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部分

關燈
□第十卷□火部 标題:炀yànɡ 注解:炙燥也。

    從火昜聲。

    餘亮切。

    十部。

    谥法:好内遠禮糃,去禮遠衆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hú 注解:灼也。

    從火隺聲。

    胡沃切。

    古音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爤làn 注解:火□也。

    此火字依節南山生民二正義補。

    方言:自河以北趙魏之閑火□曰爛。

    □者,食饪也。

    饪者,大□也。

    □則火候到矣。

    引伸之,凡淹久不堅皆曰爛。

    □則可燦然陳列,故又引伸為粲爛。

    從火蘭聲。

    郞旰切。

    十四部。

    隸作爛,不從艹。

    燗,或從閑。

    此如詩蕑卽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mí 注解:爛也。

    古多叚糜為之。

    糜訓糁,□訓爛,義各有當矣。

    孟子:糜爛其民而戰之。

    文□答客難:至則糜耳。

    皆用叚借字也。

    從火靡聲。

    靡為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尉wèi 注解:從上按下也。

    按者,抑也。

    百官公卿表應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偁。

    張釋之傳曰:廷尉,天下之平也。

    車千秋傳:尉安黎庶。

    師古曰:慰安之字本無心,後俗所加。

    從□,又持火,會意。

    □,古文仁。

    □又猶親手也。

    于胃切。

    十五部。

    所□申缯也。

    合二徐本訂。

    說手持火之意也。

    字之本義如此,引申之為凡自上按下之偁。

    通俗文曰:火鬥曰尉。

    〖注〗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jiāo 注解:灼龜不兆也。

    從龜火。

    從韻會。

    此會意也。

    《春秋傳》曰:“蔔戰,龜□,不兆。

    ”左傳哀二年:蔔戰,龜焦。

    無不兆二字。

    按許所據葢有不兆,與下文以故兆詢相貫。

    而焦作□,則淺人所改也。

    焦者火所傷也,龜焦曰□。

    許引傳說龜火會意,如引豐其屋,艹木麗于地同。

    讀若焦。

    音義皆同。

    卽消切。

    古音在三部。

    讀如揫,故□以為聲。

    〖注〗□字原作龜下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灸jiǔ 注解:灼也。

    今以艾灼體曰灸,是其一端也。

    引伸凡柱□曰灸。

    考工記廬人:灸諸牆。

    注雲:灸猶塞也。

    以柱兩牆之閑,挽而内之,本末勝負可知也。

    古文作久,許引周禮久諸牆。

    士喪禮:皆木桁久之。

    注雲:久當為灸,灸謂以葢案塞其口。

    按久、灸皆取附箸相拒之意,凡附箸相拒曰久,用火則曰灸。

    鄭用方言。

    許說造字本意。

    從火久聲。

    舉形聲包會意也。

    舉友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灼zhuó 注解:灸也。

    灸,各本作炙,誤,今正。

    此與上灸篆為轉注。

    炙謂炮肉。

    灼謂凡物以火附箸之,如以楚焞柱龜曰灼龜,其一端也。

    七諌注曰:點,污也。

    灼,灸也。

    猶身有病,人點灸之。

    醫書以艾灸體謂之壯。

    壯者,灼之語轉也。

    淮南注曰:然也。

    廣雅曰:爇也。

    素問注曰:燒也。

    其義皆相近。

    凡訓灼為明者,皆由經傳叚灼為焯。

    桃夭傳曰灼灼,華之盛也。

    謂灼為焯之叚借字也。

    周書:焯見三有俊心。

    今本作灼見。

    從火勺聲。

    之若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煉liàn 注解:铄治金也。

    治,毛本作冶,誤,今依宋本。

    铄治者,铄而治之,愈消則愈精。

    高注戰國策曰:練,濯治絲也。

    正與此文法同。

    金部曰:煉,治金也。

    此加铄者,正為字從火。

    從火柬聲。

    郞電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燭zhú 注解:庭燎,大燭也。

    燎當作尞。

    大,各本訛作火,今正。

    若韻會庭燎燭也尤善。

    小雅毛傳曰:庭燎,大燭也。

    燕禮:宵則庶子執燭于阼階上,司宮執燭于西階上,甸人執大燭于庭,阍人為大燭于門外。

    周禮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鄭雲:墳,大也。

    郊特牲曰: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

    鄭雲:庭燎之差,公葢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

    文出大戴禮。

    按未爇曰燋,執之曰燭,在地曰燎,廣設之則曰大燭,曰庭燎。

    大燭與庭燎非有二也。

    周禮絫言墳燭、庭燎,故鄭注以門外門内别之。

    周禮故書作蕡燭,先鄭雲:蕡燭,麻燭也。

    賈公彥曰:古者未有麻燭。

    故鄭從墳訓大。

    古庭燎,依慕容所為,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饴蜜灌之,若今蠟燭。

    玉裁謂:古燭葢以薪蒸為之,麻蒸亦其一端。

    麻蒸其易然者。

    必雲古無麻燭,葢非。

    許以□次燭灺之閑,葢得之矣。

    從火蜀聲。

    之欲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熜zǒnɡ 注解:然麻蒸也。

    麻蒸,析麻中幹也,亦曰菆。

    菆一作黀。

    古者燭多用葦。

    鄭注周禮曰:燋,炬也。

    許曰:苣,束葦燒之也。

    亦用麻,故先鄭注周禮曰:蕡燭,麻燭也。

    先鄭意蕡卽□字。

    鄭注士喪禮曰:燭用蒸。

    蒸卽謂麻幹。

    弟子職曰:蒸閑容蒸。

    從火悤聲。

    作孔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 标題:灺xiè 注解:燭□也。

    曲禮所謂燭跋,弟子職所謂燭堲。

    跋者,謂近手所餘。

    堲者,謂燒過之燼。

    從火也聲。

    徐野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卷□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