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昙之秘而歸之師,蓋跻陽明而為禅矣。
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顔山農、何心隐一派,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羁絡矣。
顧端文曰:“心隐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隻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
”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
所謂祖師禅者,以作用見性。
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有來者。
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
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
今之言諸公者,大概本弇州之《國朝叢記》,弇州蓋因當時爰書節略之,豈可為信?羲攷其派下之着者,列於下方。
顔鈞,字山農,吉安人也。
嘗師事劉師泉,無所得,乃從徐波石學,得泰州之傳。
其學以人心妙萬物而不測者也。
性如明珠,原無塵染,有何聞?着何戒懼?平時隻是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
及時有放逸,然後戒慎恐懼以修之。
凡儒先見聞,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
此大旨也。
嘗曰:“吾門人中,與羅汝芳言從性,與陳一泉言從心,餘子所言,隻從情耳。
”山農遊俠,好急人之難。
趙大洲赴貶所,山農偕之行,大洲感之次骨。
波石戰沒沅江府,山農尋其骸骨歸葬。
頗欲有為於世,以寄民胞物與之志。
嘗寄周恭節詩雲:“蒙蒙雨鎖江垓,江上漁人争釣台。
夜靜得魚呼酒肆,湍流和月掇将來。
若得春風遍九垓,世間那有三歸台。
君仁臣義民安堵,雉兔刍荛去複來。
”然世人見其張皇,無賢不肖皆惡之,以他事下南京獄,必欲殺之。
近溪為之營救,不赴廷對者六年。
近溪謂周恭節曰:“山農與相處,餘三十年。
其心髓精微,決難詐飾。
不肖敢謂其學直接孔、孟,俟諸後聖,斷斷不惑。
不肖菲劣,已蒙門下知遇,又敢竊謂門下,雖知百近溪,不如今日一察山農子也。
”山農以戍出,年八十餘。
梁汝元字夫山,其後改姓名為何心隐,吉州永豐人。
少補諸生,從學於山農,與聞心齋立本之旨。
時吉州三四大老,方以學顯,心隐恃其知見,辄狎侮之。
謂《大學》先齊家,乃搆萃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喪祭賦役,一切通其有無,行之有成。
會邑令有賦外之征,心隐贻書以诮之,令怒,誣之當道,下獄中。
孝感程後台在胡總制幕府,檄江撫出之。
總制得心隐,語人曰:“斯人無所用,在左右能令人神王耳。
”已同後台入京師,與羅近溪、耿天台遊。
一日遇江陵於僧舍,江陵時為司業,心隐率爾曰:“公居太學,知太學道乎?”江陵為勿聞也者,目攝之曰:“爾意時時欲飛,卻飛不起也。
”江陵去,心隐舍然若喪,曰:“夫夫也,異日必當國,當國必殺我。
”心隐在京師,闢各門會館,招來四方之士,方技雜流,無不從之。
是時政由嚴氏,忠臣坐死者相望,卒莫能動。
有藍道行者,以乩術幸上,心隐授以密計,偵知嵩有揭帖,乩神降語,今日當有一奸臣言事,上方遲之,而嵩揭至,上由此疑嵩。
禦史鄒應龍因論嵩敗之。
然上猶不忘嵩,尋死道行於獄。
心隐踉跄,南過金陵,谒何司寇。
司寇者,故為江撫,脫心隐於獄者也。
然而嚴黨遂為嚴氏仇心隐,心隐逸去,從此蹤迹不常,所遊半天下。
江陵當國,禦史傅應祯、劉台連疏攻之,皆吉安人也,江陵因仇吉安人。
而心隐故嘗以術去宰相,江陵不能無心動。
心隐方在孝感聚徒講學,遂令楚撫陳瑞捕之,未獲而瑞去。
王之垣代之,卒緻之。
心隐曰:“公安敢殺我?亦安能殺我?殺我者張居正也。
”遂死獄中。
心隐之學,不堕影響,有是理則實有是事,無聲無臭,事藏於理,有象有形,理顯於事,故曰:“無極者,流之無君父者也,必皇建其有極,乃有君而有父也。
必會極,必歸極,乃有敬敬以君君也,乃有親親以父父也。
又必《易》有太極,乃不堕於弑君弑父,乃不流於無君無父,乃乾坤其君臣也,乃乾坤其父子也。
”又曰:“孔、孟之言無欲,非濂溪之言無欲也。
欲惟寡則心存,而心不能以無欲也。
欲魚、欲熊掌,欲也,舍魚而取熊掌,欲之寡也。
欲生、欲義,欲也,舍生而取義,欲之寡也。
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貪,非寡欲乎?從心所欲,非欲乎?欲不踰矩,非寡欲乎?此即釋氏所謂妙有乎?”蓋一變而為儀、秦之學矣。
鄧豁渠初名鶴,号太湖,蜀之内江人。
為諸生時,不說學。
趙大洲為諸生,談聖學於東壁,渠為諸生講舉業於西序,朝夕聲相聞,未嘗過而問焉。
已漸有入,卒摳衣為弟子。
一旦棄家出遊,遍訪知學者,以為性命甚重,非拖泥帶水可以成就,遂落發為僧。
訪李中溪元陽於大理,訪鄒東廓、劉師泉於江右,訪王東涯於泰州,訪蔣道林於武陵,訪耿楚倥於黃安。
與大洲不相聞者數十年,大洲起官過衛輝,渠适在焉,出迎郊外。
大洲望見,驚異下車,執手徒行十數裡,彼此潸然流涕。
大洲曰:“誤子者,餘也。
往餘言學過高,緻子於此,吾罪業重矣。
向以子為死,罪惡莫贖,今尚在,亟歸廬而父墓側終身可也。
吾割田租百石贍子。
”因書券給之。
時有來大洲問學者,大洲令渠答之。
大洲聽其議論,大恚曰:“吾藉是以試子近詣,乃荒謬至此。
”大洲入京,渠複遊齊、魯間,初無歸志。
大洲入相,乃來京候谒,大洲拒不見。
屬宦蜀者攜之歸,至涿州,死野寺中。
渠自序為學雲:“己亥,禮師,聞良知之學,不解。
入青城山參禅十年。
至戊申,入雞足山,悟人情事變外,有個拟議不得妙理。
當時不遇明師指點,不能豁然通曉。
癸醜,抵天池,禮月泉,陳雞足所悟,泉曰:‘第二機即第一機。
’渠遂認現前昭昭靈靈的,百姓日用不知,渠知之也。
甲寅,廬山禮性空,聞無師智聞說‘沒有甚麼,甚麼便是’,始達良知之學,同是一機軸,均是認天機為向上事,認神明為本來人。
延之戊午,居沣州八年,每覺無日新之益,及聞三公俱不免輪回生死,益加疑惑。
因入黃安,居楚倥茅屋,始達父母未生前的、先天地生的、水窮山盡的、百尺竿頭外的所謂不屬有無,不屬真妄,不屬生滅,不屬言語,常住真心,與後天事不相聯屬。
向日雞足所參人情事變的,豁然通曉,被月泉所誤二十餘年。
丙寅以後,渠之學日漸幽深玄遠。
如今,也沒有我,也沒有道,終日在人情事變中,若不自與,泛泛然如虛舟飄瓦而無着落,脫胎換骨實在於此。
渠學之誤,隻主見性,不拘戒律,先天是先天,後天是後天,第一義是第一義,第二義是第二義,身之與性,截然分為二事,言在世界外,行在世界内,人但議其縱情,不知其所謂先天第一義者,亦隻得完一個無字而已。
嗟乎!是豈渠一人之誤哉?” 方與時字湛一,黃陂人也。
弱冠為諸生,一旦棄而之太和山習攝心術,靜久生明。
又得黃白術於方外,乃去而從荊山遊,因得遇龍溪、念菴,皆目之為奇士。
車轍所至,缙紳倒屣,老師上卿,皆拜下風。
然尚玄虛,侈談論。
耿楚倥初出其門,久而知其僞,去之。
一日謂念菴曰:“吾侪方外學,亦有秘訣,待人而傳,談聖學何容易耶?”念菴然之。
湛一即迎至其裡道明山中,短榻夜坐,久之無所得而返。
後台、心隐大會礦山,車騎雍容,湛一以兩僮舁一籃輿往,甫揖,心隐把臂謂曰:“假我百金。
”湛一唯唯,即千金惟命。
巳入京師,欲挾術以幹九重,江陵聞之曰:“方生此鼓,從此撾破矣。
”無何,嚴世蕃聞其爐火而豔之。
湛一避歸。
胡廬山督楚學,以其昔嘗诳念菴也,檄有司捕治,湛一乃逃而入新鄭之幕。
新鄭敗走,匿太和山,病瘵死。
程學顔字二蒲,号後台,孝感人也。
官至太仆寺丞。
自以此學不進,背地号泣,其笃志如此。
心隐死,其弟學博曰:“梁先生以友為命,友中透於學者,錢同文外,獨吾兄耳。
先生魂魄應不去吾兄左右。
”乃開後台墓合葬焉。
錢同文字懷蘇,福之興化人。
知祁門縣,入為刑部主事,累轉至郡守。
與心隐友善,懷蘇嘗言:“學道人堆堆,隻在兄弟款中,未見有掙上父母款者。
” 管志道字登之,号東溟,蘇之太倉人。
隆慶辛未進士。
除南京兵部主事,改刑部。
江陵秉政,東溟上疏條九事,以譏切時政,無非欲奪其威福,歸之人主。
其中有憲綱一條,則言兩司與巡方抗禮,國初制也,今之所行,非是。
江陵即出之為廣東佥事以難之,使之為法自敝也。
果未幾,禦史龔懋賢劾之,谪鹽課司提舉。
明年,外計,以老疾緻仕。
萬曆戊申卒,年七十三。
東溟受業於耿天台,着書數十萬言,大抵鸠合儒釋,浩汗而不可方物。
謂“乾元無首之旨,與《華嚴》性海渾無差别,《易》道與天地準,故不期與佛老之祖合而自合,孔教與二教峙,故不期佛老之徒争而自争。
教理不得不圓,教體不得不方,以仲尼之圓,圓宋儒之方,而使儒不礙釋,釋不礙儒。
以仲尼之方,方近儒之圓,而使儒不濫釋,釋不濫儒。
唐、宋以來,儒者不主孔奴釋,則崇釋卑孔,皆於乾元性海中自起藩籬,故以乾元統天,一案兩破之也。
”其為孔子闡幽十事,言“孔子任文統,不任道統,一也。
居臣道,不居師道,二也。
删述《六經》,從遊七十二子,非孔子定局,三也。
與夷、惠易地,則為夷、惠,四也。
孔子知天命,不專以理,兼通氣運,五也。
一貫尚屬悟門,實之必以行門,六也。
敦化通於性海,川流通於行海,七也。
孔子曾師老聃,八也。
孔子從先進,是黃帝以上,九也。
孔子得位,必用?、文做法,十也。
”按東溟所言,亦隻是三教膚廓之論。
平生尤喜談鬼神夢寐,其學不見道可知。
泰州張皇見龍,東溟闢之,然決儒釋之波瀾,終是其派下人也。
處士王心齋先生艮 王艮字汝止,号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
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
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
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
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曆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
一夕夢天堕壓身,萬人奔号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複手整之。
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
記曰:“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
”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
乃按《禮經》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闆,服之。
曰:“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
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
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
”先生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
”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
始入,先生據上坐。
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
論畢,乃歎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
”下拜自稱弟子。
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
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
”先生複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
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
”陽明歸越,先生從之。
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歎曰:“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
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将至都下。
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
晨起往候,而先生适至。
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
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
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
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艮知過矣。
”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厲聲曰:“仲尼不為已甚。
”陽明方揖之起。
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
開門授徒,遠近皆至。
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
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
謂“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
禦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
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處士王心齋心先生艮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
《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
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
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
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
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
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
”此所謂淮南格物也。
子劉子曰:“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
”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
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
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
文王之羑裡,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
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
而以缗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隐也。
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
孔子則不然也。
”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昙之秘而歸之師,蓋跻陽明而為禅矣。
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顔山農、何心隐一派,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羁絡矣。
顧端文曰:“心隐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隻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
”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
所謂祖師禅者,以作用見性。
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有來者。
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
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
今之言諸公者,大概本弇州之《國朝叢記》,弇州蓋因當時爰書節略之,豈可為信?羲攷其派下之着者,列於下方。
顔鈞,字山農,吉安人也。
嘗師事劉師泉,無所得,乃從徐波石學,得泰州之傳。
其學以人心妙萬物而不測者也。
性如明珠,原無塵染,有何聞?着何戒懼?平時隻是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
及時有放逸,然後戒慎恐懼以修之。
凡儒先見聞,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
此大旨也。
嘗曰:“吾門人中,與羅汝芳言從性,與陳一泉言從心,餘子所言,隻從情耳。
”山農遊俠,好急人之難。
趙大洲赴貶所,山農偕之行,大洲感之次骨。
波石戰沒沅江府,山農尋其骸骨歸葬。
頗欲有為於世,以寄民胞物與之志。
嘗寄周恭節詩雲:“蒙蒙雨鎖江垓,江上漁人争釣台。
夜靜得魚呼酒肆,湍流和月掇将來。
若得春風遍九垓,世間那有三歸台。
君仁臣義民安堵,雉兔刍荛去複來。
”然世人見其張皇,無賢不肖皆惡之,以他事下南京獄,必欲殺之。
近溪為之營救,不赴廷對者六年。
近溪謂周恭節曰:“山農與相處,餘三十年。
其心髓精微,決難詐飾。
不肖敢謂其學直接孔、孟,俟諸後聖,斷斷不惑。
不肖菲劣,已蒙門下知遇,又敢竊謂門下,雖知百近溪,不如今日一察山農子也。
”山農以戍出,年八十餘。
梁汝元字夫山,其後改姓名為何心隐,吉州永豐人。
少補諸生,從學於山農,與聞心齋立本之旨。
時吉州三四大老,方以學顯,心隐恃其知見,辄狎侮之。
謂《大學》先齊家,乃搆萃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喪祭賦役,一切通其有無,行之有成。
會邑令有賦外之征,心隐贻書以诮之,令怒,誣之當道,下獄中。
孝感程後台在胡總制幕府,檄江撫出之。
總制得心隐,語人曰:“斯人無所用,在左右能令人神王耳。
”已同後台入京師,與羅近溪、耿天台遊。
一日遇江陵於僧舍,江陵時為司業,心隐率爾曰:“公居太學,知太學道乎?”江陵為勿聞也者,目攝之曰:“爾意時時欲飛,卻飛不起也。
”江陵去,心隐舍然若喪,曰:“夫夫也,異日必當國,當國必殺我。
”心隐在京師,闢各門會館,招來四方之士,方技雜流,無不從之。
是時政由嚴氏,忠臣坐死者相望,卒莫能動。
有藍道行者,以乩術幸上,心隐授以密計,偵知嵩有揭帖,乩神降語,今日當有一奸臣言事,上方遲之,而嵩揭至,上由此疑嵩。
禦史鄒應龍因論嵩敗之。
然上猶不忘嵩,尋死道行於獄。
心隐踉跄,南過金陵,谒何司寇。
司寇者,故為江撫,脫心隐於獄者也。
然而嚴黨遂為嚴氏仇心隐,心隐逸去,從此蹤迹不常,所遊半天下。
江陵當國,禦史傅應祯、劉台連疏攻之,皆吉安人也,江陵因仇吉安人。
而心隐故嘗以術去宰相,江陵不能無心動。
心隐方在孝感聚徒講學,遂令楚撫陳瑞捕之,未獲而瑞去。
王之垣代之,卒緻之。
心隐曰:“公安敢殺我?亦安能殺我?殺我者張居正也。
”遂死獄中。
心隐之學,不堕影響,有是理則實有是事,無聲無臭,事藏於理,有象有形,理顯於事,故曰:“無極者,流之無君父者也,必皇建其有極,乃有君而有父也。
必會極,必歸極,乃有敬敬以君君也,乃有親親以父父也。
又必《易》有太極,乃不堕於弑君弑父,乃不流於無君無父,乃乾坤其君臣也,乃乾坤其父子也。
”又曰:“孔、孟之言無欲,非濂溪之言無欲也。
欲惟寡則心存,而心不能以無欲也。
欲魚、欲熊掌,欲也,舍魚而取熊掌,欲之寡也。
欲生、欲義,欲也,舍生而取義,欲之寡也。
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貪,非寡欲乎?從心所欲,非欲乎?欲不踰矩,非寡欲乎?此即釋氏所謂妙有乎?”蓋一變而為儀、秦之學矣。
鄧豁渠初名鶴,号太湖,蜀之内江人。
為諸生時,不說學。
趙大洲為諸生,談聖學於東壁,渠為諸生講舉業於西序,朝夕聲相聞,未嘗過而問焉。
已漸有入,卒摳衣為弟子。
一旦棄家出遊,遍訪知學者,以為性命甚重,非拖泥帶水可以成就,遂落發為僧。
訪李中溪元陽於大理,訪鄒東廓、劉師泉於江右,訪王東涯於泰州,訪蔣道林於武陵,訪耿楚倥於黃安。
與大洲不相聞者數十年,大洲起官過衛輝,渠适在焉,出迎郊外。
大洲望見,驚異下車,執手徒行十數裡,彼此潸然流涕。
大洲曰:“誤子者,餘也。
往餘言學過高,緻子於此,吾罪業重矣。
向以子為死,罪惡莫贖,今尚在,亟歸廬而父墓側終身可也。
吾割田租百石贍子。
”因書券給之。
時有來大洲問學者,大洲令渠答之。
大洲聽其議論,大恚曰:“吾藉是以試子近詣,乃荒謬至此。
”大洲入京,渠複遊齊、魯間,初無歸志。
大洲入相,乃來京候谒,大洲拒不見。
屬宦蜀者攜之歸,至涿州,死野寺中。
渠自序為學雲:“己亥,禮師,聞良知之學,不解。
入青城山參禅十年。
至戊申,入雞足山,悟人情事變外,有個拟議不得妙理。
當時不遇明師指點,不能豁然通曉。
癸醜,抵天池,禮月泉,陳雞足所悟,泉曰:‘第二機即第一機。
’渠遂認現前昭昭靈靈的,百姓日用不知,渠知之也。
甲寅,廬山禮性空,聞無師智聞說‘沒有甚麼,甚麼便是’,始達良知之學,同是一機軸,均是認天機為向上事,認神明為本來人。
延之戊午,居沣州八年,每覺無日新之益,及聞三公俱不免輪回生死,益加疑惑。
因入黃安,居楚倥茅屋,始達父母未生前的、先天地生的、水窮山盡的、百尺竿頭外的所謂不屬有無,不屬真妄,不屬生滅,不屬言語,常住真心,與後天事不相聯屬。
向日雞足所參人情事變的,豁然通曉,被月泉所誤二十餘年。
丙寅以後,渠之學日漸幽深玄遠。
如今,也沒有我,也沒有道,終日在人情事變中,若不自與,泛泛然如虛舟飄瓦而無着落,脫胎換骨實在於此。
渠學之誤,隻主見性,不拘戒律,先天是先天,後天是後天,第一義是第一義,第二義是第二義,身之與性,截然分為二事,言在世界外,行在世界内,人但議其縱情,不知其所謂先天第一義者,亦隻得完一個無字而已。
嗟乎!是豈渠一人之誤哉?” 方與時字湛一,黃陂人也。
弱冠為諸生,一旦棄而之太和山習攝心術,靜久生明。
又得黃白術於方外,乃去而從荊山遊,因得遇龍溪、念菴,皆目之為奇士。
車轍所至,缙紳倒屣,老師上卿,皆拜下風。
然尚玄虛,侈談論。
耿楚倥初出其門,久而知其僞,去之。
一日謂念菴曰:“吾侪方外學,亦有秘訣,待人而傳,談聖學何容易耶?”念菴然之。
湛一即迎至其裡道明山中,短榻夜坐,久之無所得而返。
後台、心隐大會礦山,車騎雍容,湛一以兩僮舁一籃輿往,甫揖,心隐把臂謂曰:“假我百金。
”湛一唯唯,即千金惟命。
巳入京師,欲挾術以幹九重,江陵聞之曰:“方生此鼓,從此撾破矣。
”無何,嚴世蕃聞其爐火而豔之。
湛一避歸。
胡廬山督楚學,以其昔嘗诳念菴也,檄有司捕治,湛一乃逃而入新鄭之幕。
新鄭敗走,匿太和山,病瘵死。
程學顔字二蒲,号後台,孝感人也。
官至太仆寺丞。
自以此學不進,背地号泣,其笃志如此。
心隐死,其弟學博曰:“梁先生以友為命,友中透於學者,錢同文外,獨吾兄耳。
先生魂魄應不去吾兄左右。
”乃開後台墓合葬焉。
錢同文字懷蘇,福之興化人。
知祁門縣,入為刑部主事,累轉至郡守。
與心隐友善,懷蘇嘗言:“學道人堆堆,隻在兄弟款中,未見有掙上父母款者。
” 管志道字登之,号東溟,蘇之太倉人。
隆慶辛未進士。
除南京兵部主事,改刑部。
江陵秉政,東溟上疏條九事,以譏切時政,無非欲奪其威福,歸之人主。
其中有憲綱一條,則言兩司與巡方抗禮,國初制也,今之所行,非是。
江陵即出之為廣東佥事以難之,使之為法自敝也。
果未幾,禦史龔懋賢劾之,谪鹽課司提舉。
明年,外計,以老疾緻仕。
萬曆戊申卒,年七十三。
東溟受業於耿天台,着書數十萬言,大抵鸠合儒釋,浩汗而不可方物。
謂“乾元無首之旨,與《華嚴》性海渾無差别,《易》道與天地準,故不期與佛老之祖合而自合,孔教與二教峙,故不期佛老之徒争而自争。
教理不得不圓,教體不得不方,以仲尼之圓,圓宋儒之方,而使儒不礙釋,釋不礙儒。
以仲尼之方,方近儒之圓,而使儒不濫釋,釋不濫儒。
唐、宋以來,儒者不主孔奴釋,則崇釋卑孔,皆於乾元性海中自起藩籬,故以乾元統天,一案兩破之也。
”其為孔子闡幽十事,言“孔子任文統,不任道統,一也。
居臣道,不居師道,二也。
删述《六經》,從遊七十二子,非孔子定局,三也。
與夷、惠易地,則為夷、惠,四也。
孔子知天命,不專以理,兼通氣運,五也。
一貫尚屬悟門,實之必以行門,六也。
敦化通於性海,川流通於行海,七也。
孔子曾師老聃,八也。
孔子從先進,是黃帝以上,九也。
孔子得位,必用?、文做法,十也。
”按東溟所言,亦隻是三教膚廓之論。
平生尤喜談鬼神夢寐,其學不見道可知。
泰州張皇見龍,東溟闢之,然決儒釋之波瀾,終是其派下人也。
處士王心齋先生艮 王艮字汝止,号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
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
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
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
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曆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
一夕夢天堕壓身,萬人奔号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複手整之。
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
記曰:“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
”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
乃按《禮經》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闆,服之。
曰:“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
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
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
”先生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
”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
始入,先生據上坐。
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
論畢,乃歎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
”下拜自稱弟子。
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
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
”先生複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
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
”陽明歸越,先生從之。
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歎曰:“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
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将至都下。
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
晨起往候,而先生适至。
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
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
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
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艮知過矣。
”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厲聲曰:“仲尼不為已甚。
”陽明方揖之起。
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
開門授徒,遠近皆至。
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
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
謂“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
禦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
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處士王心齋心先生艮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
《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
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
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
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
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
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
”此所謂淮南格物也。
子劉子曰:“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
”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
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
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
文王之羑裡,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
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
而以缗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隐也。
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
孔子則不然也。
”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