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蠟炬成灰淚始幹。
”陸龜蒙“旦日思雙履,明時願早諧”。
皮日休“莫言春繭薄,猶有萬重絲。
”又《珊瑚鈎詩話》:“碧藕連根絲不斷,紅蘖著子薏何多。
”又東坡“蓮子劈開須見薏,楸枰著盡更無棋。
”“破衫卻有重縫處,一飯何曾忘卻匙。
”趙彥村注雲:此吳歌格,借字寓意也。
薏與意,棋與期,縫與逢,時與匙,俱同音也。
又東坡在黃州書一聯雲:“葑草尚能攔浪,藕絲不解留蓮。
”亦用此體。
高季迪《竹枝詞》:“春衣未織機中錦,隻是長絲那得縫。
”亦以絲借作思,縫借作逢也。
元人徐夢吉《西湖竹枝詞》雲:“莫為采蓮忘卻藕,月明風定好回船。
”借藕作偶也。
○壽詩、挽詩、悼亡詩壽詩、挽詩、悼亡詩,惟悼亡詩最古。
潘嶽、孫楚皆有悼亡詩,載入《文選》。
《南史》:宋文帝時,袁皇後崩,上令顔延之為哀策,上自益“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
《崔祖思傳》:齊武帝何美人死,帝過其墓,自為悼亡詩,使崔元祖和之。
則起于齊、梁也。
葉水心《題蜀僧北澗集》雲:“集中有上生日詩,不可傳于後。
”是宋時猶以稱壽詩為戒。
郎仁寶雲:挽詩盛于唐,非無交而涕也。
壽詩盛于宋,漸施于官府,亦無未同而言者。
亦見《懷麓堂詩話》。
近時二作,不論識與不識,轉相征求,動成卷帙,可恥也。
《空同》、《大複集》中少之,此過人矣。
○帖子詞宋時八節内宴,翰苑皆撰帖子詞。
如歐陽公、司公溫公集中皆有之。
《丹陽集》載春帖子詞尤多。
如蘇子容雲:“璇霄一夕鬥杓東,潋滟晨曦照九重。
和氣黃風摩蓋壤,競消兵甲事春農。
”鄧伯溫雲:“晨曦潋滟上簾栊,金屋熙熙歌吹中。
桃臉似知宮宴早,百花頭上放輕紅。
”蔣穎叔雲:“昧旦求衣向曉雞,蓬萊仗下日将西。
花添漏鼓三聲遠,柳吹春旗一色齊。
”梁君贶雲:“東方和氣鬥回杓,龍角中星轉紫霄。
聖主問安天未曉,求衣親護紫宸朝。
”皆莊麗可誦,見太平景象。
乃明成化中,編修黃仲昭,檢讨莊昶不肯上元霄詞,且上疏論列以去。
按《宋史》:鄒浩為教授,範純仁托撰緻語,浩不肯。
純仁曰:“翰林學士嘗為之。
”浩曰:“翰林學士則可,祭酒司業則不可。
”緻語與帖子詞同類,是浩亦未嘗以翰林為不可撰也。
況高季迪詩雲:“去歲端陽直禁闱,新題帖子進彤扉。
”則明初猶有此例,而仲昭等并不知,其不學甚矣。
潤色太平,翰林本職,歐陽、司馬何害其為名臣,亦何損于朝政乎? ○口号杜詩有題曰:“口号”者,如《晚行口号》之類。
然梁簡文帝有《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詩,唐張說有《十五夜衙前口号》詩,則不始于杜也。
○元韻、原韻近代詞章家和朋友詩則曰原韻,和禦制詩則曰元韻,蓋取元音之元以示尊崇,不知原韻本應作元韻,并非假借也。
元者本也,本來曰元來,班固《兩都賦》“元元本本”是也。
若原字則原蠶、原廟,皆作再字解,初無所謂本來之義,不知何以遂替元字。
顧甯人《日知錄》謂:洪武中,臣下有稱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元,故改此字。
然則昔以元為本字,而以避嫌改為原。
今反以原為本字,而以應制特改為元。
古今事物遷流、随世轉移者,固非一端,即此可類推也。
○即席宋武帝延後進二十馀人,置酒賦詩。
蕭介染翰即成,文不加點。
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鬥,盾飲盡,言笑自若。
帝曰:“臧盾之飲,蕭介之文,皆即席之美也!”《南史》:梁武帝制武宴詩三十韻示羊侃,侃即席上應诏。
後世即席賦詩本此。
○古詩别解“人生不滿百”,謂行樂當及時也。
《新唐書》:李石對文宗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畏不逢時也。
晝短苦夜長,暗時多也。
何不秉燭遊,勸之照也。
”則此詩又作勸勵解。
曹孟德樂府:“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當”字今人作宜字解,然詩與“對”字并言,則其意義相類。
《世說新語》王長史語“不大當對”,言其非敵手也。
元微之《寄白香山書》有“當花對酒”之語。
《學齋占哔》載《古鏡銘》有雲:“當眉寫翠,對臉傅紅”,是當字皆作對字解,曹詩正同此例。
今俗尚有“門當戶對”之語。
○陶詩甲子紀年自《宋書》及《南史》暨五臣《文選注》謂陶淵明詩自晉義熙以後皆題甲子,後世遂仍其說。
(《宋書。
陶淵明傳》雲:自以曾祖晉世宰相,恥複屈身異代,自宋高祖功業漸隆,不複肯仕,所著文章,義熙以前則書晉年号,永初以後惟書甲子而已。
)王新城《池北偶談》獨引傅平叔《辨陶詩》中凡題甲子者十,皆是晉年,何得先棄司馬家年号而予書甲子,以為此論發前人所未發。
不知《宋景濂集》已有此論。
景濂《跋淵明像》雲:其詩中甲子始于庚子,迄于丙辰,凡十有七年,皆晉安帝時作,初不聞題隆安、義熙之号。
至其《閑居》詩有“空視時運傾”,《拟古九章》有“忽值山河改”之語,必宋受禅之後,乃反不書甲子,何也?是此己論發自金華。
又按謝枋得《碧湖雜記》謂:治平中,虎丘僧思悅編淵明詩,謂題甲子者始庚子迄丙辰,凡十有七年,皆晉安帝時作。
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宋始受禅,自庚子至庚申蓋二十年,豈有宋未受禅而予題甲子之理?《曾裘父詩話》及郎仁寶《七修類稿》亦主其說。
然則此論南宋時已有之,并不自金華始也。
疊山又謂:劉裕自庚子得政後,晉室大權盡歸相府。
淵明自庚子後即題甲子者,蓋逆知未流必至于此也。
此說又巧為附合耳。
後人有效而行之者,南唐自顯德五年用中原正朔,士大夫以為恥,碑文但書甲子(見《懶真子》)。
又歸德人趙俊,僞齊劉豫時卻聘不仕,凡家書文字不用豫僭号,但書甲子(見《宋史》本傳)。
○杜詩金蝦蟆杜詩“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
至尊顧之笑,王母不肯收。
複歸虛無底,化作長黃蚪。
”錢注引《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後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也。
按《潇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爐,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
宮人奏之,帝驚異,命放苑池。
則杜詩所詠,正此實事,而非如注家所雲也。
○乞為奴《哀王孫》篇“但道困苦乞為奴”,論者謂極言流離之苦,不知亦有所本。
《南史》:齊建安王子真,明帝遣裴叔業就典簽柯令孫殺之。
子真走入床下,令孫手牽出之,叩頭乞為奴。
又河東王铉,亦為明帝所害,聞收者至,曰:“死生命也,終不效建安乞為奴而不得。
”遂仰藥卒。
《梁武陵王紀》:太子圓照被收,謂陸法和曰:“願為公作奴。
”法和叱遣之。
北齊樂陵王百年,為武成帝所害,将死,曰:“乞命願與阿叔作奴。
”此皆王子王孫事,少陵詩正本此,乃益見其使事之精核也。
○李義山《詠史》詩李義山《詠史》詩:“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按《韓詩外傳》:戎王使由餘于秦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義山之詩蓋本此,不得以其明白易曉,遂以為無來曆也。
○唐彥謙《長陵》詩唐彥謙《長陵》詩:“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壞〔按今作”А“〕。
”葉石林謂一壞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劍”字。
按《漢書。
高帝紀》:上曰:“吾以布衣題三尺取天下,豈非今命乎?”鹿門此詩,正用《漢書》成語,非杜撰也。
○聶夷中詩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學齋占畢》引之,以為最得風人之體。
但二月安得有絲,當是傳寫之誤耳雲雲。
不如此正所謂“醫瘡、剜肉”也。
蓋二月絲未出,五月谷未登,而迫不
”陸龜蒙“旦日思雙履,明時願早諧”。
皮日休“莫言春繭薄,猶有萬重絲。
”又《珊瑚鈎詩話》:“碧藕連根絲不斷,紅蘖著子薏何多。
”又東坡“蓮子劈開須見薏,楸枰著盡更無棋。
”“破衫卻有重縫處,一飯何曾忘卻匙。
”趙彥村注雲:此吳歌格,借字寓意也。
薏與意,棋與期,縫與逢,時與匙,俱同音也。
又東坡在黃州書一聯雲:“葑草尚能攔浪,藕絲不解留蓮。
”亦用此體。
高季迪《竹枝詞》:“春衣未織機中錦,隻是長絲那得縫。
”亦以絲借作思,縫借作逢也。
元人徐夢吉《西湖竹枝詞》雲:“莫為采蓮忘卻藕,月明風定好回船。
”借藕作偶也。
○壽詩、挽詩、悼亡詩壽詩、挽詩、悼亡詩,惟悼亡詩最古。
潘嶽、孫楚皆有悼亡詩,載入《文選》。
《南史》:宋文帝時,袁皇後崩,上令顔延之為哀策,上自益“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
《崔祖思傳》:齊武帝何美人死,帝過其墓,自為悼亡詩,使崔元祖和之。
則起于齊、梁也。
葉水心《題蜀僧北澗集》雲:“集中有上生日詩,不可傳于後。
”是宋時猶以稱壽詩為戒。
郎仁寶雲:挽詩盛于唐,非無交而涕也。
壽詩盛于宋,漸施于官府,亦無未同而言者。
亦見《懷麓堂詩話》。
近時二作,不論識與不識,轉相征求,動成卷帙,可恥也。
《空同》、《大複集》中少之,此過人矣。
○帖子詞宋時八節内宴,翰苑皆撰帖子詞。
如歐陽公、司公溫公集中皆有之。
《丹陽集》載春帖子詞尤多。
如蘇子容雲:“璇霄一夕鬥杓東,潋滟晨曦照九重。
和氣黃風摩蓋壤,競消兵甲事春農。
”鄧伯溫雲:“晨曦潋滟上簾栊,金屋熙熙歌吹中。
桃臉似知宮宴早,百花頭上放輕紅。
”蔣穎叔雲:“昧旦求衣向曉雞,蓬萊仗下日将西。
花添漏鼓三聲遠,柳吹春旗一色齊。
”梁君贶雲:“東方和氣鬥回杓,龍角中星轉紫霄。
聖主問安天未曉,求衣親護紫宸朝。
”皆莊麗可誦,見太平景象。
乃明成化中,編修黃仲昭,檢讨莊昶不肯上元霄詞,且上疏論列以去。
按《宋史》:鄒浩為教授,範純仁托撰緻語,浩不肯。
純仁曰:“翰林學士嘗為之。
”浩曰:“翰林學士則可,祭酒司業則不可。
”緻語與帖子詞同類,是浩亦未嘗以翰林為不可撰也。
況高季迪詩雲:“去歲端陽直禁闱,新題帖子進彤扉。
”則明初猶有此例,而仲昭等并不知,其不學甚矣。
潤色太平,翰林本職,歐陽、司馬何害其為名臣,亦何損于朝政乎? ○口号杜詩有題曰:“口号”者,如《晚行口号》之類。
然梁簡文帝有《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詩,唐張說有《十五夜衙前口号》詩,則不始于杜也。
○元韻、原韻近代詞章家和朋友詩則曰原韻,和禦制詩則曰元韻,蓋取元音之元以示尊崇,不知原韻本應作元韻,并非假借也。
元者本也,本來曰元來,班固《兩都賦》“元元本本”是也。
若原字則原蠶、原廟,皆作再字解,初無所謂本來之義,不知何以遂替元字。
顧甯人《日知錄》謂:洪武中,臣下有稱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元,故改此字。
然則昔以元為本字,而以避嫌改為原。
今反以原為本字,而以應制特改為元。
古今事物遷流、随世轉移者,固非一端,即此可類推也。
○即席宋武帝延後進二十馀人,置酒賦詩。
蕭介染翰即成,文不加點。
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鬥,盾飲盡,言笑自若。
帝曰:“臧盾之飲,蕭介之文,皆即席之美也!”《南史》:梁武帝制武宴詩三十韻示羊侃,侃即席上應诏。
後世即席賦詩本此。
○古詩别解“人生不滿百”,謂行樂當及時也。
《新唐書》:李石對文宗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畏不逢時也。
晝短苦夜長,暗時多也。
何不秉燭遊,勸之照也。
”則此詩又作勸勵解。
曹孟德樂府:“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當”字今人作宜字解,然詩與“對”字并言,則其意義相類。
《世說新語》王長史語“不大當對”,言其非敵手也。
元微之《寄白香山書》有“當花對酒”之語。
《學齋占哔》載《古鏡銘》有雲:“當眉寫翠,對臉傅紅”,是當字皆作對字解,曹詩正同此例。
今俗尚有“門當戶對”之語。
○陶詩甲子紀年自《宋書》及《南史》暨五臣《文選注》謂陶淵明詩自晉義熙以後皆題甲子,後世遂仍其說。
(《宋書。
陶淵明傳》雲:自以曾祖晉世宰相,恥複屈身異代,自宋高祖功業漸隆,不複肯仕,所著文章,義熙以前則書晉年号,永初以後惟書甲子而已。
)王新城《池北偶談》獨引傅平叔《辨陶詩》中凡題甲子者十,皆是晉年,何得先棄司馬家年号而予書甲子,以為此論發前人所未發。
不知《宋景濂集》已有此論。
景濂《跋淵明像》雲:其詩中甲子始于庚子,迄于丙辰,凡十有七年,皆晉安帝時作,初不聞題隆安、義熙之号。
至其《閑居》詩有“空視時運傾”,《拟古九章》有“忽值山河改”之語,必宋受禅之後,乃反不書甲子,何也?是此己論發自金華。
又按謝枋得《碧湖雜記》謂:治平中,虎丘僧思悅編淵明詩,謂題甲子者始庚子迄丙辰,凡十有七年,皆晉安帝時作。
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宋始受禅,自庚子至庚申蓋二十年,豈有宋未受禅而予題甲子之理?《曾裘父詩話》及郎仁寶《七修類稿》亦主其說。
然則此論南宋時已有之,并不自金華始也。
疊山又謂:劉裕自庚子得政後,晉室大權盡歸相府。
淵明自庚子後即題甲子者,蓋逆知未流必至于此也。
此說又巧為附合耳。
後人有效而行之者,南唐自顯德五年用中原正朔,士大夫以為恥,碑文但書甲子(見《懶真子》)。
又歸德人趙俊,僞齊劉豫時卻聘不仕,凡家書文字不用豫僭号,但書甲子(見《宋史》本傳)。
○杜詩金蝦蟆杜詩“坡陀金蝦蟆,出見蓋有由。
至尊顧之笑,王母不肯收。
複歸虛無底,化作長黃蚪。
”錢注引《酉陽雜俎》所載月光屬林化金背蝦蟆事,以為月者陰精,後妃之象,托喻貴妃之昵祿山也。
按《潇湘錄》:唐高宗患頭風,宮人穿地置藥爐,忽有蝦蟆躍出,色如黃金,背有朱書“武”字。
宮人奏之,帝驚異,命放苑池。
則杜詩所詠,正此實事,而非如注家所雲也。
○乞為奴《哀王孫》篇“但道困苦乞為奴”,論者謂極言流離之苦,不知亦有所本。
《南史》:齊建安王子真,明帝遣裴叔業就典簽柯令孫殺之。
子真走入床下,令孫手牽出之,叩頭乞為奴。
又河東王铉,亦為明帝所害,聞收者至,曰:“死生命也,終不效建安乞為奴而不得。
”遂仰藥卒。
《梁武陵王紀》:太子圓照被收,謂陸法和曰:“願為公作奴。
”法和叱遣之。
北齊樂陵王百年,為武成帝所害,将死,曰:“乞命願與阿叔作奴。
”此皆王子王孫事,少陵詩正本此,乃益見其使事之精核也。
○李義山《詠史》詩李義山《詠史》詩:“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按《韓詩外傳》:戎王使由餘于秦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義山之詩蓋本此,不得以其明白易曉,遂以為無來曆也。
○唐彥謙《長陵》詩唐彥謙《長陵》詩:“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壞〔按今作”А“〕。
”葉石林謂一壞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劍”字。
按《漢書。
高帝紀》:上曰:“吾以布衣題三尺取天下,豈非今命乎?”鹿門此詩,正用《漢書》成語,非杜撰也。
○聶夷中詩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學齋占畢》引之,以為最得風人之體。
但二月安得有絲,當是傳寫之誤耳雲雲。
不如此正所謂“醫瘡、剜肉”也。
蓋二月絲未出,五月谷未登,而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