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部分

關燈
□也。

    上從屮,下從幺省,中象颛颛謹皃。

    屮亦聲。

    職緣切。

    十四部。

    凡叀之屬皆從叀。

    □,古文叀。

    □,亦古文叀。

    斤部古文□、殳部□皆從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叀部 惠huì 注解:仁也。

    人部曰:仁,親也。

    經傳或假惠為慧。

    從心叀。

    為惠者必謹也。

    胡桂切。

    十五部。

    □,古文惠,從卉。

    從心叀省。

    從卉聲。

    小篆省卉。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叀部 疐zhì 注解:礙不行也。

    釋言雲:疐,跲也。

    豳風毛傳同。

    足部踬,跲也。

    跲,踬也。

    以大學懥亦作懫推之,則疐卽踬字,音義皆同。

    許不謂一字殊其義者,依字形為之說也。

    如許說則爾雅、毛傳假疐為踬。

    從叀,引而止之也。

    叀者,如叀馬之鼻。

    馬當作牛,牛鼻有桊,所以叀牛也。

    叀之義引伸讀同□。

    □,绾也。

    有所牽掣之謂。

    楊雄酒箴曰:一旦叀礙,為瓽所轠。

    謂汲井之缾略有牽絆,為貯水大盆所擊碎也。

    字從叀者,如叀牛之鼻然,可使行亦可使止,故曰引而止之也。

    此說從叀之意。

    從冂,此與牽同意。

    冂,各本無,今補。

    從冂者,象挽之使止,如牽字冂象牛縻可引之使行也,故曰此與牽同意。

    陟利切。

    古音在十一部。

    《詩》曰:“載疐其尾。

    ”按足部引載踬其尾,必三家詩之異也。

    或同一毛詩而異字,如同一周禮故書、儀禮古文而或有異文。

    〖注〗《豳風□狼跋》。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叀部 □xuánp159下 注解:幽遠也。

    老子曰:□之又□,衆妙之門。

    高注淮南子曰:天也。

    聖經不言□妙,至僞尚書乃有□德升聞之語象幽。

    謂幺也。

    小則隐。

    而亠覆之也。

    幽遠之意。

    胡涓切。

    十二部。

    黑而有赤色者為□。

    此别一義也。

    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缁,而朱與□,周禮、爾雅無明文。

    鄭注儀禮曰:朱則四入與。

    注周禮曰:□色者,在緅、缁之閑,其六入者與。

    按纁染以黑則為緅。

    緅,漢時今文禮作爵,言如爵頭色也,許書作纔。

    纔旣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隐隐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

    至七入則赤不見矣。

    缁與□通偁,故禮家謂缁布衣為□端。

    凡□之屬皆從□。

    □,古文□。

    〖注〗□□,避諱玄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部 茲zī 注解:黑也。

    從二□。

    胡□切。

    十二部。

    今本子之切,非也。

    按左傳:何故使吾水茲。

    釋文曰:茲音□。

    此相傳古音,在十二部也。

    又曰:本亦作滋,子絲反。

    此俗加水作滋,因誤認為滋益字而入之之音韻也。

    艹部茲從絲省聲。

    凡水部之滋,子部之孳,鳥部之鹚皆以茲為聲。

    而茲、滋字隻當音懸,不當音孜。

    廣韻七之作滋,一先作滋。

    音義各不同為是也。

    且訓此之茲,本假借從艹之茲,而不當用二□之茲。

    蔡邕石經見于□釋、漢□字原者,尚書茲字五見,皆從艹,則唐石經皆作茲者非矣。

    今本說文滋、孳、鹚篆體皆誤從茲。

    《春秋傳》曰:“何故使吾水茲?”見左傳哀八年。

    釋文曰:茲音□,本亦作滋,子絲反,濁也。

    字林雲:黑也。

    按宋本如是。

    今本茲滋互易,非也。

    且本亦作滋,則仍胡□切,不同水部滋水字子絲反也。

    陸氏誤合二字為一。

    文二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部 予yǔ 注解:推予也。

    予、與古今字。

    釋诂曰:台朕□畀蔔陽,予也。

    按推予之予,假借為予我之予,其為予字一也。

    故台朕陽與□畀蔔皆為予也。

    爾雅有此例,廣雅尚多用此例。

    予我之予,儀禮古文、左氏皆作餘。

    鄭曰:餘、予古今字。

    象相予之形。

    象以手推物付之。

    餘呂切。

    五部。

    古予我字亦讀上聲。

    凡予之屬皆從予。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予部 舒shūp160上 注解:伸也。

    經傳或假荼,或假豫。

    從予。

    物予人得伸其意。

    舍聲。

    此依锴本。

    今锴本作從舍予聲者,淺人不知舍之古音而改之也。

    傷魚切。

    五部。

    一曰:舒,緩也。

    此與纟部纾,音義皆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予部 幻huàn 注解:相詐惑也。

    詭誕惑人也。

    漢書:牦靬眩人。

    字作眩。

    從反予。

    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為幻化。

    胡辦切。

    十四部。

    《周書》曰:“無或诪張為幻。

    ”無逸篇文。

    又見言部诪下。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予部 放fànɡ 注解:逐也。

    從攴方聲。

    甫妄切。

    十部。

    凡放之屬皆從放。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放部 敖áo 注解:出遊也。

    邶風曰:以敖以遊。

    敖、遊同義也。

    經傳假借為倨傲字。

    從出放。

    從放,取放浪之意。

    出部又收此,後人妄增也。

    五牢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放部 敫yuè 注解:光景流皃。

    皃,各本作也,今從廣韻。

    謂光景流行,煜耀昭箸。

    從白放。

    凡物光景多白,如白部所載是也,故從白。

    不入白部者,重其放于外也。

    讀若龠。

    與爚耀字音義略同。

    以灼切。

    古音在二部。

    平聲。

    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放部 □biào 注解:物落也。

    也字依韻會補。

    草曰苓,木曰落。

    引伸之凡物皆曰落。

    上下相付也。

    付,與也。

    從爪又。

    以覆手與之,以手受之,象上下相付。

    凡物陊落皆如是觀。

    凡□之屬皆從□。

    讀若《詩》“摽有梅”。

    見周南。

    毛曰:摽,落也。

    按摽,擊也。

    毛詩摽字正□之假借。

    孟子:野有餓莩。

    趙曰:餓死者曰莩。

    詩雲莩有梅。

    莩,零落也。

    丁公箸雲:莩有梅,韓詩也。

    食貨志:野有餓□。

    鄭氏□音蔈有梅之蔈。

    孟子作莩者,□之字誤。

    漢志作□者,又□之俗字。

    韓詩作□是正字,毛詩作摽是假借字。

    鄭德作蔈,亦假借也。

    鄭風:風其漂女。

    毛曰:漂猶吹也。

    毛意漂亦□之假借。

    平小切。

    二部。

    〖注〗《召南□摽有梅》。

     路徑:段注說文□第四卷□□部 爰yuán 注解:引也。

    此與手部援音義皆同。

    韻會作:引也,謂引詞也,六字。

    謂引詞也四字當出演說文。

    今按援從手爰聲,訓引也。

    爰從□從虧,訓引詞也。

    轉寫奪詞字。

    釋诂:粵、于、爰,曰也。

    爰、粵,于也。

    爰、粵、于、那、都、繇,于也。

    八字同訓,皆引詞也。

    粵于曰爰見經傳者多。

    那,若越語吳人之那不榖。

    都,若孟子谟葢都君,相如傳終都攸卒。

    繇同由。

    于卽今人所用于字。

    凡言于者,兩物相于自此引而之彼。

    此八字皆由上引下之詞也。

    曰下雲□也,虧下雲于也,粵下雲于也,烏于同引孔子曰烏于呼也。

    是可以得其解。

    從□從虧。

    □者相付,取相引之意。

    虧亦引詞,與爰雙聲。

    羽元切。

    十四部。

    籒文□為車轅字。

    此說假借也。

    轅所以引車,故籒文車轅字隻用爰。

    左傳:晉作爰田。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