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部分

關燈
:蟲直衆切。

    蟲食物也。

    亦作蚛腹。

    中蟲者,謂腹内中蟲食之毒也。

    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故曰蟲。

    此與蟲部腹中長蟲,腹中短蟲讀異。

    周禮庶氏掌除毒蠱。

    注雲: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

    賊律曰:敢蠱人及敎令者棄市。

    左氏正義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謂之蠱。

    玄應屢引說文蠱,腹中蟲也,謂行蟲毒也。

    下五字葢默注語,顧野王輿地志曰:主人行食飮中殺人,人不覺也。

    字從箸蟲于飮食器中會意。

    《春秋傳》曰:“皿蟲為蠱。

    ”“晦淫之所生也。

    ”晦淫俗本作淫溺,誤。

    今依宋本正。

    春秋傳者,昭元年左氏傳文。

    醫和視晉矦疾曰:是為近女室疾。

    如蠱。

    非鬼非食,惑以喪志。

    天有六氣,淫生六疾。

    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内熱惑蠱之疾。

    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

    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

    和言如蠱者,蠱以鬼物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飮食也。

    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蠱。

    人受女毒,一如中蠱毒然,故毄辭謂之蠱容。

    張平子賦謂之妖蠱,謂之蠱媚,皆如蠱之說也。

    言于文皿蟲為蠱者,造字者謂蟲在皿中而飤人,卽以人為皿而□其中。

    康謂之蠱,米亦皿也,女惑男風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雲皆同物也。

    此皆蠱之引申之義。

    枭磔死之鬼亦為蠱。

    枭磔各本作臬桀。

    史記封禅書索隐引樂彥雲:左傳皿蟲為蠱,枭磔死之鬼亦為蠱。

    枭當作□,□首倒縣,磔辜也,殺人而申張之也。

    強死之鬼,其□魄能馮依于人以為淫厲,是亦以有為皿而害之也。

    此亦引申之義。

    序卦傳曰:蠱者,事也。

    伏曼容注曰:蠱,惑亂也。

    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為事。

    引大傳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

    從蟲從皿。

    會意。

    公戶切,亦去聲。

    五部。

    聲類弋者切。

    音冶。

    皿,物之用也。

    物上當有蠱字,皿所以盛飮食行蠱者也。

    此說從皿之意。

    文六 重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蟲部 标題:風fēnɡ 注解:八風也。

    東方曰朙庶風,東南曰清朙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阊□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

    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奸。

    鄭曰:八風從律,應節至也。

    左氏傳: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

    服注:八卦之風也。

    幹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其風廣莫艮音匏,其風融。

    震音竹,其風明庶。

    巽音木,其風清明。

    離音絲,其風景。

    坤音土,其風涼。

    兌音金,其風阊□。

    易通卦驗曰:立春,調風至。

    春分,明庶風至。

    立夏,清明風至。

    夏至,景風至。

    立秋,涼風至。

    秋分,阊□風至。

    立冬,不周風至。

    冬至,廣莫風至。

    白虎通調風作條風。

    條者,生也。

    明庶者,迎衆也。

    清明者,芒也。

    景者,大也,言陽氣長養也。

    涼,寒也,陰氣行也。

    阊□者,鹹收藏也。

    不周者,不交也。

    言陰陽未合化矣。

    廣莫者,大莫也。

    開陽氣也。

    按調風、條風、融風,一也。

    八卦、八節、八方,一也。

    通卦驗始于調風,許終于融風者,許依易八卦之次終于艮也。

    艮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也。

    風之用大矣。

    故凡無形而緻者皆曰風。

    詩序曰:風風也,敎也。

    風以動之,敎以化之。

    劉熙曰:風,泛也,放也。

    從蟲凡聲。

    凡古音扶音切。

    風古音孚音切。

    在七部。

    今音方戎切。

    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匕。

    依韻會此十字在從蟲凡聲之下,此說從蟲之意也。

    大戴禮、淮南書皆曰: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謂風之大數盡于八,故蟲八日而化,故風之字從蟲。

    凡風之屬皆從風。

    □,古文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liánɡ 注解:北風謂之□。

    爾雅: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毛傳于詩凱風,谷風皆用為訓。

    桑柔之大風,則不言何風。

    而箋以西風釋之。

    若邶詩北風其涼,本無涼風字。

    故毛但曰寒涼之風而已。

    不用爾雅也。

    陸氏爾雅音義曰:涼本或作□。

    許所據爾雅同或作本。

    從風京聲。

    各本作涼省聲,俗人所改。

    涼、辌、□,皆京聲。

    今正。

    呂張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xuè 注解:小風也。

    也,玉篇作皃。

    廣韻之□,卽此字也。

    從風朮聲。

    翾聿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飙biāo 注解:扶搖風也。

    司馬注莊子雲:上行風謂之扶搖。

    釋天曰:扶搖謂之猋。

    郭雲:暴風從下上,按爾雅、月令用古字。

    陸雲、字林作飙。

    不言說文。

    此等舉一以包二耳。

    從風猋聲。

    甫遙切。

    古音在三部。

    飑,古文飙。

    各本作飙或從包。

    今正。

    班固西都賦:飑飑紛紛。

    李善、李賢注皆引飑古飙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飄piāo 注解:回風也。

    回者,般旋而起之風。

    莊子所謂羊角。

    司馬雲:風曲上行若羊角也。

    釋天雲:回風為飄。

    匪風毛傳同。

    按何人斯傳曰:飄風,暴起之風。

    依文為義,故不雲回風。

    從風□聲。

    撫招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飒sà 注解:風聲也。

    各本作翔風也。

    今依文選風賦注正。

    廣韻同。

    九歌曰:風飒飒兮木蕭蕭。

    風賦曰:有風飒然而至。

    翔風非字意也。

    從風立聲。

    稣合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飂liú 注解:高風也。

    呂氏春秋有始覽曰:西方曰飂風。

    從風翏聲。

    力求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hū 注解:疾風也。

    廣韻作□。

    廣韻曰:□為□之俗,然則作□者又□之省也。

    按古有飔字,亦訓疾風。

    楚饑切。

    見楚辭及吳都賦。

    從風忽,忽亦聲。

    呼骨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wèi 注解:大風也。

    從風胃聲。

    王忽切。

    十五部。

    玉篇于貴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揚yánɡ 注解:風所飛揚也。

    揚者,飛舉也。

    從風昜聲。

    與章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lì 注解:□颲,二字各本無,今補。

    □韻字也,風雨□疾也。

    從風利聲,讀若□。

    力質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颲liè 注解:□颲也。

    各本作烈風也。

    今正。

    詩二之日栗烈。

    說文仌部作凓冽,今本冽訛□。

    陸氏音義不偁仌部,而曰說文作□颲,葢由□韻音同而誤也。

    然可以證古本之□颲綿聨矣。

    廣韻五質□下曰:□颲暴風。

    十七薛颲下曰:風雨暴至,亦可為證。

    從風□聲,讀若烈。

    良薛切。

    十五部。

    按凡烈風當作此字,其訛也為别風。

    文十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風部 标題:它tā 注解:蟲也。

    從蟲而長,象冤曲□尾形。

    □各本作垂。

    今正。

    □者,艹木華葉□也。

    引申為凡物下□之偁。

    垂者遠邊,非其義。

    冤曲者,其體。

    垂尾者,其末。

    它象其卧形,故诎尾而短。

    它象其上冤曲而下垂尾,故長。

    诎尾謂之蟲,垂尾謂之它,它與□古音同也。

    詩: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将若何。

    虺皆蟲之叚借。

    皆謂或卧或垂尾耳。

    卧者較易制,曳尾而行者難制。

    故曰為虺弗摧,為蛇将若何也。

    托何切。

    十七部。

    今人蛇與它異義異音。

    蛇食遮切。

    上古艹凥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上古者,謂神農以前也。

    相問無它,猶後人之不恙無恙也。

    語言轉移,則以無别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