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部分

關燈
纟部曰:紩者,縫也。

    縫者,以針紩衣也。

    方言曰:襜褕,其敝者謂之緻。

    注雲:緻,縫納敝故之名也。

    丁履反。

    按緻卽□字,黹為針刺,□為縫敝衣。

    與補、□二字義略同。

    從衣黹,會意。

    黹亦聲。

    諸幾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褫chǐ 注解:奪衣也。

    奪當作敓。

    許訓奪為遺失,訓敓為強取也。

    此等恐非許原文,後人以今字改古字耳。

    周易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侯果曰:褫,解也。

    鄭玄、荀爽、翟元皆作三拕之。

    荀、翟訓拕為奪。

    淮南書曰:秦牛缺遇盜,拕其衣。

    高注:拕,奪也。

    拕者,褫之假借字。

    十七、十六二部音冣近也。

    引伸為凡敓之偁。

    從衣虒聲,讀若池。

    直離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luǒ 注解:但也。

    但各本作袒。

    今正。

    左傳:欲觀其裸。

    正義曰:裸謂亦體無衣也。

    大戴禮曰:倮蟲三百六十,聖人為之長。

    王制,嬴股肱。

    注曰:□衣出其臂胫也。

    按人部曰:但,裼也。

    謂免上衣,露裼衣。

    此裸裎皆訓但者,裸裎者,但之尢甚者也。

    從衣□聲。

    郞果切。

    十七部。

    裸,□或從果。

    果聲也。

    俗作臝,緻為不通。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裎chénɡ 注解:但也。

    但各本作袒。

    今正。

    裎之言呈也,逞也。

    孟子:袒裼裸裎,亦作程。

    士喪禮注:倮程。

    從衣呈聲。

    醜郢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裼xī 注解:但也。

    但各本作袒。

    今正。

    人部曰:但者,裼也。

    故此雲裼者,但也。

    是為轉注。

    序雲:五曰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老是也。

    老部曰:老者,考也。

    考者,老也。

    是之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凡全書中異部而互訓者視此,裼訓但,但訓裼,其一端也。

    在許當時确知訓裼之字作但不作袒。

    自許至今,經傳子史皆為袒裼,不為但裼。

    賴許書僅存,可識字之本形本義。

    又以今字改之,則古形古義不傳。

    且上文雲袒,衣縫解也,裸裎裼下皆雲袒也。

    不皆為衣縫解乎,是許之不通甚矣。

    □諸經傳:凡中衣之外上衣,裘則有裼衣,裼衣之外上衣。

    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

    鄭曰:裼者,免上衣,見裼衣。

    凡當盛禮者以充美為敬,非盛禮者以見美為敬,禮尚相變也。

    按覆裘之衣曰裼,行禮袒其上衣,見裼衣謂之裼,不露裼衣謂之襲。

    鄭注、玉藻曰:袒而有衣曰裼,以别于無衣曰袒也。

    經傳凡單言裼者,謂免上衣也。

    凡單言袒者,謂免衣肉袒也。

    肉袒或謂之袒裼。

    釋言、毛傳皆曰:袒裼,肉袒也是也。

    許君肉袒字作膻,在肉部。

    而袒作但,與裼互訓。

    裼為無上衣之但,□裎為無衣之但,□裎亦肉膻也。

    字與鄭異而義同。

    裼襲之制詳見聘禮注疏。

    從衣易聲。

    先擊切。

    十六部。

    禮注曰:古文禮裼皆為賜,詩、斯幹假借為□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衺xié 注解:□也。

    交部曰:□者,衺也。

    二篆為互訓。

    小徐本作纰也。

    非是。

    □今字作回,衺今字作邪。

    毛詩傳曰:回,邪也。

    從衣牙聲。

    似嗟切。

    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襭xié 注解:□衣衽扱物謂之襭。

    扱,收也。

    周南:采采苤苢,薄言襭之。

    爾雅曰:扱衽謂之襭。

    毛傳同。

    從衣颉聲。

    胡結切。

    十二部。

    撷,襭或從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袺jié 注解:執衽謂之袺。

    周南:采采苤苢,薄言袺之。

    爾雅曰:執衽謂之袺。

    毛傳同。

    從衣吉聲。

    格八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褿cáo 注解:帴也。

    巾部曰:帴,帬也。

    一曰袚也。

    一曰婦人脅衣。

    從衣曹聲。

    昨牢切。

    又七刀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裝zhuānɡ 注解:裹也。

    束其外曰裝,故着絮于衣亦曰裝。

    從衣壯聲。

    側羊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裹ɡuǒ 注解:纏也。

    纏者,繞也。

    從衣果聲。

    古火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裛yè 注解:纏也。

    各本作書囊也。

    今依西都賦琴賦注、後漢書班固傳注所引正。

    巾部曰:帙,書衣也。

    帙亦作衺。

    廣雅:裛謂之袠。

    今本殆據廣雅改耳,若依今本則當雲帙也。

    從衣邑聲。

    于業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zī 注解:缏也。

    裳下緝。

    各本無裳下緝三字。

    今依韻會補。

    依釋名當作緝下。

    緝下,橫縫緝其下也。

    绠者,緁衣也。

    緝同緁,漢時通用。

    論語鄉黨孔注曰:衣下曰齊。

    玉藻:縫□倍要。

    正義曰:□謂裳之下畔。

    深衣:下□如權衡以應平。

    注曰:□,緝也。

    禮喪服疏衰裳齊疏雲:衰裳旣就,乃始緝之。

    故言齊在衰裳下,不比言斬在衰上也。

    按經傳多假齊為之,亦省作□。

    從衣□聲。

    卽夷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 标題:裋shù 注解:豎使布長襦。

    豎與裋疊韻,豎使謂僮豎也。

    淮南高注曰:豎,小使也。

    顔注貢禹傳曰:裋褐謂僮豎所著布長襦也。

    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謂之裋褕。

    韋昭注王命論雲:裋謂短襦也。

    本方言。

    從衣豆聲。

    常句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八卷□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