林學士,累進中書舍人。
武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紳為人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号“短李”。
與李德裕、元稹同時,号“三俊”。
【追昔遊】者,蓋賦詩紀其平生所遊曆。
謂起梁漢,歸谏者,升翰苑,及播越荊楚,逾嶺峤,止高安,移九江,過锺陵,守滁陽,轉壽春,留洛陽,廉會稽,分務東周,守蜀,鎮梁也。
開成戊午八月自為之序。
*【鮑溶詩】五卷 右唐鮑字溶德源。
元和四年中進士第。
集中有【别韓博士愈】詩,雲:“不知無聲淚,中感一顧厚。
”蓋退之所嘗推激也。
張為謂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衆才無不備具。
曾子固亦愛其詩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
因以史館本及歐陽公所藏互校,得二百三十三篇。
今本有一百九十二篇,馀逸。
*【朱仿詩】一卷 右唐朱仿字長通,襄陽人。
隐居剡溪。
嗣曹王臯鎮江西,辟節度參謀。
貞元初,召為拾遺,不就。
*【沈亞之集】十卷 右唐沈亞之字下賢,長安人。
元和十年進士。
泾原李彙辟掌書記,為秘書省正字。
長慶初,補栎陽尉。
四年,為福建都團練副使,事徐晦。
後累進殿中丞,禦史内供奉。
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為判官。
耆罷,亞之貶南康尉。
後終郢州掾。
亞之以文詞得名,狂躁貪污,曾輔耆為惡,故及于貶。
常遊韓愈門,李賀、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賢詩,亦當時
太原人。
居易自序生于鄭州荥陽。
貞元十七年進士,中拔萃科。
元和初,制策一等,調??尉,入翰林為學士。
太和初,遷刑部侍郎。
會昌初,以刑部尚書緻仕。
居易以文章精切,然尤工詩,當時士人争傳,林國賈相,率篇易一金。
在杭州時,自類詩稿,分諷谕??、感傷、雜律四類。
【前集】五十卷,有元稹序。
【後集】二十卷,自為序、紀。
又有【續後集】五卷,今亡三卷矣。
予按樂天嘗與劉禹錫遊,人謂之“劉、白”,而不陷入司馬黨中,及與元稹遊,人謂之“元、白”,而不蹈北司黨中,又與楊虞卿為姻家,而不陷牛、李黨中:其風流高尚,進退淺俗,似幸其禍敗者,餘固疑非樂天之語,及考之編年,崖州貶時,樂天沒将逾年,或曰浮屠某所作也。
*【戴叔倫述藁】十卷,【外詩】一卷,【書狀】一卷 右唐戴叔倫幼公也。
潤州人。
為人溫雅,善舉止。
中進士第,累遷容管經略使,政治稱最。
德宗賜【中和詩】,世以為榮。
代還,請為道士。
未幾,卒。
集有馬總序。
或題曰【會錄】。
【唐史】但雲“師事蕭穎士”,初不稱其能詩,以時人少其詩骨氣綿弱故也。
*【權德輿集】五十卷 右唐權德輿載之也。
秦州人。
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
貞元十五年,知制诰,累官中書舍人。
元和五年,以禮部尚書、平章事。
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賦詩,積思經術,無不貫綜。
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
其文雅正贍缛,當時公卿功德卓異者,皆所銘紀。
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
貞元、元和間,為缙紳羽儀。
其【兩漢辨亡論】、【世祖封不義侯議】,世多稱之雲。
嘗自纂【制诰集】五十卷,楊憑為序,今亡逸。
文集孫憲孫編次,楊嗣複為序。
*【符載集】十四卷 右唐符載字厚之,岐襄人。
幼有宏達之志,隐居廬山,聚書萬卷,不為章句學。
貞元中,李巽江西觀察,薦其材,授奉禮郎,為南昌軍副使,繼辟西川韋臯掌書記、澤潞郄士美參謀,曆協律郎,監察禦史。
元和中卒。
段文昌為墓志,附于後。
集皆雜文,末篇有數詩而已。
集前有崔群、王湘【送符處士歸觐序】,皆雲載蜀人,以比司馬、王、揚雲。
*【張登集】六卷 右唐張登。
性剛潔耿介,特始以巾褐就辟,曆衛佐,廷尉平、監察禦史。
貞元中,改河南士曹掾,遷殿中侍禦史,漳州刺史。
居七年,坐公累受劾,吏議侵誣,感疾,卒。
權德輿為之序甚詳,以公?、景陽比之。
【國史補】亦稱登長于小賦,氣宏而密,間不容?,有織成隐起結采蹙金之狀。
其舊集詩賦之外,書、啟、序、述、志、記、銘、诔,合一百二十二篇,今存者才六十馀首。
*【戎昱集】三卷 右唐戎昱撰。
初,李[A18F]廉察桂林,月夜聞鄰居吟詠之音清暢,遲明訪之,乃昱也,即延為幕賓。
後因飲席調其侍兒,[A18F]微知其故,即贈之,昱感怍賦詩,有“恩合死前酬”之句。
又為衛伯玉荊南從事。
後曆辰、虔二州刺史。
*【元稹長慶集】六十卷,【外集】一卷 右唐元稹微之也。
河南人。
擢明經,書判入等,授校書郎。
元和初,舉制科,對策第一,拜左拾遺。
在江陵,與監軍崔潭峻善,潭峻以稹歌詩奏禦,穆宗賞悅,即以祠部郎中,知制诰。
未幾,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長慶二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稹為文長于詩,與白居易齊名,号“元和體”,往往播樂府。
穆宗在東官,妃嫔近習誦之,宮中呼元才子。
及知制诰,變诏書體,務純厚明切,盛傳一時。
有【長慶集】百卷,今亡其四十卷。
又有【外集】一卷,詩五十二篇,皆宮體也。
*【皇甫?文】六卷 右唐皇甫?持正也。
睦州人。
元和元年進士,仕至工部郎中。
裴度辟東都判官。
度修福先寺,欲求碑文于白居易。
?怒曰:“近舍?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
度謝之。
?即酣飲,援筆立就。
度贈車馬缯采甚厚,?怒曰:“吾自為【顧況集序】,未嘗許人,今碑字三千,一字三缣,何遇我薄耶?”度笑曰:“不羁之才也。
”從而酬之。
今集雜文三十八篇而已。
況集序在焉,而碑已亡矣。
*【李紳追昔遊】三卷 右唐李紳公垂也。
豪州人。
元和元年進士,補國子助教。
穆宗召為翰林學士,累進中書舍人。
武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紳為人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号“短李”。
與李德裕、元稹同時,号“三俊”。
【追昔遊】者,蓋賦詩紀其平生所遊曆。
謂起梁漢,歸谏者,升翰苑,及播越荊楚,逾嶺峤,止高安,移九江,過锺陵,守滁陽,轉壽春,留洛陽,廉會稽,分務東周,守蜀,鎮梁也。
開成戊午八月自為之序。
*【鮑溶詩】五卷 右唐鮑字溶德源。
元和四年中進士第。
集中有【别韓博士愈】詩,雲:“不知無聲淚,中感一顧厚。
”蓋退之所嘗推激也。
張為謂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衆才無不備具。
曾子固亦愛其詩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
因以史館本及歐陽公所藏互校,得二百三十三篇。
今本有一百九十二篇,馀逸。
*【朱仿詩】一卷 右唐朱仿字長通,襄陽人。
隐居剡溪。
嗣曹王臯鎮江西,辟節度參謀。
貞元初,召為拾遺,不就。
*【沈亞之集】十卷 右唐沈亞之字下賢,長安人。
元和十年進士。
泾原李彙辟掌書記,為秘書省正字。
長慶初,補栎陽尉。
四年,為福建都團練副使,事徐晦。
後累進殿中丞,禦史内供奉。
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為判官。
耆罷,亞之貶南康尉。
後終郢州掾。
亞之以文詞得名,狂躁貪污,曾輔耆為惡,故及于貶。
常遊韓愈門,李賀、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賢詩,亦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