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部分

關燈
窳yǔ 注解:污窬也。

    污窬,葢與污衺同,亦謂下也。

    以衺與窊同韻,窬與窳同韻,故分别其辭也。

    史記:舜陶河濱,器不苦窳。

    裴骃曰:窳,病也。

    按器窳者,低陷之謂,亦污窬之意也。

    釋诂曰:窳,勞也。

    郭雲:勞苦者多惰窳。

    大雅毛傳曰:訿訿,窳不供事也。

    史記:啙窳偷生。

    晉灼曰:啙,病也。

    窳,惰也。

    許于此部啙下亦雲窳也,葢卽用毛傳,毛詩訿卽啙也。

    此等窳皆訓惰懶,亦皆污窬引伸之義。

    釋□應屢引揚承慶字統說,懶者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從□。

    又懶人恒在室中,故從穴。

    夫穴訓土室,不必從宀而後為室也。

    而召旻正義曰:艹木皆自豎立,惟瓜瓠之屬卧而不起,似若懶人常卧室,故字從宀,宀音眠。

    此亦用字統說,而與□應所據有異。

    且陸氏釋文、孔氏正義皆引說文窳,懶也。

    而說文無此語,聞疑載疑,不敢于宀部妄補寙篆。

    從穴□聲。

    以主切。

    古音在四部。

    按字統說,□為會意,許則雲形聲。

    朔方有窳渾縣。

    朔方郡窳渾縣,地理志有,郡國志無。

    讀史方輿紀要曰:故窳渾城在故夏州西北,漢縣。

    故夏州城在榆林衛西北二百裡。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窞dànp345下 注解:坎中□有坎也。

    各本作坎中小坎,今依易釋文訂。

    易坎初六曰:入于坎窞。

    虞翻曰:坎中小穴稱窞。

    釋文引說文:坎中更有坎也。

    字林:坎中小坎也。

    然則今文為後人以呂改許明矣。

    從穴臽,臽亦聲。

    徒感切。

    入部。

    《易》曰:“入于坎窞。

    ”一曰旁入也。

    幹寶釋易正用旁入之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jiào 注解:窖也。

    考工記匠人注曰:穿地曰□。

    呂覽:穿窦□。

    月令、淮南皆作窖。

    從穴丣聲。

    丣聲各本作卯聲,今正。

    □見左傳釋文,音力救、力到二反,則從丣雙聲可知矣。

    漢公孫賀南□矦,表作南□,字皆從丣,音力救切,訛從卯,乃匹皃切矣。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窖jiào 注解:地臧也。

    月令:穿窦窖。

    注曰:入地隋曰窦,方曰窖。

    通俗文曰:藏谷麥曰窖。

    從穴告聲。

    古孝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窬yú 注解:穿木戶也。

    淮南泛論訓:古者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高誘曰:窬,空也。

    方,并也。

    舟相連為航也。

    按窬木為舟,卽易□辭刳木為舟也。

    儒行:筚門圭窦。

    鄭雲:門旁窬也,穿牆為之如圭矣。

    左傳:筚門圭窦。

    杜曰:窦,小戶也,穿壁為戶,狀如圭形。

    郭□三蒼解诂雲:窬,門旁小窦也。

    是則于門旁穿壁,以木衺直居之,令如圭形,謂之圭窬。

    若論語本作穿踰,釋為穿壁踰牆,似無煩與此牽混。

    從穴俞聲。

    羊朱切。

    古音在四部。

    一曰空中也。

    孟康漢書注曰:東南謂□木空中如曹曰□。

    曹當作槽。

    □者,窬之或體,玉篇雲□木槽也是也。

    □與牏古通用。

    古音投,音豆。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窵diào 注解:窵窅,□也。

    窅見目部,深目也。

    杜詩:動影窵窕沖融閑。

    從穴鳥聲。

    多嘯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窺kuī 注解:小視也。

    從穴規聲。

    去隓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竀chēnɡ 注解:正視也。

    從穴中正見,正亦聲。

    敕貞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窡zhuó 注解:穴中見也。

    從穴叕聲。

    丁滑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窋zhuóp346上 注解:物在穴中皃。

    靈光殿賦曰:緣房紫菂,窋□垂珠。

    謂蓮房之實窋□然見于房外如垂珠也。

    上文雲:反植荷蕖。

    故曰垂珠。

    從穴出聲。

    丁滑切。

    十五部。

    後稷之子不窋。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窴tián 注解:□也。

    □,各本訛作塞,今正。

    玉篇曰:□,今作填。

    按□塡同義,填行而□廢矣。

    從穴眞聲。

    待秊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窒zhì 注解:□也。

    各本□訛塞,今正。

    □,窒也,見□部。

    此二字互訓也。

    □之隸體為□。

    土部曰:塞,隔也。

    □部曰:隔,塞也。

    塞于義不為窒,邊塞其本義也。

    自用塞為塡□字,而□廢矣。

    且有讀□為罅者,則□愈失其本音本義矣。

    說詳□部。

    釋言、豳傳皆曰:窒,塞也。

    從穴至聲。

    陡栗切。

    十二部。

    魯論語以室為窒。

     路徑:段注說文□第七卷□穴部 突tū 注解:犬從穴中暫出也。

    引伸為凡猝乍之稱。

    從犬在穴中。

    徒骨切。

    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