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

關燈
□yú 注解:二餘也。

    讀與餘同。

    五部。

    按易困九四來徐徐,子夏作荼荼,王肅作餘餘,皆舒意也。

    許言□之形,未言其義,舉此以補之。

    文十二當雲十三。

     重一按此二字誤衍。

    □之音義同餘。

    非卽餘字也。

    惟□從二餘。

    則說文之例當别餘為一部。

    上篇蓐薅不入艹部是也。

    容有省倂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八部 釆biànp50上 注解:辨别也。

    象獸指爪分别也。

    倉颉見鳥獸蹏迒之迹,知文理之可相别異也,遂造晝契,釆字取獸指爪分别之形。

    凡釆之屬皆從釆。

    讀若辨。

    蒲苋切。

    十四部。

    □,古文釆。

    惠氏棟雲:尙書平章平秩,平字皆當作□,與古文平相似而誤。

    按此肊測不可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釆部 番fán 注解:獸足謂之番。

    從釆,田象其掌。

    下象掌,上象指爪,是為象形。

    許意先有釆字,乃後從釆而象其形,則非獨體之象形,而為合體之象形也。

    附袁切。

    十四部。

    □,番或從足,從煩。

    此形聲也。

    □,古文番。

    按九歌:□芳椒兮成堂。

    王注:布香椒于堂上也。

    □,一作播。

    丁度、洪興祖皆雲:□,古播字。

    按播以番為聲。

    此屈賦假番為播也。

    〖注〗□,亦古文番。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釆部 宷shěn 注解:悉也,知宷谛也。

    谛,廣韻引作諟。

    古同部假借也。

    從宀釆。

    锴曰:宀,覆也。

    釆,别也。

    能包覆而□别之也。

    按此與、核字從襾敫同意。

    式荏切。

    七部。

    審,篆文宷從番。

    然則宷,古文籒文也。

    不先篆文者,從部首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釆部 悉xī 注解:詳盡也。

    從心釆。

    會意。

    息七切。

    十二部。

    □,古文悉。

    此亦會意。

    從心囧。

    囧者,窻牖麗廔闿明也。

    。

    〖注〗□、怸,亦古文悉。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釆部 釋shì 注解:解也。

    廣韻曰:舍也,解也,散也,消也,廢也,服也。

    按其實一解字足以包之。

    從釆。

    釆,取其分别。

    從睪聲。

    考工記以澤為釋,史記以醳為釋。

    皆同聲假借也。

    古音在五部。

    音轉則廣韻在二十二昔,施隻切是也。

    徐铉所引唐韻賞職切。

    文五 重五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釆部 半bàn 注解:物中分也。

    從八,從牛。

    牛為物大,可□分也。

    故取牛會意。

    凡半之屬皆從半。

    博幔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胖pàn 注解:半體也。

    各本半體肉也,今依□應訂。

    周官經臘人注曰:鄭大夫雲:胖,讀為判。

    杜子春讀胖為版。

    又雲:膴、胖,皆謂夾脊肉。

    又雲:禮家以胖為半體,元謂胖宜如脯而腥。

    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

    按許用禮家說。

    一曰廣肉。

    此别一義胖之言般也。

    般,大也。

    大學:心廣體胖。

    其引伸之義也。

    從肉半,半亦聲。

    普半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叛pànp50下 注解:半反也。

    反,覆也。

    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

    以半反釋叛,如以是少釋尟。

    從半反,半亦聲。

    按各本雲:半也。

    從半反聲。

    轉寫者多奪字耳。

    薄半切。

    十四部。

    古多假畔為叛。

    文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牛niú 注解:事也,理也。

    事也者,謂能事其事也。

    牛任耕。

    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

    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

    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

    牛,件也。

    件,事理也。

    與吳字下□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纰缪。

    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

    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

    牛角與頭而三,馬足與尾而五。

    封者,謂中畫象封也。

    封者,肩甲墳起之處。

    字亦作犎。

    尾者,謂直畫下垂像□也。

    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

    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

    語求切。

    古音讀如疑。

    凡牛之屬皆從牛。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牡mǔ 注解:畜父也。

    從牛土聲。

    按土聲、求之□韻雙聲,皆非是。

    葢當是從土,取土為水牡之意。

    或曰:土當作士,士者,夫也。

    之韻、尤韻合音冣近。

    從士則為會意兼形聲。

    莫厚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犅ɡānɡ 注解:特也。

    今本作特牛也,依詩正義訂。

    公羊傳曰:魯祭周公,何以為牲。

    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骍犅,羣公不毛。

    何休雲:骍犅赤脊。

    按說文岡訓山脊,故何謂犅為牛脊。

    但毛詩隻作剛,許說犅同特。

    與何異。

    從牛岡聲。

    亦可雲從剛省。

    會意。

    古郎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特tè 注解:特牛也。

    铉本雲:樸特,牛父也。

    按天問:許說犅同特,焉得夫樸牛。

    洪氏引說文:特牛,牛父也。

    言其樸特。

    皆與锴本異。

    葢言其樸特,乃注說文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