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子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乃謂神農本草學之經,猶今言藥物學書耳。
世多以其有後世郡縣名,而訾其書非神農氏之舊,誤矣。
《月令》:季夏之月,“毋發令以妨神農之事”。
此“神農”二字,決不能作神農氏解。
然則諸書所引神農之教,如“一男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雲雲,亦非謂神農氏之教,乃謂神農學之說矣。
“有為神農之言者”,為當訓治,與《漢書·武帝紀》“丞相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句法相同。
《漢志》論農家者流曰:“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并耕”,正許行之說;初非謂其造作言語,托之神農也)夫神農、黃帝、管仲,誠未必如托之者之言;然其為此曹所托,亦必自有其故;此亦考古者所宜究心矣。
要之古書不可輕信,亦不可抹殺。
昔人之弊,在信古過甚,不敢輕疑;今人之弊,則又在一概吐棄,而不求其故。
楚固失之,齊亦未為得也。
明乎此,則知諸子之年代事迹,雖可知其大略,而亦不容鑿求。
若更據諸子中之記事以談古史,則尤易緻誤矣。
蓋古書之存于今,而今人據為史料者,約有數種:(一)史家所記,又可分為四種:《尚書》,一也。
《春秋》,二也。
《國語》,三也。
(孔子所修之《春秋》,雖為明義而作,然其原本則為記事之書。
《左氏》真僞未定,即真,亦與《國語》同類也)世系,四也。
此最可信。
(二)私家紀事之作。
其較翔實者,如孔門之《論語》;其務恢侈者,則如《管子·大/中/小匡》三篇是也。
前者猶可置信,後者則全不足憑矣。
(古代史家所記之事,誠亦未必盡信。
然較諸私家傳說,則其謹嚴荒誕,相去不啻天淵。
試取《大/中/小匡》三篇一讀便見。
此三篇中,《大匡》前半篇及《小匡》中“宰孔賜祚”一段,蓋後人别據《左氏》一類之書補入,餘則皆治法學者傳述之辭也)(三)則諸子中之記事。
十之七八為寓言。
即或實有其事,人名、地名及年代等,亦不可據;彼其意,固亦當做寓言用也。
據此以考事實,苟非用之十分謹慎,必将治絲益棼。
夫諸子記事之不可盡信如此,而今人考諸子年代事迹,顧多即以諸子所記之事為據;既據此假定諸子年代事迹,乃又持以判别諸子之書之信否焉,其可信乎?一言蔽之,總由不知子與集之異,太重視用做标題之人,緻有此誤也。
吾謂整治諸子之書,仍當着重于其學術。
今諸子書亟待整治者有二:(一)後人僞造之品,竄入其中者。
(二)異家之言,誤合為一書者。
蓋諸子既不自著書,而其後學之著書者,又未嘗自立條例,成一首尾完具之作,而其書亡佚又多;故其學術之真相,甚難窺見。
學術之真相難見,則僞品之竄入自易,異家之誤會亦多。
夫真僞混淆,則學說湮晦;異家錯處,則流别不明。
此誠足為治諸子學之累,故皆急宜揀剔。
揀剔之法,仍宜就其學術求之,既觀其同,複觀其異;即其同異,更求其說之所自來,而求其所以分合之由。
如是,則諸子之學可明;而諸子之學之根源,及其後此之興替,亦可見矣。
此法今人必譏其偏于主觀;然考校書中事實及文體之法,既皆不足恃,則仍不能不出于此也。
舊時學者,于吾國古書往往過于尊信,謂西方學術,精者不出吾書;又或曲加附會,謂今世學術,皆昔時所已有。
今之人則适相反,憙新者固視國故若士苴;即笃舊者,亦謂此中未必真有可取,不過以為舊有之物,不得不從事整治而已。
此皆一偏之見。
平心論之,社會科學之理,古人皆已引其端;其言之或不如後世之詳明,而精簡則遠過之。
截長補短,二者适足相償也。
且古代思想,恒為後世學術風俗之源;昧乎其源,則于其流終難深曉。
諸子為吾國最古之學,雖其傳久晦,而其義則已于無形中蒸為習尚,深入于人人之心。
不知此者,其論世事,縱或持之有故,終不免隔河觀火之談。
且真理古今不異,苟能融會貫通,心知其意,古書固未必不周今用,正可以今古相證而益明也。
唯自然科學,中國素不重視;即有發明,較諸今日,亦淺薄已甚。
稍加疏證,不過知古代此學情形如何,當做史材看耳。
若曲加附會,侈然自大,即不免夜郎之消矣。
讀諸子者,固不為研習文辭。
然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實為中國文學,立極于前。
留心文學者,于此加以鑽研,固勝徒讀集部之書者甚遠。
(中國文學,根底皆在經、史、子中。
近人言文學者,多徒知讀集,實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
予别有論)即非專治文學者,循覽諷誦,亦足以祛除鄙俗,涵養性靈。
文學者,美術之一。
愛美之心,人所同具;即不能謂文學之美,必專門家乃能知之,普通人不能領略也。
諸子之文,既非出于一手,并非成于一時。
必如世俗論文者之言,謂某子之文如何,固近于鑿;然其大較亦有可言者。
大約儒家之文,最為中和純粹。
今《荀子》雖稱為儒,其學實與法家近;其文亦近法家。
欲求儒家諸子之文,莫如于《小戴記》中求之;前已論及。
道家黃老一派,文最古質。
以其學多傳之自古,其書亦非東周時人所撰也見後。
《莊子》文最诙詭,以當時言語程度尚低,而其說理頗深,欲達之也難,不得不反覆曲譬也。
法家文最嚴肅。
名家之文,長于剖析;而法家論事刻核處,亦實能辨别毫芒。
以名、法二家,學本相近也。
《墨子》文最冗蔓;以其上說下教,多為愚俗人說法,故其文亦随之而淺近也。
(大約《墨子》之文,最近當時口語)縱橫家文最警快,而明于利害;《戰國策》中,此等文字最多。
諸子中亦時有之;說術亦諸家所共習也。
雜家兼名、法,合儒、墨,其學本最疏通,故其文亦如之;《呂覽》、《淮南》實其巨擘。
而《呂覽》文較質實,《淮南》尤縱橫馳騁,意無不盡,則時代之先後為之也。
要之,言為心聲,諸子之學,各有專門,故其文亦随之而異,固非有意為之。
然其五光十色,各有獨至之處,則後人雖竭力模仿,終不能逮其十一矣。
以今語言之,則諸子之文,可謂“個性”最顯著者;欲治文學者,誠不可不加之意也。
世多以其有後世郡縣名,而訾其書非神農氏之舊,誤矣。
《月令》:季夏之月,“毋發令以妨神農之事”。
此“神農”二字,決不能作神農氏解。
然則諸書所引神農之教,如“一男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雲雲,亦非謂神農氏之教,乃謂神農學之說矣。
“有為神農之言者”,為當訓治,與《漢書·武帝紀》“丞相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句法相同。
《漢志》論農家者流曰:“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并耕”,正許行之說;初非謂其造作言語,托之神農也)夫神農、黃帝、管仲,誠未必如托之者之言;然其為此曹所托,亦必自有其故;此亦考古者所宜究心矣。
要之古書不可輕信,亦不可抹殺。
昔人之弊,在信古過甚,不敢輕疑;今人之弊,則又在一概吐棄,而不求其故。
楚固失之,齊亦未為得也。
明乎此,則知諸子之年代事迹,雖可知其大略,而亦不容鑿求。
若更據諸子中之記事以談古史,則尤易緻誤矣。
蓋古書之存于今,而今人據為史料者,約有數種:(一)史家所記,又可分為四種:《尚書》,一也。
《春秋》,二也。
《國語》,三也。
(孔子所修之《春秋》,雖為明義而作,然其原本則為記事之書。
《左氏》真僞未定,即真,亦與《國語》同類也)世系,四也。
此最可信。
(二)私家紀事之作。
其較翔實者,如孔門之《論語》;其務恢侈者,則如《管子·大/中/小匡》三篇是也。
前者猶可置信,後者則全不足憑矣。
(古代史家所記之事,誠亦未必盡信。
然較諸私家傳說,則其謹嚴荒誕,相去不啻天淵。
試取《大/中/小匡》三篇一讀便見。
此三篇中,《大匡》前半篇及《小匡》中“宰孔賜祚”一段,蓋後人别據《左氏》一類之書補入,餘則皆治法學者傳述之辭也)(三)則諸子中之記事。
十之七八為寓言。
即或實有其事,人名、地名及年代等,亦不可據;彼其意,固亦當做寓言用也。
據此以考事實,苟非用之十分謹慎,必将治絲益棼。
夫諸子記事之不可盡信如此,而今人考諸子年代事迹,顧多即以諸子所記之事為據;既據此假定諸子年代事迹,乃又持以判别諸子之書之信否焉,其可信乎?一言蔽之,總由不知子與集之異,太重視用做标題之人,緻有此誤也。
吾謂整治諸子之書,仍當着重于其學術。
今諸子書亟待整治者有二:(一)後人僞造之品,竄入其中者。
(二)異家之言,誤合為一書者。
蓋諸子既不自著書,而其後學之著書者,又未嘗自立條例,成一首尾完具之作,而其書亡佚又多;故其學術之真相,甚難窺見。
學術之真相難見,則僞品之竄入自易,異家之誤會亦多。
夫真僞混淆,則學說湮晦;異家錯處,則流别不明。
此誠足為治諸子學之累,故皆急宜揀剔。
揀剔之法,仍宜就其學術求之,既觀其同,複觀其異;即其同異,更求其說之所自來,而求其所以分合之由。
如是,則諸子之學可明;而諸子之學之根源,及其後此之興替,亦可見矣。
此法今人必譏其偏于主觀;然考校書中事實及文體之法,既皆不足恃,則仍不能不出于此也。
舊時學者,于吾國古書往往過于尊信,謂西方學術,精者不出吾書;又或曲加附會,謂今世學術,皆昔時所已有。
今之人則适相反,憙新者固視國故若士苴;即笃舊者,亦謂此中未必真有可取,不過以為舊有之物,不得不從事整治而已。
此皆一偏之見。
平心論之,社會科學之理,古人皆已引其端;其言之或不如後世之詳明,而精簡則遠過之。
截長補短,二者适足相償也。
且古代思想,恒為後世學術風俗之源;昧乎其源,則于其流終難深曉。
諸子為吾國最古之學,雖其傳久晦,而其義則已于無形中蒸為習尚,深入于人人之心。
不知此者,其論世事,縱或持之有故,終不免隔河觀火之談。
且真理古今不異,苟能融會貫通,心知其意,古書固未必不周今用,正可以今古相證而益明也。
唯自然科學,中國素不重視;即有發明,較諸今日,亦淺薄已甚。
稍加疏證,不過知古代此學情形如何,當做史材看耳。
若曲加附會,侈然自大,即不免夜郎之消矣。
讀諸子者,固不為研習文辭。
然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實為中國文學,立極于前。
留心文學者,于此加以鑽研,固勝徒讀集部之書者甚遠。
(中國文學,根底皆在經、史、子中。
近人言文學者,多徒知讀集,實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
予别有論)即非專治文學者,循覽諷誦,亦足以祛除鄙俗,涵養性靈。
文學者,美術之一。
愛美之心,人所同具;即不能謂文學之美,必專門家乃能知之,普通人不能領略也。
諸子之文,既非出于一手,并非成于一時。
必如世俗論文者之言,謂某子之文如何,固近于鑿;然其大較亦有可言者。
大約儒家之文,最為中和純粹。
今《荀子》雖稱為儒,其學實與法家近;其文亦近法家。
欲求儒家諸子之文,莫如于《小戴記》中求之;前已論及。
道家黃老一派,文最古質。
以其學多傳之自古,其書亦非東周時人所撰也見後。
《莊子》文最诙詭,以當時言語程度尚低,而其說理頗深,欲達之也難,不得不反覆曲譬也。
法家文最嚴肅。
名家之文,長于剖析;而法家論事刻核處,亦實能辨别毫芒。
以名、法二家,學本相近也。
《墨子》文最冗蔓;以其上說下教,多為愚俗人說法,故其文亦随之而淺近也。
(大約《墨子》之文,最近當時口語)縱橫家文最警快,而明于利害;《戰國策》中,此等文字最多。
諸子中亦時有之;說術亦諸家所共習也。
雜家兼名、法,合儒、墨,其學本最疏通,故其文亦如之;《呂覽》、《淮南》實其巨擘。
而《呂覽》文較質實,《淮南》尤縱橫馳騁,意無不盡,則時代之先後為之也。
要之,言為心聲,諸子之學,各有專門,故其文亦随之而異,固非有意為之。
然其五光十色,各有獨至之處,則後人雖竭力模仿,終不能逮其十一矣。
以今語言之,則諸子之文,可謂“個性”最顯著者;欲治文學者,誠不可不加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