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易

關燈
但考孔門之《易》,而不考三代蔔筮之舊《易》,且亦不能斷言孔門之《易》,決不雜象數之談;即謂孔門之《易》不雜象數,而數顯易征、理藏難見,今者《易》義既隐,亦或因數而易明也。

    然則象數之說,在易學雖非正傳,固亦足資參證矣。

    唯此為專門之學,非深研古代哲學者,可以不必深究。

     《易》為誰作,及其分篇若何,頗有異說。

    《漢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十翼》者:《易正義》雲:“《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也。

    然《法言·問神》,謂《易》損其一”;《論衡·正說》,謂孝宣時河内女子得《逸易》一篇;《隋志》亦述其事,而又雲得三篇。

    按今《系辭》中屢有“系辭”字,皆指《卦辭》、《爻辭》言之。

    《太史公自序》引今《系辭》之文,謂之《易大傳》,據《釋文》、王肅本《系辭》實有“傳”字。

    今《系辭》中多有“子曰”字,明系後學所為,王肅本是也。

    《說卦》、《序卦》、《雜卦》,蓋亦非漢初所有,故《隋志》以為三篇後得。

    然則今本以卦、爻辭及彖、象合為上下二篇,蓋實漢師相傳舊本。

    《漢志》謂施。

    孟、梁丘經即十二篇,其說蓋誤。

    志載各家《易傳》皆二篇,(唯丁氏八篇,亦與十二篇不合)施、孟、梁丘《章句》,亦皆二篇,亦其一證也。

    然自東漢以後,皆以分十二篇者為古本。

    (《三國志·高貴鄉公紀》:博士淳于俊謂鄭氏合彖、象于經)宋呂祖謙如其說,重定之。

    朱子作《本義》,即用其本。

    明時修《五經大全》,以《本義》析入《程傳》。

    後士子厭《程傳》之繁,就其本刊去《程傳》,遂失《本義》原次。

    清修《周易折中》,用宋鹹淳吳革刻本,仍分為十二篇焉。

     伏羲“畫卦”,見于《系辭》,故無異說。

    至“重卦”,則說者紛紛。

    王弼以為伏羲自重,鄭玄以為神農,孫盛以為夏禹,史遷以為文王;《卦辭》、《爻辭》,鄭學之徒,以為文王作;馬融、陸績之徒,以《卦辭》為文王、《爻辭》為周公作。

    至《十翼》則并以為孔子作,無異論。

    并見《正義八論》。

    今按《系辭》為傳,《說卦》等三篇後得,已見前。

    既雲後得,則必不出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序”之雲者,“次序”之謂,猶上文所謂“序書傳”,初不以為自作。

    《漢志》乃雲:“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與以《卦辭》、《爻辭》為文王、周公作者,同一無确據而已。

    要之《易》本蔔筮之書,其辭必沿之自古,縱經孔子删訂,亦不必出于自為;疑事無質,不必鑿言撰造之人可也。

    《周禮》:“大蔔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以《連山》為伏羲,《歸藏》為黃帝。

    鄭玄則謂:“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然鄭以卦、爻辭并為文王作,則不以《連山》、《歸藏》為有辭也。

     讀《易》之法,可分精、粗二者言之。

    若求略通《易》義,可但觀《王注》、《程傳》,以《易》本文與周秦諸子,互相鈎考。

    (可用惠氏《易微言》之法)若求深造,則象數之說,亦不可不通。

    說已見前。

    唯仍須與哲學之義不背,不可墜入魔障耳。

    清儒治漢《易》者,以元和惠氏為開山,武進張氏為後勁;江都焦氏,則為異軍蒼頭。

    初學讀《易》者,即從此三家入手可也。

    漢儒《易》學,自唐修《五經正義》後久微。

    惠氏乃以李鼎祚《集解》為主,參以他種古書,一一輯出。

    其書有《周易述》二十一卷,《易漢學》八卷,《易例》二卷。

    《九經古義》中,涉《易》者亦不少。

    《明堂大道錄》一書,實亦為《易》而作;《書目答問》,入之禮家,非也。

    (惠氏書多未成,《周易述》一種,其弟子江藩有《補》四卷)漢儒《易》學,各有家法。

    惠氏搜輯雖勤,于此初未能分别。

    至張氏乃更有進。

    張氏之書,有《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易禮》二卷,《易事》二卷,《易言》二卷,《易候》一卷,又有《周易鄭氏義》二卷,《荀氏九家義》一卷,《易義别錄》十四卷;始分别諸家,明其條貫,而于虞氏尤詳;亦以《集解》存諸家說,本有詳略之不同也。

    焦氏書曰《周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釋》十二卷,《易圖略》八卷。

    焦氏不墨守漢人成說,且于漢儒說之誤者,能加以駁正;《通釋》一書,自求條例于《易》,立說亦極精密,誠精心之作也。

    予謂三家書中,惠氏之《明堂大道錄》,及其《周易述》中所附之《易微言》,及焦氏之《易通釋》三種,尤須先讀。

    《明堂大道錄》,舉凡古代哲學,與術數有關之事,悉集為一編;可作古代宗教哲學史讀,讀一過,則于此學與古代社會,究有何等關系,已可了然。

    《易微言》将《易經》中哲學名詞,一一逐條抄出,更附以他種古書,深得屬辭比事之法。

    《易通釋》則統合全書,求其條例,皆治學最善之法也。

    學者循其門徑,不第可以讀《易》,并可讀古代一切哲學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