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部分

關燈
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軘tún 注解:兵車也。

    軘車見左傳宣十二年、襄十一年。

    服□曰:屯守之車。

    杜預曰:兵車名。

    從車屯聲。

    徒魂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chōnɡ 注解:陷敶車也。

    敶者,列也。

    見攴部。

    于此可見古戰陣字用此矣。

    用陳者,叚借字也。

    作陣者,俗字也。

    大雅:與爾臨沖。

    傳曰:臨,臨車也。

    沖,沖車也。

    釋文曰:說文作□。

    陷陣車也。

    定八年左傳:主人焚沖。

    釋文亦雲爾。

    前、後漢書沖輣。

    沖皆卽□字。

    李善曰:沖,字略作□。

    從車童聲。

    尺容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轈cháo 注解:兵車高如巢□望敵也。

    左傳正義引兵高車加巢以望敵,與釋文及今本不同。

    今本為長。

    篇、韻皆雲若巢,亦今本也。

    今左傳作巢車。

    杜曰:巢車,車上為橹。

    此正言橹似巢,不得言加巢。

    宣十五年傳:晉使解揚如宋,楚子登諸樓車。

    服□曰:樓車所以窺望敵軍,兵法所謂雲梯者。

    杜曰:樓車,車上望橹。

    從車巢聲。

    此形聲包會意。

    鉏交切。

    二部。

    《春秋傳》曰:楚子椉轈車。

    成十六年左傳文。

    乗今本作登。

    依九經字□所引,為古本。

    〖注〗□,本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輯jí 注解:車輿也。

    各本作車和輯也,大誤,今正。

    自轈篆以上皆車名,自輿篆至軜篆皆車上事件,其閑不得有車和之訓。

    許書列字次弟有倫,可考而知也。

    叚令訓為車和,則此篆當與轶□□軭轫辍□轚諸篆為類。

    列子湯問篇唐殷敬順釋文引說文輯,車輿也。

    殷氏所見未誤。

    大玄:礥上九:崇崇高山,下有川波,其人有輯航,可與過。

    測曰:高山大川不輯航不克也。

    此輯謂輿。

    山必輿,川必航而後可過。

    是古義見于子雲之書,非無可征也。

    輿之中無所不居,無所不載,因引申為斂義。

    喪大記檀弓之輯杖、輯屦是也。

    又為和義。

    爾雅:輯,和也。

    版詩毛傳同。

    公劉傳曰:和睦也。

    引申義行,本義遂廢。

    淺人少可多怪,改易許書,此字從車之恉遂不可得而聞矣。

    從車咠聲。

    秦入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輿yú 注解:車輿也。

    車輿謂車之輿也。

    考工記:輿人為車。

    注曰:車,輿也。

    按不言為輿而言為車者,輿為人所居,可獨得車名也。

    轼□轸轵轛皆輿事也。

    從車舁聲。

    以諸切。

    五部。

    〖注〗轝,或體。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màn 注解:衣車葢也。

    衣車,上文之輺輧是也。

    四圍為衣,上為葢,皆以蔽輿也。

    故廁于輿下。

    集韻雲:一曰戰車,以遮矢也。

    從車曼聲。

    □之言幔也。

    莫半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軓fàn 注解:車轼歬也。

    杜子春注大馭職、鄭司農注辀人、後鄭注少儀皆曰:軓謂車轼前也。

    秦風:陰靷鋈續。

    傳曰:陰,揜軓也。

    戴先生雲:車旁曰輢,式前曰軓,皆揜輿版也。

    軓以揜式前,故漢人亦呼曰揜軓。

    詩謂之陰。

    考工記辀人軓前十尺。

    書或作□。

    《大馭》祭□,杜子春雲:□當為軓。

    禮記少儀祭範,鄭曰:大馭作祭軓。

    軓與範聲同。

    按其字葢古文作□,今字作軓,叚借作笵,笵又訛範,此岐出之由也。

    鄭于少儀注謂轼前。

    于辀人注雲:□是□法也。

    謂輿下三面材,輢轼之所尌,持車正也。

    其說亦互異。

    考工注取範圍之意,謂轼前及□輢所尌皆為□。

    析言之則曰轼前。

    從車凡聲。

    大徐但雲音範。

    廣韻防鋄切。

    古音在七部。

    《周禮》曰:立當前軓。

    周禮大行人:上公立當車轵,侯伯立當前侯,諸子立當車衡前侯。

    自唐石經已下皆訛作前疾。

    而詩小雅疏、論語疏皆作前侯,不誤。

    此偁前軓,從來謂前侯之異文。

    今按非也。

    葢周禮車轵本作前軓。

    前軓者,前乎軓也。

    自車軓以至車衡八尺幾半,而前侯介其中。

    前侯者,前乎下垂拄地者也。

    其相去尺寸之差也。

    若作車轵謂軎頭,則自轵至前侯凡七尺五寸有餘,而自前胡歫衡四尺有餘而已,恐非也。

    轵軓軌三字互訛甚多,戴先生集中曾作文辨之。

    今又知許引周禮軓字為是。

    轵乃字形之誤,若侯誤為軓,聲形皆無當也。

    〇又按周禮注車轵,轵也。

    冣不可通。

    依辀人、大馭注正之,則必經文作□,注雲:車□,軓也。

    以今字注古字也。

    舊述漢讀考說未了,今于此正之。

    〖注〗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轼shì 注解:車歬也。

    此當作車輿前也。

    不言輿者,輿人為車,車卽輿也。

    輿之在前者曰轼,在旁者曰輢。

    皆輿之體,非與輿二物也。

    戴先生曰:轼與較皆車闌上之木。

    周于輿外,非橫在輿中。

    較有□,在□旁。

    轼有三面,故說文□言之曰車前。

    轼卑于較者,以便車前射禦執兵。

    亦因之伏以式敬。

    玉裁謂輿四圍,旁謂之輢,前謂之轼。

    轼卑于較二尺二寸。

    說詳先生考工記圍。

    從車式聲。

    賞職切。

    一部。

    經傳多作式者,古文叚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辂lù 注解:車軨歬橫木也。

    婁敬傳:脫挽辂。

    蘇林曰:辂音凍□之□。

    一木橫遮車前,二人挽之,三人推之。

    劉昭注輿服志曰:韻集雲轭前橫木曰辂。

    按轭前當依許作軨前。

    挽辂之車用人,不用牛馬,疑有轅無轭也。

    禮經旣夕篇:賓奉币由馬西當前辂。

    注曰:辂,轅縛所以屬引。

    疏曰:謂以木縛車轅上,以屬引于上而挽之。

    是喪車亦有轅無轭。

    辂之見于經者此而已矣。

    若左傳梁由靡虢射辂秦伯,狂狡辂鄭人,皆謂車前相接可以禽之,此辂引申之義也。

    故杜曰:辂,迎也。

    應邵注漢雲:辂謂以木當□以挽車。

    廣韻用之,改其字作□,形與義皆非。

    以木當□,乃今之纖闆,與辂各物。

    解嘲雲:婁敬委辂脫挽。

    謂委車前橫木,脫纖闆。

    辂非□前木也。

    從車各聲。

    洛故切。

    五部。

    按當依蘇林、孟康、廣韻音胡格反乃合。

    若近代用辂為路車字,其淺俗不足道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jué 注解:車輢上曲鈎也。

    各本作車騎上曲銅也,今依李善西京賦、七啟二注正。

    考工記車人: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

    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較高五尺五寸,高于轼者二尺二寸也。

    戴先生曰:左右□較。

    故衛風曰:猗重較兮。

    毛傳:重較,卿士之車。

    因詩辭傅會耳,非禮制也。

    玉裁按□之制,葢漢與周異。

    周時□高于轼,高處正方有隅,故謂之□。

    □之言角也。

    至漢乃圜之如半月然,故許雲車上曲鈎。

    曲鈎,言句中鈎也。

    圜之則亦謂之車耳,其飾則崔豹雲文官靑耳,武官赤耳。

    西京賦雲:戴翠帽,倚金較。

    荀卿及史記禮書雲:彌龍以養威。

    彌,許書作□,解雲乗輿金耳也。

    皆謂□為龍形,而飾以金。

    司馬氏輿服志:乗輿金薄缪龍,為輿倚較。

    是其義也。

    下文公列侯安車倚鹿。

    然則□辨尊卑,自周已然。

    故劉熈曰:較在箱上為辜較也。

    重較其□重,卿所乗也。

    毛公謂重□卿士之車,必有所受之矣。

    惟□可辜搉尊卑,故其引申為計較之較,亦作校,俗作挍。

    凡言校雠可用較字。

    史籍計較字亦用覺。

    從車爻聲。

    古嶽切。

    古音讀如交。

    在二部。

    今字作較。

    周禮故書校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 标題:□fǎn 注解:車耳反出也。

    車耳卽□也。

    其反出者謂之□。

    反出,謂圜角有邪倚向外者也。

    漢景帝诏: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

    或不更服,出入闾裡,與民無異。

    令長吏二千石車朱□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應劭曰:車耳反出,所以為之藩屛,翳塵泥也。

    二千石雙朱,其次乃偏朱其左。

    □以簟為之,或用革。

    按此說師古非之,是也。

    轓與□物,□字。

    轓,蔽也。

    許軒下雲:曲辀藩車。

    字作藩。

    詩之茀,周禮之蔽,左傳以藩載栾盈,輿服志畫轓、黑轓、朱轓是也。

    □之反出者曰□。

    景帝紀自謂車蔽,不得以車耳釋之也。

    從車反,反亦聲。

    府遠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