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兵

關燈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本篇從内容、文例和字體看,不象是孫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記述了齊威王與孫膑之間關于富國強兵的問答,内容重要,故列為上編之末。

    估計本篇可能是後人抄附在《孫膑兵法》書後的。

     威王問孫子曰:“……齊士教寡人強兵者,皆不同道。

    ……[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糧者,有教寡人以靜者,……之教□□行之教奚……[孫子曰]:“……皆非強兵之急者也。

    ”威[王]……孫子曰:“富國。

    ”威王日:“富國……厚,威王、宣王以勝諸侯(1),至于……***……将勝之,此齊之所以大敗燕(2)…………衆乃知之,此齊之所以大敗楚人(3)反…………大敗趙(4)…………人于齧桑而擒氾臯也(5)。

     ……擒唐□也(6)。

     ……擒□瞏…… (1)《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威王、宣王用孫子(膑)、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可參考。

     (2)齊敗燕,當指公元前三一四年齊宣王伐燕事。

     (3)齊敗楚,疑指齊與韓、魏等國伐楚取重丘之戰(參看注(6))。

    事在公元前三○一年齊湣(min民)王初立時。

     (4)據《竹書紀年》,魏惠王後元十年(齊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三二五年)齊敗趙于平邑,俘趙将韓舉。

     (5)“人”上一字尚餘殘畫,似是“宋”字。

    據史書記載,齊湣王十五年宋為齊所滅。

    此處所記可能是滅宋以前的某次戰役。

    齧(nie鎳)桑,今江蘇沛縣。

     (6)“唐□”疑即唐昧。

    《史記·楚世家》記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三○一年)“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

    ”唐昧,他書或作唐蔑。

    如果“唐□”确系唐昧,則此簡與上文“大敗楚人”一簡所記當為一事。

     [原文]威王問孫子曰:“..齊士教寡人強兵者,皆不同道。

    ..[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糧者,有教寡人以靜者,..之教□□行之教奚..[孫子曰]:“..皆非強兵之急者也。

    ”威[王]..孫子曰:“富國。

    ”威王曰:“富國..厚威王、宣王以勝諸侯,至于..” [譯文]齊威王問孫膑:“..齊國的許多謀士對我講強兵的策略,各有各的主張。

    ..有的人提出施行仁政,..有的人讓我把糧食發放給百姓,有的人主張保持安定,..”孫膑說:“..這些都不是強兵的最緊要的策略。

    ”威王問:“..”孫膑說:“富國!”威王說:“富國..積蓄起比我以前更雄厚的國力,比宣王更雄厚的國力,借以戰勝諸侯, [解析]這篇文章以孫膑與齊威王問答的方式,論述強兵的戰略。

    作者借威王之口,提出了人們對強兵問題的各種主張,諸如施仁政以得民心、散發糧食以得民心、保持安定,由于原文殘缺,雖無從知道還有些什麼主張,但從行文關系,可以看出,所有當時的各種主張都提出來了,孫膑一一予以否定,最121後提出“富國”二字,明确而肯定地指出,唯有“富國”才能“強兵”,“富國”是“強兵”的唯一正确途徑。

    孫膑使用排他法對自己的主張進行論證,把其他主張一一排除。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論證方法,可以給人以深刻印象。

    在抗日戰争時期,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就用同樣的論證方法,既批駁了亡國論,又批駁了速勝論,最後得出“抗日戰争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的結論。

    古今中外強兵的辦法多種多樣,但以不同的辦法造就的軍隊,維持其強大的時間和最終的結果,也不一樣。

    秦國是曆史上強極一時的軍事大國,秦始皇橫掃六國,把全國歸于一統,其武力之強大,一時之間,無人能比,他的軍隊強大是建立在殘暴和掠奪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