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郎中王龍溪先生畿
王畿字汝中,别号龍溪,浙之山陰人。
弱冠舉於鄉,嘉靖癸未下第歸而受業於文成。
丙戌試期,遂不欲往。
文成曰:“吾非以一第為子榮也,顧吾之學,疑信者半,子之京師,可以發明耳。
”先生乃行,中是年會試。
時當國者不說學,先生謂錢緒山曰:“此豈吾與子仕之時也?”皆不廷試而歸。
文成門人益進,不能授,多使之見先生與緒山。
先生和易宛轉,門人日親。
文成征思、田,先生送至嚴灘而别。
明年,文成卒於南安。
先生方赴廷試,聞之,奔喪至廣信,斬衰以畢葬事,而後心喪。
壬辰,始廷對。
授南京職方主事,尋以病歸。
起原官,稍遷至武選郎中。
時相夏貴溪惡之。
三殿災,吏科都給事中戚賢上疏,言先生學有淵源,可備顧問。
貴溪草制:“僞學小人,黨同妄薦。
”谪賢外任。
先生因再疏乞休而歸。
踰年,當考察,南考功薛方山與先生學術不同,欲借先生以正學術,遂填察典。
先生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不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
年八十,猶周流不倦。
萬曆癸未六月七日卒,年八十六。
《天泉證道記》謂師門教法,每提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緒山以為定本,不可移易。
先生謂之權法,體用顯微隻是一機,心意知物隻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俱是無善無惡。
相與質之陽明,陽明曰:“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
上根者,即本體便是工夫,頓悟之學也。
中根以下者,須用為善去惡工夫以漸複其本體也。
”自此印正,而先生之論大抵歸於四無。
以正心為先天之學,誠意為後天之學。
從心上立根,無善無惡之心即是無善無惡之意,是先天統後天。
從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惡兩端之決擇,而心亦不能無雜,是後天複先天。
此先生論學大節目,傳之海内而學者不能無疑。
以四有論之,惟善是心所固有,故意知物之善從中而發,惡從外而來。
若心體既無善惡,則意知物之惡固妄也,善亦妄也。
工夫既妄,安得謂之複還本體。
斯言也,於陽明平日之言無所考見,獨先生言之耳。
然先生他日答吳悟齋雲:“至善無惡者心之體也,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
”此其說已不能歸一矣。
以四無論之,《大學》正心之功從誠意入手,今曰從心上立根,是可以無事乎意矣!而意上立根者為中下人而設,将《大學》有此兩樣工夫欤?抑止為中下人立教乎?先生謂“良知原是無中生有,即是未發之中。
此知之前,更無未發,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更無已發,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當下現成,不假工夫修整而後得。
緻良知原為未悟者設,信得良知過時,獨往獨來,如珠之走盤,不待拘管而自不過其則也。
”以笃信謹守,一切矜名飾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唐荊川謂先生“笃於自信,不為形之防,包荒為大,無淨穢之擇,故世之議先生者不一而足。
”夫良知既為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着工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禅。
流行即是主宰,懸崖撒手,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為權法,是不得不近於老。
雖雲真性流行,自見天則,而於儒者之矩矱,未免有出入矣。
然先生親承陽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
象山之後不能無慈湖,文成之後不能無龍溪。
以為學術之盛衰因之,慈湖決象山之瀾,而先生疏河導源,於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也。
語錄 先師嘗謂人曰:“戒慎恐懼是本體,不不聞是工夫。
”戒慎恐懼若非本體,於本體上便生障礙;不不聞若非工夫,於一切處盡成支離。
今人講學,以神明為極精,開口便說性說命;以日用飲食聲色貨利為極粗,人面前不肯出口,不知講解得性命到入微處,意見盤桓隻是比拟蔔度,於本來生機了不相幹,終成俗學。
若能於日用貨色上料理,時時以天則應之,超脫淨盡,乃見定力。
朋友有守一念靈明處,認為戒懼工夫,纔涉言語應接,所守工夫便覺散緩。
此是分了内外。
靈明無内外,無方所,戒懼亦無内外,無方所,識得本體,原是變動不居,雖終日變化雲為,莫非本體之周流矣。
(以上《元會紀》) 聖人所以為聖,精神命脈全體内用,不求知於人,故常常自見己過,不自滿假,日進於無疆。
鄉願惟以媚世為心,全體精神盡從外面照管,故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梅純甫問答》) 緻良知隻是虛心應物,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迎刃而解,如明鏡當空妍媸自辨,方是經綸手段。
纔有些子才智伎倆與之相形,自己光明反為所蔽。
(《維揚晤語》) 有所不為不欲者,良知也。
無為無欲者,緻知也。
(《複陽堂會語》) 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從意生。
心本至善,動於意,始有不善。
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世情嗜欲自無所容,緻知工夫自然易簡省力。
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雜,緻知工夫轉覺煩難。
顔子,先天之學也;原憲,後天之學也。
古者教人,隻言藏修遊息,未嘗專說閉關靜坐。
若日日應感,時時收攝精神,和暢充周,不動於欲,便與靜坐一般。
若以見在感應不得力,必待閉關靜坐,養成無欲之體,始為了手,不惟蹉卻見在工夫,未免善靜厭動,與世間已無交涉,如何複經得世? 乾元用九,是和而不倡之義。
吾人之學,切忌起爐作。
惟知和而不倡,應機而動,故曰“乃見天則”。
有兇有咎,皆起於倡。
以上(《三山麗澤錄》) 良知宗說,同門雖不敢有違,然未免各以其性之所近拟議攙和。
有謂良知非覺照,須本於歸寂而始得,如鏡之照物,明體寂然而妍媸自辨,滞於照,則明反眩矣。
有謂良知無見成,由於修證而始全,如金之在礦,非火齊鍛煉,則金不可得而成也。
有謂良知是從已發立教,非未發無知之本旨。
有謂良知本來無欲,直心以動,無不是道,不待複加銷欲之功。
有謂學有主宰,有流行,主宰所以立性,流行所以立命,而以良知分體用。
有謂學貴循序,求之有本末,得之無内外,而以緻知别始終。
此皆論學同異之見,不容以不辨者也。
寂者心之本體,寂以照為用,守其空知而遺照,是乖其用也。
見入井孺子而恻隐,見呼蹴之食而羞惡,仁義之心本來完具,感觸神應,不學而能也。
若謂良知由修而後全,撓其體也。
良知原是未發之中,無知而無不知,若良知之前複求未發、即為沉空之見矣。
古人立教,原為有欲設,銷欲,正所以複還無欲之體,非有所加也。
主宰即流行之體,流行即主宰之用,體用一原,不可得而分,分則離矣。
所求即得之之因,所得即求之之證,始終一貫,不可得而别,别則支矣。
吾人服膺良知之訓,幸相默證,務求不失其宗,庶為善學也已。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太華岑。
先師謂象山之學得力處全在積累,須知涓流即是滄海,拳石即是泰山。
此是最上一機,不由積累而成者也。
(《拟岘台會語》) 立志不真,故用力未免間斷,須從本原上徹底理會。
種種嗜好,種種貪着,種種奇特技能,種種凡心習态,全體斬斷,令乾幹淨淨從混沌中立根基,始為本來生生真命脈。
此志既真,工夫方有商量處。
(《鬥山會語》) 先師講學山中,一人資性警敏,先生漫然視之,屢問而不答;一人不顧非毀,見惡於鄉黨,先師與之語,竟日忘倦。
某疑而問焉,先師曰:“某也資雖警敏,世情機心不肯放舍,使不聞學,猶有敗露悔改之時,若又使之有聞,見解愈多,趨避愈巧,覆藏愈密,一切圓融智慮,為惡不可複悛矣。
某也原是有力量之人,一時狂心銷遏不下,今既知悔,移此力量為善,何事不辨?此待兩人所以異也。
”(《休甯會語》) 念菴謂:“世間無有見成良知,非萬死工夫,斷不能生。
”以此較勘虛見附和之輩,未為不可。
若必以見在良知與堯、舜不同,必待工夫修證而後可得,則未免矯枉之過。
曾謂昭昭之天與廣大之天有差别否、(《松原晤語》) 夫一體之謂仁,萬物皆備於我,非意之也。
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黃,是萬物之色備於目也。
吾之耳,遇聲自能辨清濁,是萬物之聲備於耳也。
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堂下之牛自能知觳觫,推之為五常,擴之為百行,萬物之變不可勝窮,無不有以應之,是萬物之變備於吾之良知也。
夫目之能備五色,耳之能備五聲,良知之能備萬物之變,以其虛也。
緻虛,則自無物欲之間,吾之良知自與萬物相為流通而無所凝滞。
後之儒者不明一體之義,不能自信其心,反疑良知涉虛,不足以備萬物。
先取古人孝弟愛敬五常百行之指為典要,揣摩依彷,執之以為應物之則,而不複知有變動周流之義,是疑目之不能辨五色而先塗之以丹雘,耳之不能辨五聲而先聒之以宮羽,豈惟失卻視聽之用,而且汩其聰明之體,其不至聾且瞶者幾希!(《宛陵會語》) 天機無安排,有寂有感即是安排。
千古學術,隻在一念之微上求。
生死不違,不違此也;日月至,至此也。
一念之微,隻在慎獨。
人心隻有是非,是非不出好惡兩端。
忿與欲,隻好惡上略過些子,其幾甚微。
懲忿室欲,複其是非之本心,是合本體的工夫。
論工夫,聖人亦須困勉,方是小心緝熙。
論本體,衆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機直達。
心久之官則思,出其位便是廢心職。
學者須信得位之所在,始有用力處。
古人說凝命凝道,真機透露即是凝。
真若心透露前有個凝的工夫,便是沉空守寂。
先師自雲:“吾龍場以前,稱之者十之九。
鴻胪以前,稱之者十之五,議之者十之五。
鴻胪以後,議之者十之九矣。
學愈真切,則人愈見其有過,前之稱者,乃其包藏掩飾,人故不得而見也。
” 緻良知是從生機入手,乃是見性之學,不落禅定。
問:“閑思雜慮如何克去?”曰:“須是戒慎不,恐懼不聞,從真機上用功,自無此病。
” 常念天下無非,省多少忿戾。
父子兄弟不責善,全得恩義行其中。
如此,方是曲成之學。
一友用功恐助長,落第二義。
答雲:“真實用功,落第二義亦不妨。
” 人心要虛,惟虛集道,常使胸中豁豁,無些子積滞,方是學。
張子《太和篇》尚未免認氣為道。
若以清虛一大為道,則濁者、實者、散殊者獨非道乎? 問:“應物了,即一返照,何如?”曰:“當其應時,真機之發即照,何更索照?” 日往月來,月往日來,自然往來,不失常度,便是存之之法。
以上(《水西會語》) 樂是心之本體,本是活潑,本是脫灑,本無罣礙系縛。
堯、舜、文、周之兢兢業業、翼翼乾乾,隻是保任得此體,不失此活潑脫灑之機,非有加也。
(《答汪南明》) 靜者,心之本體。
濂溪主靜,以無欲為要。
一者,無欲也,則靜虛動直。
主靜之靜,實兼動靜之義。
動靜,所
弱冠舉於鄉,嘉靖癸未下第歸而受業於文成。
丙戌試期,遂不欲往。
文成曰:“吾非以一第為子榮也,顧吾之學,疑信者半,子之京師,可以發明耳。
”先生乃行,中是年會試。
時當國者不說學,先生謂錢緒山曰:“此豈吾與子仕之時也?”皆不廷試而歸。
文成門人益進,不能授,多使之見先生與緒山。
先生和易宛轉,門人日親。
文成征思、田,先生送至嚴灘而别。
明年,文成卒於南安。
先生方赴廷試,聞之,奔喪至廣信,斬衰以畢葬事,而後心喪。
壬辰,始廷對。
授南京職方主事,尋以病歸。
起原官,稍遷至武選郎中。
時相夏貴溪惡之。
三殿災,吏科都給事中戚賢上疏,言先生學有淵源,可備顧問。
貴溪草制:“僞學小人,黨同妄薦。
”谪賢外任。
先生因再疏乞休而歸。
踰年,當考察,南考功薛方山與先生學術不同,欲借先生以正學術,遂填察典。
先生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不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
年八十,猶周流不倦。
萬曆癸未六月七日卒,年八十六。
《天泉證道記》謂師門教法,每提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緒山以為定本,不可移易。
先生謂之權法,體用顯微隻是一機,心意知物隻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俱是無善無惡。
相與質之陽明,陽明曰:“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
上根者,即本體便是工夫,頓悟之學也。
中根以下者,須用為善去惡工夫以漸複其本體也。
”自此印正,而先生之論大抵歸於四無。
以正心為先天之學,誠意為後天之學。
從心上立根,無善無惡之心即是無善無惡之意,是先天統後天。
從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惡兩端之決擇,而心亦不能無雜,是後天複先天。
此先生論學大節目,傳之海内而學者不能無疑。
以四有論之,惟善是心所固有,故意知物之善從中而發,惡從外而來。
若心體既無善惡,則意知物之惡固妄也,善亦妄也。
工夫既妄,安得謂之複還本體。
斯言也,於陽明平日之言無所考見,獨先生言之耳。
然先生他日答吳悟齋雲:“至善無惡者心之體也,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
”此其說已不能歸一矣。
以四無論之,《大學》正心之功從誠意入手,今曰從心上立根,是可以無事乎意矣!而意上立根者為中下人而設,将《大學》有此兩樣工夫欤?抑止為中下人立教乎?先生謂“良知原是無中生有,即是未發之中。
此知之前,更無未發,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更無已發,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當下現成,不假工夫修整而後得。
緻良知原為未悟者設,信得良知過時,獨往獨來,如珠之走盤,不待拘管而自不過其則也。
”以笃信謹守,一切矜名飾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唐荊川謂先生“笃於自信,不為形之防,包荒為大,無淨穢之擇,故世之議先生者不一而足。
”夫良知既為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着工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禅。
流行即是主宰,懸崖撒手,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為權法,是不得不近於老。
雖雲真性流行,自見天則,而於儒者之矩矱,未免有出入矣。
然先生親承陽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
象山之後不能無慈湖,文成之後不能無龍溪。
以為學術之盛衰因之,慈湖決象山之瀾,而先生疏河導源,於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也。
語錄 先師嘗謂人曰:“戒慎恐懼是本體,不不聞是工夫。
”戒慎恐懼若非本體,於本體上便生障礙;不不聞若非工夫,於一切處盡成支離。
今人講學,以神明為極精,開口便說性說命;以日用飲食聲色貨利為極粗,人面前不肯出口,不知講解得性命到入微處,意見盤桓隻是比拟蔔度,於本來生機了不相幹,終成俗學。
若能於日用貨色上料理,時時以天則應之,超脫淨盡,乃見定力。
朋友有守一念靈明處,認為戒懼工夫,纔涉言語應接,所守工夫便覺散緩。
此是分了内外。
靈明無内外,無方所,戒懼亦無内外,無方所,識得本體,原是變動不居,雖終日變化雲為,莫非本體之周流矣。
(以上《元會紀》) 聖人所以為聖,精神命脈全體内用,不求知於人,故常常自見己過,不自滿假,日進於無疆。
鄉願惟以媚世為心,全體精神盡從外面照管,故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梅純甫問答》) 緻良知隻是虛心應物,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迎刃而解,如明鏡當空妍媸自辨,方是經綸手段。
纔有些子才智伎倆與之相形,自己光明反為所蔽。
(《維揚晤語》) 有所不為不欲者,良知也。
無為無欲者,緻知也。
(《複陽堂會語》) 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從意生。
心本至善,動於意,始有不善。
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世情嗜欲自無所容,緻知工夫自然易簡省力。
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雜,緻知工夫轉覺煩難。
顔子,先天之學也;原憲,後天之學也。
古者教人,隻言藏修遊息,未嘗專說閉關靜坐。
若日日應感,時時收攝精神,和暢充周,不動於欲,便與靜坐一般。
若以見在感應不得力,必待閉關靜坐,養成無欲之體,始為了手,不惟蹉卻見在工夫,未免善靜厭動,與世間已無交涉,如何複經得世? 乾元用九,是和而不倡之義。
吾人之學,切忌起爐作。
惟知和而不倡,應機而動,故曰“乃見天則”。
有兇有咎,皆起於倡。
以上(《三山麗澤錄》) 良知宗說,同門雖不敢有違,然未免各以其性之所近拟議攙和。
有謂良知非覺照,須本於歸寂而始得,如鏡之照物,明體寂然而妍媸自辨,滞於照,則明反眩矣。
有謂良知無見成,由於修證而始全,如金之在礦,非火齊鍛煉,則金不可得而成也。
有謂良知是從已發立教,非未發無知之本旨。
有謂良知本來無欲,直心以動,無不是道,不待複加銷欲之功。
有謂學有主宰,有流行,主宰所以立性,流行所以立命,而以良知分體用。
有謂學貴循序,求之有本末,得之無内外,而以緻知别始終。
此皆論學同異之見,不容以不辨者也。
寂者心之本體,寂以照為用,守其空知而遺照,是乖其用也。
見入井孺子而恻隐,見呼蹴之食而羞惡,仁義之心本來完具,感觸神應,不學而能也。
若謂良知由修而後全,撓其體也。
良知原是未發之中,無知而無不知,若良知之前複求未發、即為沉空之見矣。
古人立教,原為有欲設,銷欲,正所以複還無欲之體,非有所加也。
主宰即流行之體,流行即主宰之用,體用一原,不可得而分,分則離矣。
所求即得之之因,所得即求之之證,始終一貫,不可得而别,别則支矣。
吾人服膺良知之訓,幸相默證,務求不失其宗,庶為善學也已。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太華岑。
先師謂象山之學得力處全在積累,須知涓流即是滄海,拳石即是泰山。
此是最上一機,不由積累而成者也。
(《拟岘台會語》) 立志不真,故用力未免間斷,須從本原上徹底理會。
種種嗜好,種種貪着,種種奇特技能,種種凡心習态,全體斬斷,令乾幹淨淨從混沌中立根基,始為本來生生真命脈。
此志既真,工夫方有商量處。
(《鬥山會語》) 先師講學山中,一人資性警敏,先生漫然視之,屢問而不答;一人不顧非毀,見惡於鄉黨,先師與之語,竟日忘倦。
某疑而問焉,先師曰:“某也資雖警敏,世情機心不肯放舍,使不聞學,猶有敗露悔改之時,若又使之有聞,見解愈多,趨避愈巧,覆藏愈密,一切圓融智慮,為惡不可複悛矣。
某也原是有力量之人,一時狂心銷遏不下,今既知悔,移此力量為善,何事不辨?此待兩人所以異也。
”(《休甯會語》) 念菴謂:“世間無有見成良知,非萬死工夫,斷不能生。
”以此較勘虛見附和之輩,未為不可。
若必以見在良知與堯、舜不同,必待工夫修證而後可得,則未免矯枉之過。
曾謂昭昭之天與廣大之天有差别否、(《松原晤語》) 夫一體之謂仁,萬物皆備於我,非意之也。
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黃,是萬物之色備於目也。
吾之耳,遇聲自能辨清濁,是萬物之聲備於耳也。
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堂下之牛自能知觳觫,推之為五常,擴之為百行,萬物之變不可勝窮,無不有以應之,是萬物之變備於吾之良知也。
夫目之能備五色,耳之能備五聲,良知之能備萬物之變,以其虛也。
緻虛,則自無物欲之間,吾之良知自與萬物相為流通而無所凝滞。
後之儒者不明一體之義,不能自信其心,反疑良知涉虛,不足以備萬物。
先取古人孝弟愛敬五常百行之指為典要,揣摩依彷,執之以為應物之則,而不複知有變動周流之義,是疑目之不能辨五色而先塗之以丹雘,耳之不能辨五聲而先聒之以宮羽,豈惟失卻視聽之用,而且汩其聰明之體,其不至聾且瞶者幾希!(《宛陵會語》) 天機無安排,有寂有感即是安排。
千古學術,隻在一念之微上求。
生死不違,不違此也;日月至,至此也。
一念之微,隻在慎獨。
人心隻有是非,是非不出好惡兩端。
忿與欲,隻好惡上略過些子,其幾甚微。
懲忿室欲,複其是非之本心,是合本體的工夫。
論工夫,聖人亦須困勉,方是小心緝熙。
論本體,衆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機直達。
心久之官則思,出其位便是廢心職。
學者須信得位之所在,始有用力處。
古人說凝命凝道,真機透露即是凝。
真若心透露前有個凝的工夫,便是沉空守寂。
先師自雲:“吾龍場以前,稱之者十之九。
鴻胪以前,稱之者十之五,議之者十之五。
鴻胪以後,議之者十之九矣。
學愈真切,則人愈見其有過,前之稱者,乃其包藏掩飾,人故不得而見也。
” 緻良知是從生機入手,乃是見性之學,不落禅定。
問:“閑思雜慮如何克去?”曰:“須是戒慎不,恐懼不聞,從真機上用功,自無此病。
” 常念天下無非,省多少忿戾。
父子兄弟不責善,全得恩義行其中。
如此,方是曲成之學。
一友用功恐助長,落第二義。
答雲:“真實用功,落第二義亦不妨。
” 人心要虛,惟虛集道,常使胸中豁豁,無些子積滞,方是學。
張子《太和篇》尚未免認氣為道。
若以清虛一大為道,則濁者、實者、散殊者獨非道乎? 問:“應物了,即一返照,何如?”曰:“當其應時,真機之發即照,何更索照?” 日往月來,月往日來,自然往來,不失常度,便是存之之法。
以上(《水西會語》) 樂是心之本體,本是活潑,本是脫灑,本無罣礙系縛。
堯、舜、文、周之兢兢業業、翼翼乾乾,隻是保任得此體,不失此活潑脫灑之機,非有加也。
(《答汪南明》) 靜者,心之本體。
濂溪主靜,以無欲為要。
一者,無欲也,則靜虛動直。
主靜之靜,實兼動靜之義。
動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