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适晉 征君适晉國之疆,匹驢小車四乘。

    征君驅驢,左權禦之。

    七人以車,周岑、陸續後,有寇追,續謂岑曰:“前無塵,不能及矣。

    遇寇吾與子何?”周岑曰:“命也。

    ”既而寇至,欲攀車而取笈。

    陸續告曰:“笈無赆,有夫子敝裘在也。

    ”曰:“何謂夫子?”曰:“汝南叔度。

    ”曰:“非黃征君與?”曰:“然。

    ”曰:“則吾不忍俘也。

    ”反以囊金一斤為赆以饋之,受而陳謝。

    寇去,周岑謂曰:“受之義乎受而謝之,禮乎!”曰:“颠沛之間不能辨禮義也,姑受之以謝。

    ” 暮赴于關,征君待而問曰:“來何遲?”曰:“阻寇”。

    曰:“無傷乎?”曰:“賴子不傷也,且有饋。

    寇饋不可謂赆,女受之乎!”曰:“非所殖而饋受,奚不為赆也。

    ”曰:“然是誠非殖也。

    ”朱俊曰:“吾聞寇以禦人,未嘗以饋。

    若寇者饋人,是不禦也。

    雖然,充禦人之心,二子其不免乎。

    彼以是心而猶饋,豈以為非殖也。

    且其所饋者,以子饋乎以名饋乎抑饋以義乎饋以義,焉往而不受,饋以名,胡可受也。

    若以子饋而受之,子亦無報之雲乎受則必謝,子亦無揖之雲乎不報則受之心,不如饋也。

    不報而謝之,是感子以信而應若以僞也,殆不可與。

    ”陸續曰:“于斯時也,彼以其饋至,亦惡測其禦人之心乎孔子曰:‘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焉保其往也。

    ’今寇也不禦而饋,是以饋潔,奚而不受卻饋而受其潔,無及自傷乎受而報禮也,受饋于寇而報之,非禮也。

    不可報而謝之,夫奚僞。

    ” 征君曰:“俊乎言,厲而矯可以揚乎治世;績乎言,婉而恕可以免于亂邦。

    吾其試矣。

    ” ○逆旅 征君過河曲,晉人不識為征君。

    有酒徒數十人偶語于市曰:“皇皇九旅,一何寒也!”左權謂晉人曰:“夫子假道于此,有司不聞,汝莫以告,偶語者何也?”晉人曰:“何夫子為關吏猛而容人,是若之幸也,豈複聞于有司乎。

    有司不能待寒旅也,讓我以偶語酒徒之性亦将肆矣。

    ”左權叱曰:“汝以百夫之衆,挾酒徒之名,而搖亂一市,何有司不汝戮也?” 晉人怒而捕,有解衣而求鬥者數人,呼于市曰:“先捕驢上之子乎。

    ”左權以身翼之,乃與左權鬥,左權舉商人之棟木二丈,橫行于晉人之國,晉人皆靡,遂分道而去。

     有司已聞征君至,出郭追之,征君使左權謝曰:“夫子遠矣,不可淹也。

    以晉王有敦聘,故遙涉乎冀壤,假道于令邑,夫子欲下車而禮,以征服故,是以不敢相達,且無費明宰之腆惠也。

    ”有司曰:“某之守是土也,無令譽于百姓,是以聚為酒黨,以暴吾惡也。

    征君其無警乎?”乃再拜謝罪,饋黃金百斤為赆。

    左權辭曰:“夫子有命,請複之,權不敢專也。

    ”遂不顧而行,以其情告于征君。

    征君喜曰:“才大而不仕于亂,智也;從遊而忘勞,恭也;力舉梁木而不聞,淑也。

    權乎,可以使蠻貊矣。

    ” ○傷時 征君見晉王,王曰:“寡人掃敝國以待夫子久矣。

    千裡而至,得無勞乎?”征君對曰:“臣聞賢王之求士也,内有側枕之恩,則外有載質之勒;内有岌岌之憂,則外有皇皇之望,其相求之殷然也,豈惟士之勞乎今賢王五聘臣而臣始至,是賢王之恩士甚于側枕也。

    臣之在秦,聞晉鄙有強胡之難,而士不至。

    是賢王之憂甚于岌岌也。

    王若以晉難既輯,而未暇用士,則臣之勞又甚于王矣。

    雖然,晉猶未靖也。

    長城若頹堵,雄關若敝甕,雖以四塞為襟,而烽煙之警,每舉衽席之上,歲無暇日。

    且地瘠于蕪莽而不知屯,兵弱于私役而不知戰,馬疲于驅馳而不知畜,将委于執政而不知廉,财困于空币而不知信,武玩于餌虜而不知馭,是故以晉國之強臨之,以賢王之略鎮之,而不能安乎四境之外,亦以漢室有此六蠹也。

    夫六蠹在漢室,而獨為晉憂者,亦胡虜為之沖也。

    其次則秦及之,秦人是以日夜登垣而窺晉。

    由此觀之,秦晉固唇齒之國也。

    唇亡則齒寒,齒寒則唇壓。

    今秦方以晉為唇也,而先有寒齒之心,故谙練枭藝之士招延于國而謀,習以備胡。

    秦王一夜而三起,茫如覓遺。

    臣嘗與秦王卧,懸燭殿中,秦王以衾擁臣而起,失其一襪,欲笞其左右,及索之,二襪貫于一足,其急也如此。

    是皆晉之所宜用心也,而秦先之。

    晉又嘻然而不備,臣恐秦将取其唇而護其齒,無乃為王之怼而百世之辱乎。

    為晉之計,亦唯以秦之心謀于晉,則晉可鼎足而定也。

    而又有扶漢室之名,則晉文之功烈由此舉矣。

    王其圖之。

    ”晉王曰:“善。

    ” ○謀國 匈奴寇雁門,晉王憂,問策于征君曰:“晉邑荒矣,其何能且不可守也。

    先生何以教不谷?” 對曰:“臣聞大國無備,雖聖人不能樹功;諸侯無權,雖謀士不能定難。

    今晉國之壤地,臣以為賢王未有也;晉國之人民,臣以為賢王未有也;晉國之守令,臣以為賢王未有也。

    此三者,王皆無之,而又為晉之諸侯,何也如是,則賢王雖欲強國而防胡患,不可得也。

    夫雁門,晉國之巨關也,而王不能閉,匈怒之患則共之;三軍之衆戰于晉之鄙也,而王不能制,匈奴之患則共之;三軍之饷運于晉之邊也,而王不能頒,匈奴之患則共之,是名附而實離,誠晉之所獨憂也。

    臣何策焉或者,其盟于秦乎王若修政亦何盟之為,然盟亦諸侯之所賴也。

    王欲謀晉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