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王學第十 王守仁南昌、桶岡之功,職其才氣過人,而不本于學術。

    其學術在方策矣,數傳而後,用者徒以濟詐,其言則隻益缦簡粗觕。

    何也?王守仁之立義,至單也。

     性情之極,意識之微,雖空虛若不可以卷握,其{角思}理紛纭,人鬓魚網,猶将不足方物。

    是故古之為道術者,“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

    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莊子·天下篇》語)《周官》《周書》既然,管夷吾、韓非猶因其度而章明之。

    其後廢絕,言無分域,則中夏之科學衰。

    況于言性命者,抱蜀一趣,務為截削省要,卒不得省,而幾曼衍,則數又亡以施。

    故校以浮屠諸論、泰西惟心合理之學說,各為條牒,參伍以變者,蟄之與昭、跛之與完也。

     夫浮屠不以單說成義,其末流禅宗者為之。

    儒者習于禅宗,雖經論亦不欲睹,其卒與禅宗偕為人鄙。

    義窭乏而尚辭,固陿質也。

    嘗試最觀守仁諸說,獨“緻良知”為自得,其他皆采自舊聞,工為集合,而無組織經緯。

     夫其曰“人性無善無惡”,此本諸胡宏,(胡宏曰:“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完具,無适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

    ”又曰:“性者,善不足以言之,況惡邪?”)而類者也,陸克所謂“人之精神如白紙”者也。

     其曰“知行合一”,此本諸程頤,(程頤曰:“人必真心了知,始發于行。

    如人嘗噬于虎,聞虎即神色乍變。

    其未噬者,雖亦知虎之可畏,聞之則神色自若也。

    又人人皆知脍炙為美味,然貴人聞其名而有好之之色,野人則否。

    學者真知亦然。

    若強合于道,雖行之必不能持久。

    人性本善,以循理而行為順,故燭理明,則自樂行。

    ”案:此即知行合一之說所始)而紊者也,徒宋钘所謂“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者也。

    (案:以色變為行,是即以心之容為心之行也。

    此隻直覺之知,本能之行耳。

    自此以上,則非可以征色發聲.遽謂之行也。

    然程說知行,猶有先後。

    希臘瑣格拉底倡知德合一說,亦謂了解善為何物,自不得不行之。

    并有先後可序。

    王氏則竟以知行為一物矣。

    卒之二者各有兆域,但雲不知者必不能行,可也;雲知行合流同起,不可也。

    雖直覺之知,本能之行,亦必知在行先,徒以事至密切,忘其距離,猶叩鐘而聲發,幾若聲與叩同起。

    然燭而暗除,不見暗為燭所消。

    其實聲浪、光浪,亦非不行而至,其間固尚有忽微也。

    要之,程說已滞于一隅,王氏衍之,其缪滋甚) 其于舊書雅記邪,即言“堯、舜如黃金萬镒,孔子如黃金九千镒”,則變形于孔融者。

    融為《聖人優劣論》曰:“金之優者,名曰紫磨,猶人之有聖也。

    ”(《禦覽》八百十一引)即言人心亡時而不求樂,雖喪親者,蓄悲則不快,哭泣擗踴,所以發舒其哀,且自甯也,則變形于阮籍者。

    籍為《樂論》曰:“漢順帝上恭陵,過樊濯,聞鳥鳴而悲,泣下橫流,曰:「善哉鳥鳴!使左右吟聲若是,豈不佳乎?」此謂以悲為樂也。

    ”(《禦覽》三百九十二引) 夫其綴輯故言如此衆,而士人多震懾之,以為自得。

    誠自得邪?冥心孑思以成于眇合者,其條支必貫,其思理必可以比伍。

    今讀其書,顧若是無組織經緯邪?守仁疾首以攻朱學,且朱學者,恒言謂之支離矣。

    泛濫記志而支離,亦職也。

    今立義至單,其支離猶自若。

     悲夫!一二三四之數絕,而中夏之科舉衰。

    故持一說者,傀卓于當年,其弟子無由緣循幹條以勝其師,即稍久而浸朽敗。

    自古皇漢先民以然,菲獨守仁一人也。

    (丘震曰王氏自得之義,獨“緻良知”說。

    此固不可推究以極其辭,何者?良知不可言“緻”,受“緻”則非良知,當言“緻可能性”爾。

    王氏膠于《大學》緻知之文,以是傅會,說既違于論理,推究之則愈難通。

    宜其弟子無由恢廣也) 抑吾聞之,守仁以良知自貴,不務誦習,乃者觀其因襲孔、阮,其文籍已秘逸矣。

    将鈎沉捃啧以得若說,而自諱其讀書邪?夫不讀書以為學,學不可久,為是陰務誦習,而陽匿藏之。

    自爾漸染其學者,若黃宗羲、李绂,皆博覽侈觀,旁及短書。

    然宗羲尚往往以良知自文。

    章言不飾,李绂始為之。

     顔學第十一 明之衰,為程、朱者痿弛而不用,為陸、王者奇觚而不恒。

    誦數冥坐與緻良知者既不可任,故顔元返道于地官。

    以鄉三物者,德、行、藝也,斯之謂格物。

    (案:以習行三物為學,無為傅會格物。

    傅會則“格”宇訓诂,終不可通)保氏教六藝者,自吉禮以逮旁要三十六凡目也。

    更事久,用物多,而魂魄強,兵農、水火、錢谷、工虞,無不閑習。

    輔世則小大可用,不用而氣志日以奘驵,安用冥求哉?觀其折竹為刀,以勝劍客,磬控馳射,中六的也;當明室颠覆,東胡入帝,而不仕宦,蓋不忘乎光複者。

    藉在輓近,則騎颿而動旝也。

    故曰:“勇,達德也。

    ”又數數疢心于宋氏之亡,儒生耆老痛摧折才士,而不用其尚武,則義之所激已。

    然外敕九容、九思,持之一跬步而不敢堕《曲禮》;自記言行,不欺晦冥;持志微眇若是,斯所以異于陳亮也。

    苦形為藝,以纾民難;其至孝恻怆,至奔走保塞,求亡父丘墓以歸;講室列弦匏弓失,肄樂而不與衆為觳;斯所以異于墨子也。

    形性内剛,孚尹旁達,體駿驵而志齊肅,三代之英,羅馬之彥,不遠矣! 獨恨其學在物,物物習之,而概念抽象之用少。

    其譏朱熹曰:“道猶琴也,(本作“《詩》《書》猶琴也”,與前後文義皆不合,今以意更正)明于均調節奏之譜,可謂學琴乎?故曰以講讀為求道,其距千裡也。

    即又有妄人指譜而曰:「是即琴也,辨音律,協聲均,理性情,通神明。

    」無越于是譜,果可以為琴乎?故曰以書為道,其距萬裡也。

    千裡萬裡,何言之遠也!亦譬之學琴然:歌得其調,撫娴其指,弦求中音,徽求中節,聲求協律,是之謂學琴矣,未為習琴也。

    指從志,音從指,清濁疾徐有常節,鼓有常度,奏有常樂,是之謂習琴矣,未為能琴也。

    弦器可手制也,音律可耳審也,詩歌惟其所欲也,志與指忘,指與弦忘,私欲不作,而大和在室,感應陰陽,化物達天,于是乎命之曰能琴。

    今指不彈,志不會,徒以習譜為學琴,是渡河而望江也,故曰千裡也。

    今目不睹、耳不聞,徒以譜為琴,是指薊丘而談滇池也,故曰萬裡也。

    ”(錄顔說) 夫不見其物器而習符号,符号不可用。

    然算術之橫從者,數也。

    數具矣,而物器未形,物器之差率,亦即無以跳匿。

    何者?物器叢繁,而數抽象也。

    今夫舍譜以學琴,乃冀其中協音律,亦離于抽象,欲纖息簡而數之也。

    算者,譜者,書者,皆符号也。

    中國自六經百家以逮官書,既不能昭晰如譜,故膠于講讀者,貤缪于古人而道益遠。

    非書者不可用,無良書則不可用。

    今不課其良不良,而課其講讀不講讀,即有良書,當一切廢置邪?良書廢,而務水火工虞,十世以後将各持一端以為教。

    昔管子明《水地》,以為集于天地,藏于萬物,産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

    惟佗流士(希臘人)亦謂宙合皆生于水。

    海克德斯(希臘人)明神火播于百昌,則為轉化,藏于匈中,幹暵者為賢人,潤濕者為愚人。

    此皆嵬瑣于百物之杪枝,又舉其杪枝以為大素,則道術自此裂矣。

    故曰滞于有形,而概念抽象之用少也。

     顔氏譏李颙不能以三事三物使人習行,顧終身淪于講說。

    其學者李塨、王源,亦皆懲創空言,以有用為臬極。

    周之故言,仕、學為一訓。

    (《說文》:仕,學也)何者?禮不下庶人,非宦于大夫,無所師。

    故學者猶從掾佐而為小史。

    (秦法以吏為師,此革戰國之俗,而返之三代也)九流所萌蘖,皆疇人之法,王官之契也。

    然更歲月久,而儒、道、形名,侵尋張大,以為空言者,社會生生之具至爻錯。

    古者更世促淺,不煩為通論。

    漸漬二三千歲,不推其終始、審其流衍,則維綱不舉,故學者有無已而湊于虛。

    且禦者必辨于駿良玄黃,遠知馬性,而近人性之不知;射者必謹于住镞拟的,外知物埻,而内識埻之不知;此其業不火馳乎?其學術不已憔顇乎? 觀今西方之哲學,不齑萬物為當年效用,和以天倪,上酌其言,而民亦沐浴膏澤。

    雖玄言理學,至于浮屠,未其無雲補也。

    用其不能實事求是,而{角思}理紊紾者多,又人人習為是言,方什伯于三物,是故文實颠偾,國以削弱。

    今即有百人從事于三物,其一二則以愛智為空言,言必求是,人之齊量,學之同律,既得矣!雖無用者,方以冥冥膏澤人事,何滞迹之有? 顔氏徒見中國久淹于文敝,故一切以地官為事守,而使人無窈窕曠間之地。

    非有他也,亦不知概念抽象則然也。

    雖然,自荀卿而後,顔氏則可謂大儒矣。

    (案:《荀子·解蔽》雲:“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

    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有子惡卧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闢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至人也,何強?何忍?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内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夫何強?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

    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

    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據是,則至人無危,其次猶有閑居靜思,闢欲遠聲者。

    以此思仁,是非李侗所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者邪?故知此事無與禅宗。

    特以藏息自治,任人自為,不容載諸學官律令,故師保諸職,未有一言及此。

    顔氏謂非,全屏此功,亦視思仁之道大輕矣,斯其不逮荀子者也) 清儒第十二 古之言虛,以為兩纑之間,當其無纑。

    (本《墨子·經上》。

    纑即栌,柱上小方木也)六藝者,(凡言六藝,在周為禮、樂、射、禦、書、數,在漢為六經。

    此自古今異語.各不相因,言者各就便宜,無為甘辛互忌)古《詩》積三千餘篇,其他益繁,角觸無協,仲尼剟其什九,而弗能貫之以纑間。

    故曰:達于九流,非儒家擅之也。

     六藝,史也。

    上古以史為天官,其記錄有近于神話,(《宗教學概論》曰:“古者祭司皆僧侶。

    其祭祀率有定時,故因歲時之計算,而興天文之觀測;至于法律組織,亦因測定歲時,以施命令。

    是在僧侶,則為曆算之根本教權;因掌曆數,于是掌紀年、曆史記錄之屬。

    如猶太《列王紀略》《民數紀略》并列入聖書中。

    日本忌部氏亦掌古記錄。

    印度之《富蘭那》,即紀年書也。

    且僧侶兼司教育,故學術多出其口,或稱神造,則以研究天然為天然科學所自始;或因神祗以立傳記,或說宇宙始終以定教旨。

    斯其流浸繁矣。

    ”案:此則古史多出神官,中外一也。

    人言六經皆史,未知古史皆經也)學說則駁。

     《易》之為道,披佗告拉斯家(希臘學派)以為,凡百事物,皆模效膚理,其性質有相為正乏者十種:一曰有限無限,二曰奇耦,三曰一多,四曰左右,五曰牝牡,六曰靜動,七曰直線曲線,八曰昏明,九曰善惡,十曰平方直角。

    天地不率其秩序,不能以成萬物,盡之矣。

    (案:是說所謂十性,其八皆《周易》中恒義。

    惟直線曲線、平方直角二性,《易》無明文。

    莊中白棫《周易通義》曰:曲成萬物,在《周髀》為勾股弦,引伸之為和為較,言得一角則諸角可以推也。

    《易》不言勾股弦,而言曲成,何也?勾股弦不能盡萬物,故一言“曲成萬物”,又言“不遺”也。

    天之運行十二辰,曲成也。

    地之山川谿澗,曲成也;人物之筋脈轉動,曲成也。

    故言“曲成”可以該《周髀》,言《周髀》不可以該“曲成”也) 《詩》若《薄伽梵歌》,《書》若《富蘭那》神話,下取民義,而上與九天出王。

    惟《樂》,猶《傞馬》(吠陀歌詩)《黑邪柔》(吠陀贊誦祝詞及諸密語,有黑白二邪柔)矣,鳥獸将将,天翟率舞,觀其征召,而怪迂侏大可知也。

     《禮》《春秋》者,其言雅訓近人世,故荀子為之隆禮義、殺《詩》《書》。

    禮義隆,則《士禮》《周官》與夫公冠、奔喪之典,雜沓并出而偕列于經。

    《詩》《書》殺,則伏生删百篇而為二十九。

    (《尚書大傳》明言“六誓”、“五诰”,其篇具在伏書。

    伏書所無如《湯诰》者,雖序在百篇,而“五诰”不與焉。

    以是知二十九篇伏生自定,其目乃就百篇殺之.特托其辭于孔子耳。

    謂授讀未足遽死者,非也。

    知殺《詩》《書》之說,則近儒謂孔子本無百篇,壁中之書,皆歆、莽駕言僞撰者,亦非也)《齊詩》之說五際、六情,庋《頌》與《國風》,而舉二《雅》。

    (迮鶴壽曰:十五《國風》,諸侯之風也;三《頌》,宗廟之樂也;惟二《雅》述王者政教,故四始、五際專用二《雅》,不用《風》《頌》。

    案:劉子駿《移大常博士》曰:“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

    ”蓋過矣。

    三家《詩》皆殺本經,而專取其一帙;今可見者,獨《齊詩》。

    《齊詩》怪誕,誠不可為典要,以證荀說行于漢儒爾)雖然,治經恒以誦法讨論為劑。

    誦法者,以其義束身,而有隆殺;讨論者,以其事觀世,有其隆之,無或殺也。

    西京之儒,其誦法既陿隘,事不周浃而比次之,是故{齒禺}差失實,猶以師說效用于王官,制法決事,茲益害也。

     杜、賈、馬、鄭之倫作,即知“抟國不在敦古”,博其别記,稽其法度,核其名實,論其社會以觀世,而“六藝”複返于史。

    神話之病,不漬于今,其源流清濁之所處,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昭然察矣。

    亂于魏晉,及宋明益蕩。

    繼漢有作,而次清儒。

     清世理學之言,竭而無餘華;多忌,故歌詩文史梏;愚民,故經世先王之志衰。

    (三世皆有作者,然其弗逮宋明遠甚)家有智慧,大湊于說經,亦以纾死,而其術近工眇踔善矣。

     始故明職方郎昆山顧炎武,為《唐韻正》、《易詩本音》,古韻始明,其後言聲音訓诂者禀焉。

    大原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定東晉晚書為作僞,學者宗之;濟陽張爾岐始明《儀禮》;而德清胡渭審察地望,系之《禹貢》,皆為碩儒。

    然草創未精博,時糅雜宋明讕言。

    其成學箸系統者,自乾隆朝始。

    一自吳,一自皖南。

     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

    皖南始戴震,綜形名,任裁斷。

    此其所異也。

     先棟時有何焯、陳景雲、沈德潛,皆尚洽通,雜治經史文辭。

    至棟,承其父士奇學,揖志經術,撰《九經古義》《周易述》《明堂大道錄》《古文尚書考》《左傳補注》,始精眇,不惑于謏聞;然亦泛濫百家,嘗注《後漢書》及王士祯詩,其餘筆語尤衆。

    棟弟子有江聲、餘蕭客。

    聲為《尚書集注音疏》,蕭客為《古經解鈎沉》,大共笃于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

    而王鳴盛、錢大昕亦被其風,稍益發舒。

    教于楊州,則汪中、劉台拱、李惇、賈田祖,以次興起。

    蕭客弟子甘泉江藩,複缵續《周易述》。

    皆陳義爾雅,淵乎古訓是則者也。

     震生休甯,受學婺源江永。

    治小學、禮經、算術、輿地.皆深通。

    其鄉裡同學,有金榜、程瑤田,後有淩廷堪、三胡。

    三胡者,匡衷、承拱、培翚也,皆善治《禮》。

    而瑤田兼通水地、聲律、工藝、谷食之學。

    震又教于京師,任大椿、盧文弨、孔廣森.皆從問業。

    弟子最知名者,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

    玉裁為《六書音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