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女部,則此當作籒文婚字。
全書惟此篆及巾部□篆用為聲,而今本□篆又訛從夒矣。
讀若闵。
睂殒切。
十三部。
按此音謂縛之綿密也。
與毛詩之綿綿,韓詩之民民同義。
廣韻卽有□,雲車□兔下革。
又有□,雲車□兔下轭。
明是一而二之,轭字必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軸zhóu 注解:所□持輪者也。
所以者三字今補。
軸所以持輪,引伸為凡機樞之偁。
若織機之持經者亦謂之軸是也。
小雅:抒軸其空。
今本作柚,乃俗誤耳。
若方言土作謂之抒,木作謂之軸,亦是引申之義。
抒作杼,軸作柚,皆非也。
方言抒軸與大東無涉。
從車由聲。
直六切。
三部。
〖注〗□,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輹fù 注解:車軸縛也。
謂以革若絲之類纏束于軸,以固軸也。
縛者,束也。
古者束辀曰楘,曰曆錄。
束軸曰輹,亦曰楘。
約毂曰約軝。
衣衡曰□。
皆所以為固。
皆見于許書。
辀束箸于外,故詩箸其數。
軸束隠于輿下,故不知其數。
釋名曰:□,複也。
重複非一之言也。
□當為輹,轉寫誤耳,或曰□當為輻之誤。
若屐下雲又曰輹,輹當為轐。
從車□聲。
芳六切。
三部。
《易》曰:輿說□。
說,各本作脫。
許書必當用說。
今依周易正。
周易小畜九三、大畜九二文也。
馬雲:車下縛也。
與許合。
其非轐明矣。
或作腹者叚借字,或作輻者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輮róu 注解:車網也。
今本作車轫。
篇、韻皆作車辋。
辋訛為轫,見爾雅釋文。
辋從車旁,葢俗。
古隻作網耳。
或曰許本有□篆,解曰車□也,在輮篆之上,今轫篆卽□之誤。
然許有轫篆,諸家引之。
疑未能明也。
車網者,輪邊圍繞如網然。
考工記謂之牙。
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又謂之輮。
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
大鄭曰:牙,世閑或謂之□。
釋名曰:辋,□也。
□羅周輪之外也。
關西曰輮,言曲揉也。
按牙亦作枒。
木部枒下曰:一曰車網會也。
所以名牙者,合衆曲而為之。
如雜佩之牙,亦曲體也。
亦謂之渠,俗作□,尚書大傳大貝如車渠是也。
車網木必擇材。
考工記注曰:今世牙以橿。
爾雅注曰:杻,檍。
材中車□,又赤栜中為車□。
從車柔聲。
人九切。
三部。
按輮之言肉也。
凡物邊為肉,中為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qiónɡ 注解:車輮規也。
規者,圜之匡郭也。
考工記曰:規之以視其圜,萭之以視其匡。
注曰:輪中規則圜矣。
等為萭蒌以運輪上,輪中萭蒌則不匡刺也。
按此謂作輮之笵。
一曰一輪車,今江東多用一輪車。
篇、韻皆奪一。
從車,熒省聲。
讀若茕。
渠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輪lún 注解:有輻曰輪。
雲有輻者,對無輻而言也。
輪之言倫也。
從侖。
侖,理也。
三十輻□相當而不迤,故曰輪。
無輻曰辁。
鄭注、周禮蜃車雲:禮記或作槫,或作辁。
注土喪禮曰:載柩車。
周禮謂之蜃車。
雜記謂之團,或作辁,或作槫。
聲讀皆相同耳。
未聞其正。
注雜記大夫載以輲車雲:輲讀為辁,或作槫。
注喪大記士葬用國車雲:辁字或作團,是以又誤為國。
辁車,柩車也。
又士喪禮注雲:其車之轝狀如床,中央有轅前後出,設前後辂。
轝上有四周,下則前後有軸,以辁為輪。
按鄭于禮經、雜記□引許叔重說文解字曰:有輻曰輪,無輻曰辁。
而以輲蜃團槫皆卽辁字。
但許不言喪車無輻也。
戴先生曰:辁者,輪之名。
輲者,車之名。
不宜溷而一之。
注喪大記改輴為辁,亦誤。
詳見釋車。
從車侖聲。
力屯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毂ɡǔ 注解:輻所湊也。
湊者,水上人所會也。
引申為凡會之偁。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毂,毂中空曰操。
見木部。
從車□聲。
古祿切。
三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輥ɡǔn 注解:毂□等皃也。
等者,□□也。
因為凡齊之偁。
□者,等也。
輥者,毂勻整之皃也。
戴先生曰:齊等者,不桡減也。
幹木圜甚。
從車昆聲。
昆者,同也。
此舉形聲包會意也。
古本切。
十三部。
《周禮》曰:望其毂,欲其輥。
考工記輪人文。
鄭本作眼。
注曰:眼出大皃也。
今按鄭本當是作睍。
睍者,目出皃也。
毂之圜似之。
與許說略同。
〖注〗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軝qí 注解:長毂之軝也,□朱約之。
小雅斯幹傳曰:軧,長毂之軝也。
朱而約之。
長毂者,小戎所謂暢毂也。
傳曰:暢毂,長毂也。
大車毂長尺五寸。
兵車、田車、乗車毂長三尺二寸,五分三尺二寸之長。
一為賢,得六寸四分。
三為轵,得尺九寸二分。
虛其一者,留以置輻也。
參分三尺二寸之長,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輻。
二在外而三為轵者在是。
一在内而一為賢者在是。
考工記此轵字,卽毛詩之軝字。
轵者同音叚借字也。
取此尺九寸二分者,以革約之而朱其革,詩所謂約軝也。
考工記詳之曰:容毂必直,陳篆必正,施膠必厚,施筋必數,帱必負幹,旣摩,革色靑白,謂之毂之善。
說者曰:容者,治毂為之形容也。
篆,毂約也。
帱負幹者,革毂相應,無赢不足也。
卽摩革色靑白者,謂丸桼之幹而以石摩平之,革色靑白,善之征也。
玉裁按容如制甲必先為容之容,先為容之笵,盛毂于中,以治之飾之。
陳篆者,刻畫其文,而以革縷若絲嵌約之,而後施膠施筋,而後帱之以渾革,而丸桼之,而摩之。
革色靑白,而後朱畫之。
容毂以下,渾毂所同也。
帱而朱之,軝所獨也。
本是帱而朱之。
毛雲朱而約之,許雲以朱約之者,卽朱則似先朱其革,其意一也。
詩曰:約軝錯衡。
皆謂文也。
錯衡,文衡也。
文衡者,巾部曰□,車衡上衣也。
葢為衣而畫之。
○轵卽軝。
說本歙程氏瑤田通藝錄,其說冣确,于古音冣合,而古無有言之者。
孰謂今人不勝古人也。
從車氏聲。
渠支切。
十六部。
《詩》曰:“約軝□衡。
”小雅采□、商頌烈祖文。
箋雲:約軝,毂飾也。
□,軝或從革,以革鞔,故從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轵zhǐ 注解:車輪小穿也。
輪當作毂。
輪人職曰:五分其毂之長。
去一以為賢,去三以為轵。
鄭司農雲:賢,大穿也。
轵,小穿也。
後鄭又改記文作去二為賢,程氏辨其非是。
詳見通藝錄。
許同先鄭。
從車隻聲。
諸氏切。
十六部。
輪人為輿,參分較圍,去一以為轵圍。
注曰:轵,輢之植者衡者也。
與毂末同名,毂末卽謂車輪小穿也。
按輢軨謂之轵,轵之言□也,枝也。
□,多小意而止也,以狀轵圍之小,可說其意。
而毂末小穿取此名,其意不可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軎wèi 注解:車軸端也。
端者,物初生之題也。
因以為凡頟之偁。
車軸之末見于毂外者曰軎。
軎之言遂也,出也。
如鄭說,毂末小穿曰轵,而軎出于此穿外。
然古說轵軎多不分。
如大馭右祭□轵,故書轵為□。
杜子春雲:□當作轵,轵謂□轊也。
是非合毂末軸末為一乎。
今按少儀曰:祭左右軌。
大馭曰:祭□轵。
于事實同。
少儀曰祭笵,大馭曰祭軓。
範軓于聲同,本無不合。
祭□轊,所以祭輪也。
祭軓,所以祭輿也。
言輪輿而全車在是矣。
毂末曰轵,乃大鄭□說。
子春未嘗謂毂末曰轵,此注當是本作故書□為轵。
杜子春雲:轵當作□,謂□轊也,或讀□為簪筓。
葢□軎左右出毂外,如筓之出髪。
然有□□以鍵之,又似筓之毌髪也。
故其字從幵,取上平岐頭之意。
若毂末之穿不可冒此名,況當杜時轵訓□輢,而不訓毂末小穿。
□輢非所當祭,故易為□,漢時故有□字也。
漢時亦有訓轵為軎者。
如劉煕曰:轵,指也。
如指而見于毂頭也,非訓轵為軎乎。
杜以□改轵,聖人正名之義也。
然則作說文者當雲□,軎也。
從車幵聲,讀若筓。
軎,車軸端也。
從車,象形。
乃合,而乃舍□存軎。
轵不為輢之直者衡者,而訓為車毂小穿。
軓不作□,隻作軓。
皆使古形古訓散佚無征。
豈所謂涉獵廣博,或有抵啎者與。
抑從今書則不錄書
全書惟此篆及巾部□篆用為聲,而今本□篆又訛從夒矣。
讀若闵。
睂殒切。
十三部。
按此音謂縛之綿密也。
與毛詩之綿綿,韓詩之民民同義。
廣韻卽有□,雲車□兔下革。
又有□,雲車□兔下轭。
明是一而二之,轭字必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軸zhóu 注解:所□持輪者也。
所以者三字今補。
軸所以持輪,引伸為凡機樞之偁。
若織機之持經者亦謂之軸是也。
小雅:抒軸其空。
今本作柚,乃俗誤耳。
若方言土作謂之抒,木作謂之軸,亦是引申之義。
抒作杼,軸作柚,皆非也。
方言抒軸與大東無涉。
從車由聲。
直六切。
三部。
〖注〗□,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輹fù 注解:車軸縛也。
謂以革若絲之類纏束于軸,以固軸也。
縛者,束也。
古者束辀曰楘,曰曆錄。
束軸曰輹,亦曰楘。
約毂曰約軝。
衣衡曰□。
皆所以為固。
皆見于許書。
辀束箸于外,故詩箸其數。
軸束隠于輿下,故不知其數。
釋名曰:□,複也。
重複非一之言也。
□當為輹,轉寫誤耳,或曰□當為輻之誤。
若屐下雲又曰輹,輹當為轐。
從車□聲。
芳六切。
三部。
《易》曰:輿說□。
說,各本作脫。
許書必當用說。
今依周易正。
周易小畜九三、大畜九二文也。
馬雲:車下縛也。
與許合。
其非轐明矣。
或作腹者叚借字,或作輻者訛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輮róu 注解:車網也。
今本作車轫。
篇、韻皆作車辋。
辋訛為轫,見爾雅釋文。
辋從車旁,葢俗。
古隻作網耳。
或曰許本有□篆,解曰車□也,在輮篆之上,今轫篆卽□之誤。
然許有轫篆,諸家引之。
疑未能明也。
車網者,輪邊圍繞如網然。
考工記謂之牙。
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又謂之輮。
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
大鄭曰:牙,世閑或謂之□。
釋名曰:辋,□也。
□羅周輪之外也。
關西曰輮,言曲揉也。
按牙亦作枒。
木部枒下曰:一曰車網會也。
所以名牙者,合衆曲而為之。
如雜佩之牙,亦曲體也。
亦謂之渠,俗作□,尚書大傳大貝如車渠是也。
車網木必擇材。
考工記注曰:今世牙以橿。
爾雅注曰:杻,檍。
材中車□,又赤栜中為車□。
從車柔聲。
人九切。
三部。
按輮之言肉也。
凡物邊為肉,中為好。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qiónɡ 注解:車輮規也。
規者,圜之匡郭也。
考工記曰:規之以視其圜,萭之以視其匡。
注曰:輪中規則圜矣。
等為萭蒌以運輪上,輪中萭蒌則不匡刺也。
按此謂作輮之笵。
一曰一輪車,今江東多用一輪車。
篇、韻皆奪一。
從車,熒省聲。
讀若茕。
渠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輪lún 注解:有輻曰輪。
雲有輻者,對無輻而言也。
輪之言倫也。
從侖。
侖,理也。
三十輻□相當而不迤,故曰輪。
無輻曰辁。
鄭注、周禮蜃車雲:禮記或作槫,或作辁。
注土喪禮曰:載柩車。
周禮謂之蜃車。
雜記謂之團,或作辁,或作槫。
聲讀皆相同耳。
未聞其正。
注雜記大夫載以輲車雲:輲讀為辁,或作槫。
注喪大記士葬用國車雲:辁字或作團,是以又誤為國。
辁車,柩車也。
又士喪禮注雲:其車之轝狀如床,中央有轅前後出,設前後辂。
轝上有四周,下則前後有軸,以辁為輪。
按鄭于禮經、雜記□引許叔重說文解字曰:有輻曰輪,無輻曰辁。
而以輲蜃團槫皆卽辁字。
但許不言喪車無輻也。
戴先生曰:辁者,輪之名。
輲者,車之名。
不宜溷而一之。
注喪大記改輴為辁,亦誤。
詳見釋車。
從車侖聲。
力屯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毂ɡǔ 注解:輻所湊也。
湊者,水上人所會也。
引申為凡會之偁。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毂,毂中空曰操。
見木部。
從車□聲。
古祿切。
三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輥ɡǔn 注解:毂□等皃也。
等者,□□也。
因為凡齊之偁。
□者,等也。
輥者,毂勻整之皃也。
戴先生曰:齊等者,不桡減也。
幹木圜甚。
從車昆聲。
昆者,同也。
此舉形聲包會意也。
古本切。
十三部。
《周禮》曰:望其毂,欲其輥。
考工記輪人文。
鄭本作眼。
注曰:眼出大皃也。
今按鄭本當是作睍。
睍者,目出皃也。
毂之圜似之。
與許說略同。
〖注〗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軝qí 注解:長毂之軝也,□朱約之。
小雅斯幹傳曰:軧,長毂之軝也。
朱而約之。
長毂者,小戎所謂暢毂也。
傳曰:暢毂,長毂也。
大車毂長尺五寸。
兵車、田車、乗車毂長三尺二寸,五分三尺二寸之長。
一為賢,得六寸四分。
三為轵,得尺九寸二分。
虛其一者,留以置輻也。
參分三尺二寸之長,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輻。
二在外而三為轵者在是。
一在内而一為賢者在是。
考工記此轵字,卽毛詩之軝字。
轵者同音叚借字也。
取此尺九寸二分者,以革約之而朱其革,詩所謂約軝也。
考工記詳之曰:容毂必直,陳篆必正,施膠必厚,施筋必數,帱必負幹,旣摩,革色靑白,謂之毂之善。
說者曰:容者,治毂為之形容也。
篆,毂約也。
帱負幹者,革毂相應,無赢不足也。
卽摩革色靑白者,謂丸桼之幹而以石摩平之,革色靑白,善之征也。
玉裁按容如制甲必先為容之容,先為容之笵,盛毂于中,以治之飾之。
陳篆者,刻畫其文,而以革縷若絲嵌約之,而後施膠施筋,而後帱之以渾革,而丸桼之,而摩之。
革色靑白,而後朱畫之。
容毂以下,渾毂所同也。
帱而朱之,軝所獨也。
本是帱而朱之。
毛雲朱而約之,許雲以朱約之者,卽朱則似先朱其革,其意一也。
詩曰:約軝錯衡。
皆謂文也。
錯衡,文衡也。
文衡者,巾部曰□,車衡上衣也。
葢為衣而畫之。
○轵卽軝。
說本歙程氏瑤田通藝錄,其說冣确,于古音冣合,而古無有言之者。
孰謂今人不勝古人也。
從車氏聲。
渠支切。
十六部。
《詩》曰:“約軝□衡。
”小雅采□、商頌烈祖文。
箋雲:約軝,毂飾也。
□,軝或從革,以革鞔,故從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轵zhǐ 注解:車輪小穿也。
輪當作毂。
輪人職曰:五分其毂之長。
去一以為賢,去三以為轵。
鄭司農雲:賢,大穿也。
轵,小穿也。
後鄭又改記文作去二為賢,程氏辨其非是。
詳見通藝錄。
許同先鄭。
從車隻聲。
諸氏切。
十六部。
輪人為輿,參分較圍,去一以為轵圍。
注曰:轵,輢之植者衡者也。
與毂末同名,毂末卽謂車輪小穿也。
按輢軨謂之轵,轵之言□也,枝也。
□,多小意而止也,以狀轵圍之小,可說其意。
而毂末小穿取此名,其意不可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軎wèi 注解:車軸端也。
端者,物初生之題也。
因以為凡頟之偁。
車軸之末見于毂外者曰軎。
軎之言遂也,出也。
如鄭說,毂末小穿曰轵,而軎出于此穿外。
然古說轵軎多不分。
如大馭右祭□轵,故書轵為□。
杜子春雲:□當作轵,轵謂□轊也。
是非合毂末軸末為一乎。
今按少儀曰:祭左右軌。
大馭曰:祭□轵。
于事實同。
少儀曰祭笵,大馭曰祭軓。
範軓于聲同,本無不合。
祭□轊,所以祭輪也。
祭軓,所以祭輿也。
言輪輿而全車在是矣。
毂末曰轵,乃大鄭□說。
子春未嘗謂毂末曰轵,此注當是本作故書□為轵。
杜子春雲:轵當作□,謂□轊也,或讀□為簪筓。
葢□軎左右出毂外,如筓之出髪。
然有□□以鍵之,又似筓之毌髪也。
故其字從幵,取上平岐頭之意。
若毂末之穿不可冒此名,況當杜時轵訓□輢,而不訓毂末小穿。
□輢非所當祭,故易為□,漢時故有□字也。
漢時亦有訓轵為軎者。
如劉煕曰:轵,指也。
如指而見于毂頭也,非訓轵為軎乎。
杜以□改轵,聖人正名之義也。
然則作說文者當雲□,軎也。
從車幵聲,讀若筓。
軎,車軸端也。
從車,象形。
乃合,而乃舍□存軎。
轵不為輢之直者衡者,而訓為車毂小穿。
軓不作□,隻作軓。
皆使古形古訓散佚無征。
豈所謂涉獵廣博,或有抵啎者與。
抑從今書則不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