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孫膑兵法
關燈
小
中
大
”田忌照孫膑說的辦法出賽,結果一負兩勝,赢得了齊王的千金賭注。
齊王非常驚奇,問田忌取勝的辦法,田忌說:“今天的勝利是孫膑出謀劃策的結果。
”田忌又趁機推薦孫膑,齊威王便把孫膑當做老師,向他請教兵法,不久,又封他為軍師。
在孫膑輔佐下,沒用幾年,齊國便強盛起來。
在對抗當時十分強大的魏國時,孫膑接連打了兩個漂亮仗,使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一次,在趙國向齊國求救時,田忌出任救趙軍主将。
孫膑為田忌出謀劃策,來了個“圍魏救趙”,在桂陵地區設伏,把龐涓帶領的魏國大軍打得大敗。
第二次,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膑仍擔任主将田忌的軍師,他用“減竈計”把龐涓的精兵誘入馬陵道,一舉消滅了這支魏軍,迫使龐涓自刎而死,随後又打敗魏軍後續部隊,俘虜了魏太子申。
孫膑運籌帷幄,連勝強敵,威名遠揚。
齊國也日益強大,成了一方霸主。
孫膑以殘廢之身,協助齊威王和田忌打了許多勝仗,幫助齊國強大起來。
但他并不貪圖名利地位,他謝絕了齊威王的封賞,辭官隐居,帶領一批弟子,專心研究兵法,并總結自己的作戰經驗,寫成了名著《孫膑兵法》。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孫膑兵法》共有89篇,還有圖四卷。
非常可惜的是,這部曠世巨著後來失傳了,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令人稍感欣慰的是,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意外地發現了《孫膑兵法》殘簡,共30篇,1.1萬餘字,後經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算是稍稍彌補了一些損失。
《孫膑兵法》又名《齊孫子》,以區别于孫武的《孫子兵法》。
僅從現存的30篇就足以看出,《孫膑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武和吳起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
在這部兵法中,孫膑結合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溶入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孫膑繼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理論體系。
他的論著可謂博大精深,從戰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戰争觀,到用兵的戰略戰術思想,進而到兵陣戰法、攻防戰術、将領的選用及對其修養和素質要求,直至戰略戰術的思想基礎及理論基礎,都有深刻精辟的論述,确實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的财富。
從《孫膑兵法》中,可以看出孫膑的以下主要觀點: (一)他既主張“戰勝而立”,又指出“樂兵者亡”。
他認為,隻能通過戰争才能實現統一,這在他那個時代無疑是正确的。
但他反對濫用戰争,更反對打無準備的戰争,他強調“事備而後動”。
(二)他認為決定戰争勝負的不是雙方的力量對比,而是戰争的性質,他指出“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三)他認為軍隊強大、戰無不勝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
他說,“兵之勝在選卒”,對士兵應“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
他多次提到民心問題,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軍隊會遭受失敗。
(四)他認為強兵的關鍵是“富國”,而“富國”的途徑又是愛惜民力和積聚民力,特别強調休養生息,積蓄民力。
(五)他的主導戰略戰術思想是“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
極力倡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出奇制勝。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
認為積極主動進攻是取勝的法寶,消極防守難逃厄運。
(七)他強調領軍将帥必須知“道”,要求統兵将帥知天文、明地利、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規律。
(八)他很重視正确處理軍隊内部關系,主張君王全權授命,将領同心協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種和諧的内部關系。
孫膑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卓越的軍事家。
《孫膑兵法》是一部内容豐富、極有價值的重要著作,值得人們好好閱讀,仔細咀嚼,用心領悟。
我們今天看到的《孫膑兵法》系根據竹簡整理而成,因此殘缺較多,文中用□或[□]表示缺字,缺字較多的地方則以..表示。
[]中的文字系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所補加。
齊王非常驚奇,問田忌取勝的辦法,田忌說:“今天的勝利是孫膑出謀劃策的結果。
”田忌又趁機推薦孫膑,齊威王便把孫膑當做老師,向他請教兵法,不久,又封他為軍師。
在孫膑輔佐下,沒用幾年,齊國便強盛起來。
在對抗當時十分強大的魏國時,孫膑接連打了兩個漂亮仗,使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一次,在趙國向齊國求救時,田忌出任救趙軍主将。
孫膑為田忌出謀劃策,來了個“圍魏救趙”,在桂陵地區設伏,把龐涓帶領的魏國大軍打得大敗。
第二次,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膑仍擔任主将田忌的軍師,他用“減竈計”把龐涓的精兵誘入馬陵道,一舉消滅了這支魏軍,迫使龐涓自刎而死,随後又打敗魏軍後續部隊,俘虜了魏太子申。
孫膑運籌帷幄,連勝強敵,威名遠揚。
齊國也日益強大,成了一方霸主。
孫膑以殘廢之身,協助齊威王和田忌打了許多勝仗,幫助齊國強大起來。
但他并不貪圖名利地位,他謝絕了齊威王的封賞,辭官隐居,帶領一批弟子,專心研究兵法,并總結自己的作戰經驗,寫成了名著《孫膑兵法》。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孫膑兵法》共有89篇,還有圖四卷。
非常可惜的是,這部曠世巨著後來失傳了,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令人稍感欣慰的是,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意外地發現了《孫膑兵法》殘簡,共30篇,1.1萬餘字,後經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算是稍稍彌補了一些損失。
《孫膑兵法》又名《齊孫子》,以區别于孫武的《孫子兵法》。
僅從現存的30篇就足以看出,《孫膑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武和吳起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
在這部兵法中,孫膑結合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溶入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孫膑繼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理論體系。
他的論著可謂博大精深,從戰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戰争觀,到用兵的戰略戰術思想,進而到兵陣戰法、攻防戰術、将領的選用及對其修養和素質要求,直至戰略戰術的思想基礎及理論基礎,都有深刻精辟的論述,确實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的财富。
從《孫膑兵法》中,可以看出孫膑的以下主要觀點: (一)他既主張“戰勝而立”,又指出“樂兵者亡”。
他認為,隻能通過戰争才能實現統一,這在他那個時代無疑是正确的。
但他反對濫用戰争,更反對打無準備的戰争,他強調“事備而後動”。
(二)他認為決定戰争勝負的不是雙方的力量對比,而是戰争的性質,他指出“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三)他認為軍隊強大、戰無不勝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
他說,“兵之勝在選卒”,對士兵應“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
他多次提到民心問題,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軍隊會遭受失敗。
(四)他認為強兵的關鍵是“富國”,而“富國”的途徑又是愛惜民力和積聚民力,特别強調休養生息,積蓄民力。
(五)他的主導戰略戰術思想是“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
極力倡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出奇制勝。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
認為積極主動進攻是取勝的法寶,消極防守難逃厄運。
(七)他強調領軍将帥必須知“道”,要求統兵将帥知天文、明地利、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規律。
(八)他很重視正确處理軍隊内部關系,主張君王全權授命,将領同心協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種和諧的内部關系。
孫膑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卓越的軍事家。
《孫膑兵法》是一部内容豐富、極有價值的重要著作,值得人們好好閱讀,仔細咀嚼,用心領悟。
我們今天看到的《孫膑兵法》系根據竹簡整理而成,因此殘缺較多,文中用□或[□]表示缺字,缺字較多的地方則以..表示。
[]中的文字系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所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