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權為統治階級所篡
關燈
小
中
大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
詩書所以複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這一段文字中,“詩書”猶今言書籍;“史記”猶今言曆史;(今之《史記》,《漢志》名《太史公書》。
“史記”乃一類書籍之總名,此書首出,遂冒其稱耳)“人家”之“人”,疑唐人避諱改字,其原文當作“民”;“周室”二字,包諸侯之國言,乃古人言語以偏概全之例(因古人言語乏總括之辭),斷非陵夷衰微的東、西周,還能遍藏各國的史籍,更無待言。
(當時大國,亦有能藏外國之史者。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蓋指内諸侯;外史,“掌四方之志”,則指外諸侯,此其國皆現存。
又雲:“掌三皇、五帝之書”,則指前代諸國之史。
此皆史官所記。
誦訓氏,“掌道方志,以诏觀事”,《注》雲:“說四方所識久遠之事”;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注》雲:“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也”,則未筆諸書者,其間當有民間之傳說也。
《周官》所說制度,與《管子》多同,蓋齊地之學。
齊為大國,又極殷富,故學術亦甚興盛。
稷下學士七十人,可見其養士之規模。
其能多藏列國之史籍,亦固其所,若東、西周則斷不能有此物力也。
緯書謂孔子與左丘明如周,得百二十國之寶書,望而知為造作之說)凡藏于官家,秘而不出之物,最易一遭破壞而即盡。
不但史籍,一切書籍,亦系如此。
太史公作《史記》,欲“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論者或譏其不和民衆接近。
殊不知他下文還有“通邑大都”四字,他藏庋要在名山,傳播原是面向着通邑大都的。
要學說的流行,必面向通邑大都而始廣。
然其地為變動劇烈之地,書籍及能通曉書籍之人,易于流散及播越;山地較為安靜,古籍、古物保存的機會較多,所以太史公要分途并進。
書有五厄之說,牛弘已慨乎言之;(見《隋書·經籍志》)然至後世,此弊仍不能免,即由攘竊者之自私,将其搜求所得,悉藏之于宮禁之故。
倘使購求書籍的物力,不為壓迫階級所專有,而别有文化機關,以司其事;搜求所得,亦不如向來之專藏于官禁,而分藏于風波穩靜之地:書籍之亡佚,決不至如此其甚,亦可斷言。
(清代《四庫》書,分藏數處,畢竟滅亡較難,亦其一證)此話從來少人提及;然一經說明,卻可令人共信。
一切書籍如此;史料之未經流布者,自然更甚了。
所以作史之權,為壓迫階級所攘竊,确是史學上一大損失。
雖然如此,參與作史和修史的人,畢竟是和學術有些關系的,總有些保存事實真相,以诒後世的公心。
試舉和我很切近的一件事情為例。
我清初的祖宗呂宮,乃是明朝一個變書的士子。
他入清朝便考中了狀元,官做到大學士。
其時年事尚輕,正可一帆風順,大做其清朝的僞官,卻忽然告病回家了。
而其時實在并沒有什麼病。
這是何緣故呢?我們族中相傳有一句話,說是由于當時的皇太後要和他通奸,他知道缪毐是做不得的,将來必遭奇禍,所以趕快托病回鄉了。
雖有此說,也不過将信将疑的傳述着,沒一個人敢據為信史的。
因無人敢筆之于書,但憑傳說,故久而模糊也。
然一讀清朝的《國史列傳》(中華書局所印行之《清史列傳》。
卻得到一個證據了),傳中明載着:當他告病而未獲允許時,王士祯曾參他一本,說他病得太厲害了,“人道俱絕”。
試問太監豈不是官?若說無關緊要,則曆代宦官握有宰相實權,甚或超過宰相者甚多,“人道”的絕不絕,和做官有什麼關系?這便使我們族中的傳說,得到一個堅強的證據了。
這便是當時作史,後來修史的人,苦心留給我們的真實史料。
因他隻是據官書材料叙述,所以連最善于僞造和消滅史實的清朝,也給他瞞過了。
這便是從前的史家最堪矜愍和使我們感謝的苦心。
所以凡事總合詳求,不可輕易一筆抹殺(清修明史時,顧亭林與人書雲:“此番纂述,止可以邸報為本,粗具草稿,以待後人,如劉煦之《舊唐書》。
”蓋冀官書原文保存者多,則真實之史料保存者亦多,此亦前人之苦心也)。
詩書所以複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這一段文字中,“詩書”猶今言書籍;“史記”猶今言曆史;(今之《史記》,《漢志》名《太史公書》。
“史記”乃一類書籍之總名,此書首出,遂冒其稱耳)“人家”之“人”,疑唐人避諱改字,其原文當作“民”;“周室”二字,包諸侯之國言,乃古人言語以偏概全之例(因古人言語乏總括之辭),斷非陵夷衰微的東、西周,還能遍藏各國的史籍,更無待言。
(當時大國,亦有能藏外國之史者。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蓋指内諸侯;外史,“掌四方之志”,則指外諸侯,此其國皆現存。
又雲:“掌三皇、五帝之書”,則指前代諸國之史。
此皆史官所記。
誦訓氏,“掌道方志,以诏觀事”,《注》雲:“說四方所識久遠之事”;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注》雲:“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也”,則未筆諸書者,其間當有民間之傳說也。
《周官》所說制度,與《管子》多同,蓋齊地之學。
齊為大國,又極殷富,故學術亦甚興盛。
稷下學士七十人,可見其養士之規模。
其能多藏列國之史籍,亦固其所,若東、西周則斷不能有此物力也。
緯書謂孔子與左丘明如周,得百二十國之寶書,望而知為造作之說)凡藏于官家,秘而不出之物,最易一遭破壞而即盡。
不但史籍,一切書籍,亦系如此。
太史公作《史記》,欲“藏之名山,傳之其人”,論者或譏其不和民衆接近。
殊不知他下文還有“通邑大都”四字,他藏庋要在名山,傳播原是面向着通邑大都的。
要學說的流行,必面向通邑大都而始廣。
然其地為變動劇烈之地,書籍及能通曉書籍之人,易于流散及播越;山地較為安靜,古籍、古物保存的機會較多,所以太史公要分途并進。
書有五厄之說,牛弘已慨乎言之;(見《隋書·經籍志》)然至後世,此弊仍不能免,即由攘竊者之自私,将其搜求所得,悉藏之于宮禁之故。
倘使購求書籍的物力,不為壓迫階級所專有,而别有文化機關,以司其事;搜求所得,亦不如向來之專藏于官禁,而分藏于風波穩靜之地:書籍之亡佚,決不至如此其甚,亦可斷言。
(清代《四庫》書,分藏數處,畢竟滅亡較難,亦其一證)此話從來少人提及;然一經說明,卻可令人共信。
一切書籍如此;史料之未經流布者,自然更甚了。
所以作史之權,為壓迫階級所攘竊,确是史學上一大損失。
雖然如此,參與作史和修史的人,畢竟是和學術有些關系的,總有些保存事實真相,以诒後世的公心。
試舉和我很切近的一件事情為例。
我清初的祖宗呂宮,乃是明朝一個變書的士子。
他入清朝便考中了狀元,官做到大學士。
其時年事尚輕,正可一帆風順,大做其清朝的僞官,卻忽然告病回家了。
而其時實在并沒有什麼病。
這是何緣故呢?我們族中相傳有一句話,說是由于當時的皇太後要和他通奸,他知道缪毐是做不得的,将來必遭奇禍,所以趕快托病回鄉了。
雖有此說,也不過将信将疑的傳述着,沒一個人敢據為信史的。
因無人敢筆之于書,但憑傳說,故久而模糊也。
然一讀清朝的《國史列傳》(中華書局所印行之《清史列傳》。
卻得到一個證據了),傳中明載着:當他告病而未獲允許時,王士祯曾參他一本,說他病得太厲害了,“人道俱絕”。
試問太監豈不是官?若說無關緊要,則曆代宦官握有宰相實權,甚或超過宰相者甚多,“人道”的絕不絕,和做官有什麼關系?這便使我們族中的傳說,得到一個堅強的證據了。
這便是當時作史,後來修史的人,苦心留給我們的真實史料。
因他隻是據官書材料叙述,所以連最善于僞造和消滅史實的清朝,也給他瞞過了。
這便是從前的史家最堪矜愍和使我們感謝的苦心。
所以凡事總合詳求,不可輕易一筆抹殺(清修明史時,顧亭林與人書雲:“此番纂述,止可以邸報為本,粗具草稿,以待後人,如劉煦之《舊唐書》。
”蓋冀官書原文保存者多,則真實之史料保存者亦多,此亦前人之苦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