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居居、究究,惡也。
〈皆相憎惡。
〉 仇仇、敖敖,傲也。
〈皆傲慢賢者。
〉 佌佌、瑣瑣,小也。
〈皆才器細陋。
〉 悄悄、慘慘,愠也。
〈皆賢人愁恨。
〉 痯痯、瘐瘐[2],病也。
〈皆賢人失志,懷憂病也。
〉 殷殷、惸惸、忉忉、慱慱,欽欽、京京、忡忡、惙惙、怲怲、弈弈,憂也。
〈此皆作者歌事以詠心憂。
〉 畇畇,田也。
〈言墾辟也。
〉畟畟,耜也。
〈言嚴利。
〉郝郝,耕也。
〈言土解。
〉繹繹,生也。
〈言種調。
〉穟穟,苗也。
〈言茂好也。
〉緜緜,穮也。
〈言芸精。
〉挃挃,穫也。
〈刈禾聲。
〉栗栗,衆也。
〈積聚緻。
〉溞溞,淅也。
〈洮米聲。
〉烰烰,烝也。
〈氣出盛。
〉 俅俅,服也。
〈謂戴弁服。
〉峨峨,祭也。
〈謂執圭璋助祭。
〉鍠鍠,樂也。
〈鐘鼓音。
〉穰穰,福也。
〈言饒多。
〉 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世世昌盛長無窮。
〉顒顒卬卬,君之德也。
〈道君人者之德望。
〉 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丁丁,斫木聲。
嚶嚶,兩鳥鳴。
以喻朋友切磋相正。
〉 藹藹、萋萋,臣盡力也。
〈梧桐茂,賢士衆,地極化,臣竭忠。
〉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鳳凰應德鳴相和,百姓懷附興頌歌。
〉 佻佻、契契,愈遐急也。
〈賦役不均,小國困竭,賢人憂歎,遠益急切。
〉宴宴、粲粲,尼居息也。
〈盛飾宴安,近處優閑。
〉 哀哀、悽悽,懐報德也。
〈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 儵儵、嘒嘒,罹禍毒也。
〈悼王道穢塞,羨蟬鳴自得,傷己失所遭?賊。
〉 晏晏、旦旦,悔爽忒也。
〈傷見絶棄,恨士失也。
〉臯臯、琄琄,刺素食也。
〈譏無功德,屍寵祿也。
〉懽懽、愮愮,憂無告也。
〈賢者憂懼,無所訴也。
〉憲憲、洩洩,制法則也。
〈佐興虐政,設教令也。
〉謔謔、謞謞,崇讒慝也。
〈樂禍助虐,增譖惡也。
〉 翕翕、訿訿,莫供職也。
〈賢者陵替姦黨熾,背公恤私曠職事。
〉速速、蹙蹙,惟逑鞫也。
〈陋人專祿國侵削,賢士永哀念窮迫。
〉 抑抑,密也。
〈威儀審諦。
〉秩秩,清也。
〈德音清泠。
〉 甹夆,掣曳也。
〈謂牽拕。
〉 朔,北方也。
〈謂幽朔。
〉 不俟,不來也。
〈不可待,是不復來。
〉不遹,不蹟也。
〈言不循軌跡也。
〉 不徹,不道也。
〈徹亦道也。
〉勿念,勿忘也。
〈勿念,念也。
〉 萲、諼,忘也。
〈義見《伯兮》《考盤》詩。
〉 每有,雖也。
〈《詩》曰:「每有良朋。
」辭之雖也。
〉 饎,酒食也。
〈猶今雲饎饌,皆一語而兼通。
〉 舞、號,雩也。
〈雩之祭,舞者籲嗟而請雨。
〉 暨,不及也。
〈《公羊傳》曰:「及我欲之,暨不得已。
」「暨不得已」,是不得及。
〉蠢,不遜也。
〈蠢動爲惡,不謙遜也。
〉 如切如磋,道學也。
〈骨象須切磋而為器,人須學問以成德。
〉如琢如磨,自脩也。
〈玉石之被雕磨,猶人自脩飾。
〉瑟兮僩兮,恂慄也。
〈恆戰竦。
〉赫兮烜兮,威儀也。
〈貌光宣。
〉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斐,文貌。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常思詠。
〉 既微且尰,骭瘍爲微,腫足爲尰。
〈骭,腳脛。
瘍,瘡。
〉是刈是穫,鑊煑之也。
〈煑葛爲絺綌。
〉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
〈拇迹,大指處。
〉張仲孝友,〈周宣王時賢臣。
〉善父母爲孝,善兄弟爲友。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
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再宿爲信,重言之,故知四宿。
〉 美女爲媛。
〈所以結好媛。
〉美士爲彥。
〈人所彥詠。
〉 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
〈雍容都雅之貌。
〉猗嗟名兮,目上爲名。
〈眉眼之閒。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
〈言至微。
〉 之子者,是子也。
〈斥所詠。
〉 徒禦不驚,輦者也。
〈步挽輦車。
〉 襢裼,肉袒也。
〈脫衣而見體。
〉暴虎,徒搏也。
〈空手執也。
〉馮河,徒涉也。
〈無舟楫。
〉 籧篨,口柔也。
〈籧篨之疾不能俯。
口柔之人視人顔色,常亦不伏,因以名雲。
〉戚施,面柔也。
〈戚施之疾不能仰。
面柔之人常俯,似之,亦以名雲。
〉誇毗,體柔也。
〈屈己卑身,以柔順人也。
〉 婆娑,舞也。
〈舞者之容。
〉 擗,拊心也。
〈謂椎胷也。
〉 矜、憐,撫掩之也。
〈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
〉 緎,羔裘之縫也。
〈縫飾羔皮之名。
〉 殿屎,呻也。
〈呻吟之聲。
〉 幬謂之帳。
〈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 侜張,誑也。
〈《書》曰:「無或侜張爲幻。
」幻惑欺誑人者。
〉誰昔,昔也。
〈誰,發語辭。
〉 不辰,不時也。
〈辰亦時也。
〉 凡曲者爲罶。
〈《毛詩傳》曰:「罶,曲梁也。
」凡以簿爲魚笱者名爲罶。
〉 鬼之爲言歸也。
〈《屍子》曰:「古者謂死人爲歸人。
」〉 校勘記 「祁祁」,原作「祁祈」,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瘐瘐」,原作「瘦瘦」,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釋親第四 父爲考,母爲妣。
〈《禮記》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嬪。
」今世學者從之。
按《尚書》曰「大傷厥考心」「事厥考厥長」「聦聽祖考之彜訓」「如喪考妣」,《公羊傳》曰「惠公者何?隱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蒼頡篇》曰「考妣延年」,《書》曰「嬪于虞」,《詩》曰「聿嬪于京」,《周禮》有九嬪之官,明此非死生之異稱矣。
其義猶今謂兄爲晜、妹爲媦,即是此例也。
〉 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加「王」者,尊之。
〉王父之考爲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爲曾祖王母。
〈曾猶重也。
〉曾祖王父之考爲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爲高祖王母。
〈高者,言最在上。
〉 父之世父、叔父爲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爲從祖祖母。
〈從祖而别,世統異故。
〉父之晜弟,先生爲世父,後生爲叔父。
〈世有爲嫡者,嗣世統故也。
〉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
男子謂女子先生爲姊,後生爲妹。
父之姊妹爲姑。
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父之從祖晜弟爲族父。
族父之子相謂爲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謂爲親同姓。
〈同姓之親無服屬。
〉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爲從父晜弟。
〈從父而别。
〉 子之子爲孫。
〈孫猶後也。
〉孫之子爲曾孫。
〈曾猶重也。
〉曾孫之子爲玄孫。
〈玄者,言親屬微昧也。
〉玄孫之子爲來孫。
〈言有往來之親。
〉來孫之子爲晜孫。
〈晜,後也。
《汲冢竹書》曰:「不窋之晜孫[1]。
」〉晜孫之子爲仍孫。
〈仍亦重也。
〉仍孫之子爲雲孫。
〈言輕遠如浮雲。
〉 王父之姊妹爲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爲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爲高祖王姑。
父之從父姊妹爲從祖姑。
父之從祖姊妹爲族祖姑。
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爲從祖王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爲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爲世母。
父之弟妻爲叔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
父之從祖祖父爲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爲族曾王母。
父之妾爲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今江東人通言晜。
〉 宗族 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
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 母之晜弟爲舅,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母之姊妹爲從母。
從母之男子爲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爲從母姊妹。
母黨 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然則亦宜呼壻爲甥,《孟子》曰「帝館甥于二室」是。
〉 姑之子爲甥,舅之子爲甥,妻之晜弟爲甥,姊妹之夫爲甥。
〈四人體敵,故更相爲甥。
甥猶生也。
今人相呼蓋依此。
〉 妻之姊妹同出爲姨。
〈同出,謂俱已嫁。
《詩》曰:「邢侯之姨。
」〉女子謂姊妹之夫爲私。
〈《詩》曰:「譚公維私。
」〉 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
〈《公羊傳》曰:「蓋舅出。
」〉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左傳》曰:「姪其從姑。
」〉謂出之子爲離孫,謂姪之子爲歸孫,女子子之子爲外孫。
女子同出,謂先生爲姒,後生爲娣。
〈同出,謂俱嫁事一夫。
《公羊傳》曰:「諸侯娶一國,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
娣者何?弟也。
」此即其義也。
〉 女子謂兄之妻爲嫂,弟之妻爲婦。
〈猶今言新婦是也。
〉 長婦謂稚婦爲娣婦,娣婦謂長婦爲姒婦。
〈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
〉 妻黨 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
〈《國語》曰:「吾聞之先姑。
」〉謂夫之庶母爲少姑。
夫之兄爲兄公,〈今俗呼兄鐘,語之轉耳。
〉夫之弟爲叔,夫之姊爲女公,夫之女弟爲女妹。
〈今謂之女妹是也。
〉 子之妻爲婦,長婦爲嫡婦,衆婦爲庶婦。
女子子之夫爲壻,壻之父爲姻,婦之父爲婚。
父之黨爲宗族,母與妻之黨爲兄弟。
婦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謂爲婚姻。
兩壻相謂爲亞。
〈《詩》曰:「瑣瑣姻亞。
」今江東人呼同門爲僚壻。
〉 婦之黨爲婚兄弟,壻之黨爲姻兄弟。
〈古者皆謂婚姻爲兄弟。
〉 嬪,婦也。
〈《書》曰:「嬪于虞。
」〉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
婚姻 校勘記 「窋」,原作「窟」,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改。
〈皆相憎惡。
〉 仇仇、敖敖,傲也。
〈皆傲慢賢者。
〉 佌佌、瑣瑣,小也。
〈皆才器細陋。
〉 悄悄、慘慘,愠也。
〈皆賢人愁恨。
〉 痯痯、瘐瘐[2],病也。
〈皆賢人失志,懷憂病也。
〉 殷殷、惸惸、忉忉、慱慱,欽欽、京京、忡忡、惙惙、怲怲、弈弈,憂也。
〈此皆作者歌事以詠心憂。
〉 畇畇,田也。
〈言墾辟也。
〉畟畟,耜也。
〈言嚴利。
〉郝郝,耕也。
〈言土解。
〉繹繹,生也。
〈言種調。
〉穟穟,苗也。
〈言茂好也。
〉緜緜,穮也。
〈言芸精。
〉挃挃,穫也。
〈刈禾聲。
〉栗栗,衆也。
〈積聚緻。
〉溞溞,淅也。
〈洮米聲。
〉烰烰,烝也。
〈氣出盛。
〉 俅俅,服也。
〈謂戴弁服。
〉峨峨,祭也。
〈謂執圭璋助祭。
〉鍠鍠,樂也。
〈鐘鼓音。
〉穰穰,福也。
〈言饒多。
〉 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世世昌盛長無窮。
〉顒顒卬卬,君之德也。
〈道君人者之德望。
〉 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丁丁,斫木聲。
嚶嚶,兩鳥鳴。
以喻朋友切磋相正。
〉 藹藹、萋萋,臣盡力也。
〈梧桐茂,賢士衆,地極化,臣竭忠。
〉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鳳凰應德鳴相和,百姓懷附興頌歌。
〉 佻佻、契契,愈遐急也。
〈賦役不均,小國困竭,賢人憂歎,遠益急切。
〉宴宴、粲粲,尼居息也。
〈盛飾宴安,近處優閑。
〉 哀哀、悽悽,懐報德也。
〈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 儵儵、嘒嘒,罹禍毒也。
〈悼王道穢塞,羨蟬鳴自得,傷己失所遭?賊。
〉 晏晏、旦旦,悔爽忒也。
〈傷見絶棄,恨士失也。
〉臯臯、琄琄,刺素食也。
〈譏無功德,屍寵祿也。
〉懽懽、愮愮,憂無告也。
〈賢者憂懼,無所訴也。
〉憲憲、洩洩,制法則也。
〈佐興虐政,設教令也。
〉謔謔、謞謞,崇讒慝也。
〈樂禍助虐,增譖惡也。
〉 翕翕、訿訿,莫供職也。
〈賢者陵替姦黨熾,背公恤私曠職事。
〉速速、蹙蹙,惟逑鞫也。
〈陋人專祿國侵削,賢士永哀念窮迫。
〉 抑抑,密也。
〈威儀審諦。
〉秩秩,清也。
〈德音清泠。
〉 甹夆,掣曳也。
〈謂牽拕。
〉 朔,北方也。
〈謂幽朔。
〉 不俟,不來也。
〈不可待,是不復來。
〉不遹,不蹟也。
〈言不循軌跡也。
〉 不徹,不道也。
〈徹亦道也。
〉勿念,勿忘也。
〈勿念,念也。
〉 萲、諼,忘也。
〈義見《伯兮》《考盤》詩。
〉 每有,雖也。
〈《詩》曰:「每有良朋。
」辭之雖也。
〉 饎,酒食也。
〈猶今雲饎饌,皆一語而兼通。
〉 舞、號,雩也。
〈雩之祭,舞者籲嗟而請雨。
〉 暨,不及也。
〈《公羊傳》曰:「及我欲之,暨不得已。
」「暨不得已」,是不得及。
〉蠢,不遜也。
〈蠢動爲惡,不謙遜也。
〉 如切如磋,道學也。
〈骨象須切磋而為器,人須學問以成德。
〉如琢如磨,自脩也。
〈玉石之被雕磨,猶人自脩飾。
〉瑟兮僩兮,恂慄也。
〈恆戰竦。
〉赫兮烜兮,威儀也。
〈貌光宣。
〉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斐,文貌。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常思詠。
〉 既微且尰,骭瘍爲微,腫足爲尰。
〈骭,腳脛。
瘍,瘡。
〉是刈是穫,鑊煑之也。
〈煑葛爲絺綌。
〉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
〈拇迹,大指處。
〉張仲孝友,〈周宣王時賢臣。
〉善父母爲孝,善兄弟爲友。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
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再宿爲信,重言之,故知四宿。
〉 美女爲媛。
〈所以結好媛。
〉美士爲彥。
〈人所彥詠。
〉 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
〈雍容都雅之貌。
〉猗嗟名兮,目上爲名。
〈眉眼之閒。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
〈言至微。
〉 之子者,是子也。
〈斥所詠。
〉 徒禦不驚,輦者也。
〈步挽輦車。
〉 襢裼,肉袒也。
〈脫衣而見體。
〉暴虎,徒搏也。
〈空手執也。
〉馮河,徒涉也。
〈無舟楫。
〉 籧篨,口柔也。
〈籧篨之疾不能俯。
口柔之人視人顔色,常亦不伏,因以名雲。
〉戚施,面柔也。
〈戚施之疾不能仰。
面柔之人常俯,似之,亦以名雲。
〉誇毗,體柔也。
〈屈己卑身,以柔順人也。
〉 婆娑,舞也。
〈舞者之容。
〉 擗,拊心也。
〈謂椎胷也。
〉 矜、憐,撫掩之也。
〈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
〉 緎,羔裘之縫也。
〈縫飾羔皮之名。
〉 殿屎,呻也。
〈呻吟之聲。
〉 幬謂之帳。
〈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 侜張,誑也。
〈《書》曰:「無或侜張爲幻。
」幻惑欺誑人者。
〉誰昔,昔也。
〈誰,發語辭。
〉 不辰,不時也。
〈辰亦時也。
〉 凡曲者爲罶。
〈《毛詩傳》曰:「罶,曲梁也。
」凡以簿爲魚笱者名爲罶。
〉 鬼之爲言歸也。
〈《屍子》曰:「古者謂死人爲歸人。
」〉 校勘記 「祁祁」,原作「祁祈」,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瘐瘐」,原作「瘦瘦」,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釋親第四 父爲考,母爲妣。
〈《禮記》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嬪。
」今世學者從之。
按《尚書》曰「大傷厥考心」「事厥考厥長」「聦聽祖考之彜訓」「如喪考妣」,《公羊傳》曰「惠公者何?隱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蒼頡篇》曰「考妣延年」,《書》曰「嬪于虞」,《詩》曰「聿嬪于京」,《周禮》有九嬪之官,明此非死生之異稱矣。
其義猶今謂兄爲晜、妹爲媦,即是此例也。
〉 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加「王」者,尊之。
〉王父之考爲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爲曾祖王母。
〈曾猶重也。
〉曾祖王父之考爲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爲高祖王母。
〈高者,言最在上。
〉 父之世父、叔父爲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爲從祖祖母。
〈從祖而别,世統異故。
〉父之晜弟,先生爲世父,後生爲叔父。
〈世有爲嫡者,嗣世統故也。
〉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
男子謂女子先生爲姊,後生爲妹。
父之姊妹爲姑。
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父之從祖晜弟爲族父。
族父之子相謂爲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謂爲親同姓。
〈同姓之親無服屬。
〉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爲從父晜弟。
〈從父而别。
〉 子之子爲孫。
〈孫猶後也。
〉孫之子爲曾孫。
〈曾猶重也。
〉曾孫之子爲玄孫。
〈玄者,言親屬微昧也。
〉玄孫之子爲來孫。
〈言有往來之親。
〉來孫之子爲晜孫。
〈晜,後也。
《汲冢竹書》曰:「不窋之晜孫[1]。
」〉晜孫之子爲仍孫。
〈仍亦重也。
〉仍孫之子爲雲孫。
〈言輕遠如浮雲。
〉 王父之姊妹爲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爲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爲高祖王姑。
父之從父姊妹爲從祖姑。
父之從祖姊妹爲族祖姑。
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爲從祖王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爲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爲世母。
父之弟妻爲叔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
父之從祖祖父爲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爲族曾王母。
父之妾爲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今江東人通言晜。
〉 宗族 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
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 母之晜弟爲舅,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母之姊妹爲從母。
從母之男子爲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爲從母姊妹。
母黨 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然則亦宜呼壻爲甥,《孟子》曰「帝館甥于二室」是。
〉 姑之子爲甥,舅之子爲甥,妻之晜弟爲甥,姊妹之夫爲甥。
〈四人體敵,故更相爲甥。
甥猶生也。
今人相呼蓋依此。
〉 妻之姊妹同出爲姨。
〈同出,謂俱已嫁。
《詩》曰:「邢侯之姨。
」〉女子謂姊妹之夫爲私。
〈《詩》曰:「譚公維私。
」〉 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
〈《公羊傳》曰:「蓋舅出。
」〉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左傳》曰:「姪其從姑。
」〉謂出之子爲離孫,謂姪之子爲歸孫,女子子之子爲外孫。
女子同出,謂先生爲姒,後生爲娣。
〈同出,謂俱嫁事一夫。
《公羊傳》曰:「諸侯娶一國,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
娣者何?弟也。
」此即其義也。
〉 女子謂兄之妻爲嫂,弟之妻爲婦。
〈猶今言新婦是也。
〉 長婦謂稚婦爲娣婦,娣婦謂長婦爲姒婦。
〈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
〉 妻黨 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
〈《國語》曰:「吾聞之先姑。
」〉謂夫之庶母爲少姑。
夫之兄爲兄公,〈今俗呼兄鐘,語之轉耳。
〉夫之弟爲叔,夫之姊爲女公,夫之女弟爲女妹。
〈今謂之女妹是也。
〉 子之妻爲婦,長婦爲嫡婦,衆婦爲庶婦。
女子子之夫爲壻,壻之父爲姻,婦之父爲婚。
父之黨爲宗族,母與妻之黨爲兄弟。
婦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謂爲婚姻。
兩壻相謂爲亞。
〈《詩》曰:「瑣瑣姻亞。
」今江東人呼同門爲僚壻。
〉 婦之黨爲婚兄弟,壻之黨爲姻兄弟。
〈古者皆謂婚姻爲兄弟。
〉 嬪,婦也。
〈《書》曰:「嬪于虞。
」〉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
婚姻 校勘記 「窋」,原作「窟」,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