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善

關燈
受善

    “集衆思,廣忠益”,古人之名言也。蓋智者有千慮之一失,愚者有千慮之一得,矧将非明智,顧可輕物做人,薄群策為不足詢乎?苟其言可裨軍政,佐勝算,即刍荛可采,安問從來?降虜可師,何嫌折節!參微言于利害,虛以受人;酌可否于胸中,務求允當。所由算無遺策,動有成功。脫若自矜智術,恣逞胸臆,漫行獨斷,無論謀士止而不來,即至而必去,知其不足與共功名。亦有獨斷于衷,不撓群議而立功名者,必其謀越衆客,無過慎之思;明群情,有先事之察,原非懵懵然也。亦有因聽人言而堕績者,必所聽非其人:聽于近幸而違于正人,聽于一二而違于佥謀,聽于浮論而違于至計。即有明智君子,列三策而陳之,或從其中策、下策,而違其上策,皆足以敗事者也。昔人有言:“謀之欲多,斷之欲獨。”竊以為斷之欲明,方是真能受善者也。

    繞角之戰,晉之群帥皆欲與楚戰,惟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不可,晉師乃還。或謂栾武子曰:“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衆?子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三人而已,欲戰者可謂衆矣。《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衆故也。”武子曰:“善均從衆。夫善,衆之主也。三卿為主,可謂衆。從之,不亦可乎?”此其所從者,正人言也。若梁武之于朱異,隋炀之于虞世基,是偏信近幸,似是而非者也。

    趙奢救阏與,去邯鄲三十裡,堅壁不進,令其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軍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此為将者,默有主張.恐群言惑衆,故斬以令衆,是獨斷也。

    楚屈瑕伐羅,狃于蒲一騷一之勝而自用,使徇于軍中曰:“谏者有刑!”竟敗而死。是驕而愎谏,似獨斷而非者也。

    趙奢既斬谏者,留二十八日不進。忽一日一一夜趨至阏與。軍中許曆請谏,奢兩從其言,曰:“謹受命。”卒以是而取秦。是可聽,即刍荛可泉也。

    韓信得廣武君,解其縛,東向坐而師事之。竟用其言,而北收燕,東下齊。

    李光弼得賊将安恩又,委心問計,對曰:“今軍行疲敝,逢敵不可支,不如按兵入守,料勝而出。虜兵炎銳,弗能久持,圖之萬全。”光弼善其言,而破史思明。是皆降虜可師也。

    大抵将之聽谏,當觀其人品,校其深情,察其至計,可以從衆,可以從寡,可以獨斷。夫從善之心,如衡之平,如鑒之明,物至而照,妍媸自見。自非智略宏遠,城府深密,未有不偾事者,蓋能獨斷之人,即是能受善之人,原非專執己衷,屏棄忠言。但勢有不同,識有獨到,機不可露.故不得不斬妄言者,以息浮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