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卻無緣合。
赤壁之戰,關侯精兵一萬,周瑜督一萬,程普督一萬,劉豫州、諸葛亮率兵卒不下一萬。
或詢諸葛孔明以三章之約,則曰:“濟時以寬。
”蓋其學自申韓中來。
哥舒翰始亦善用兵,後困于酒色之娛,迫于君命,恸哭而出,潼關喪師二十萬,僅存八千。
其子曜有志複父仇,亦精于用兵。
諸孫皆以儒學奮,亘,茂才高第,有節概,亘、嵫、屺皆明經擢第,亦中葉尚儒術緻然。
李郭之後,文風盛而賢将少,唐室微矣。
軍中不言婦女,“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孫策、周瑜拔畹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
英銳豪俊之氣,固足辦事。
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
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
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呂蒙疾發,孫權迎置内殿,治護萬方,募有能愈疾者,賜千金。
病中瘳,為下赦令,後更增焉。
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之下為請命。
使其複生,當如何其報也。
房玄齡居秦王府,出入十年,收人物緻幕府,居宰相積十五年,議論、書疏、規谏不一。
與杜如晦共朝政。
本傳亦無甚事,而當世語良相必曰“房杜”。
以今觀之,王不及魏徵,如晦不及玄齡,然持衆美效之于君,則一也。
所以為宰相之職。
魏徵為谏議大夫,展盡底蘊凡二百奏,無不切當帝心。
本傳所載十餘事,凡三上疏。
王為谏議大夫,止谏納廬江王瑷姬、太常少卿祖孝孫教女樂二事。
想推誠納善,每存規益,史臣所以并稱名臣也。
孫樵文自序雲:唐廣明元年,狂寇犯阙,駕避岐陽,省方蜀國品藻,朝論旌其才行,诏曰:“行在三絕,李潼有曾闵之行;孫樵有揚馬之文,司空圖有巢由之風。
”餘歎曰:播遷果何時耶,從行無救時之略,乃以三絕自詫。
朝論若此,豈止清談廢事。
李郭之後,不複有真将,兵權下移于岐汴,而國亡矣。
《廉吏傳》極多上壽,公孫宏八十,第五倫八十餘,李恂九十六,吳九十八,張奂七十八,是儀(三國人)八十一,孫謙(《南史》)九十二,蕭效(唐)八十,裴寬七十五,李尚隐七十五,薛珏七十四,歸崇敬八十八,盧鈞八十五。
餘不紀卒,葬無考。
古儒生經學極多上壽者,如伏生治(尚書),轅固治《詩》,武帝以賢良召伏恭,建武四年,帝臨雍拜為司空,皆年九十。
任安受孟氏《易》,年七十九;申公受《詩》浮丘伯樓望,水平為侍中,皆年八十。
李尤,順帝時遷安樂相,年八十三。
晉宋纖弟子受業三千人,鮑靓明《河圖》、《洛書》,年百餘歲。
文立、谯周,秦始初皆年八十。
陶弘景讀書萬餘卷,何琦耽玩典籍,皆年八十三。
葛洪以儒學知名,自号“抱樸子”,年八十一。
顔含有操行,年九十三。
辛勉年八十。
隋公孫景茂好學,開皇初為道淄兩州刺史,有德政;唐曹憲通《文選》之學,皆年百餘歲。
歐陽詢年八十五。
張嗣宗以經授秦王,年八十三。
蕭德言晚節學愈苦,年九十七。
魏收擅史學,年七十七。
若七十者,亦多有之,茲弗著。
屈突通七十二,尉遲恭七十四,李績八十六,李靖七十九,郭子儀八十五,張萬福九十,烏承九十六,吳呂岱九十六,諸将功業雖不同,然皆克享上壽,想無濫殺所緻。
武後興大獄,嚴善思為詳審使,平活人百餘家,原千餘姓按囚,司刑寺罷疑不實者百人。
子向,乾元中為鳳翔尹,三世皆年八十五。
丘和附蕭銑為交州總管,年八十六。
子行恭斬寇賊,與兄師利迎谒秦王,累從戰伐功多,年八十。
亂世父子以壽終,亦有材智,足以自全也。
諸儒西漢自孔光、張禹、劉歆、揚雄,号為儒者,或依阿取容,或谄事新室,遂至言符命者,以千數。
朱文公作《通鑒綱目》标揚雄曰:“莽大夫揚雄。
”自是千古定論。
荀勸太祖曰:“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報雄傑,大略也。
”或持論甚正。
董昭等欲加九錫,或以太祖本興義兵,正朝甯國,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以憂死。
是時,劉備以帝室之胄,英雄表表,人望所歸。
能勸太祖推恩以應人望,廢昏立明,恪秉臣節,退處藩服,真上策也。
董昭九錫遂為後日開端,相繼贻禍。
董卓死于呂布,苻生死于堅,安祿山死于李豬兒,史思明死于朝義,魚朝恩死于周皓,朱全忠死于友,非人誅之,乃天誅也。
殷羨子浩,北伐無功,桓溫奏廢為庶人。
後溫将以為尚書令,浩答溫書,慮有謬誤,閉開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
豈羨投人書于水緻,浩有是報耶。
西方邺所為不法,判官譚善達數谏。
邺怒遣人告善達受金,下獄。
善達素剛,辭益不遜,死于獄。
邺病,見善達為祟卒。
人之生死,一氣之聚散也,血氣雖已散,冤恨之氣不散也。
五代武夫用世,将謂那時,天烏地黑,劫嘯時節,不複有報應,卻又自分曉。
赤壁之戰,關侯精兵一萬,周瑜督一萬,程普督一萬,劉豫州、諸葛亮率兵卒不下一萬。
或詢諸葛孔明以三章之約,則曰:“濟時以寬。
”蓋其學自申韓中來。
哥舒翰始亦善用兵,後困于酒色之娛,迫于君命,恸哭而出,潼關喪師二十萬,僅存八千。
其子曜有志複父仇,亦精于用兵。
諸孫皆以儒學奮,亘,茂才高第,有節概,亘、嵫、屺皆明經擢第,亦中葉尚儒術緻然。
李郭之後,文風盛而賢将少,唐室微矣。
軍中不言婦女,“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孫策、周瑜拔畹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
英銳豪俊之氣,固足辦事。
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
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
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呂蒙疾發,孫權迎置内殿,治護萬方,募有能愈疾者,賜千金。
病中瘳,為下赦令,後更增焉。
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之下為請命。
使其複生,當如何其報也。
房玄齡居秦王府,出入十年,收人物緻幕府,居宰相積十五年,議論、書疏、規谏不一。
與杜如晦共朝政。
本傳亦無甚事,而當世語良相必曰“房杜”。
以今觀之,王不及魏徵,如晦不及玄齡,然持衆美效之于君,則一也。
所以為宰相之職。
魏徵為谏議大夫,展盡底蘊凡二百奏,無不切當帝心。
本傳所載十餘事,凡三上疏。
王為谏議大夫,止谏納廬江王瑷姬、太常少卿祖孝孫教女樂二事。
想推誠納善,每存規益,史臣所以并稱名臣也。
孫樵文自序雲:唐廣明元年,狂寇犯阙,駕避岐陽,省方蜀國品藻,朝論旌其才行,诏曰:“行在三絕,李潼有曾闵之行;孫樵有揚馬之文,司空圖有巢由之風。
”餘歎曰:播遷果何時耶,從行無救時之略,乃以三絕自詫。
朝論若此,豈止清談廢事。
李郭之後,不複有真将,兵權下移于岐汴,而國亡矣。
《廉吏傳》極多上壽,公孫宏八十,第五倫八十餘,李恂九十六,吳九十八,張奂七十八,是儀(三國人)八十一,孫謙(《南史》)九十二,蕭效(唐)八十,裴寬七十五,李尚隐七十五,薛珏七十四,歸崇敬八十八,盧鈞八十五。
餘不紀卒,葬無考。
古儒生經學極多上壽者,如伏生治(尚書),轅固治《詩》,武帝以賢良召伏恭,建武四年,帝臨雍拜為司空,皆年九十。
任安受孟氏《易》,年七十九;申公受《詩》浮丘伯樓望,水平為侍中,皆年八十。
李尤,順帝時遷安樂相,年八十三。
晉宋纖弟子受業三千人,鮑靓明《河圖》、《洛書》,年百餘歲。
文立、谯周,秦始初皆年八十。
陶弘景讀書萬餘卷,何琦耽玩典籍,皆年八十三。
葛洪以儒學知名,自号“抱樸子”,年八十一。
顔含有操行,年九十三。
辛勉年八十。
隋公孫景茂好學,開皇初為道淄兩州刺史,有德政;唐曹憲通《文選》之學,皆年百餘歲。
歐陽詢年八十五。
張嗣宗以經授秦王,年八十三。
蕭德言晚節學愈苦,年九十七。
魏收擅史學,年七十七。
若七十者,亦多有之,茲弗著。
屈突通七十二,尉遲恭七十四,李績八十六,李靖七十九,郭子儀八十五,張萬福九十,烏承九十六,吳呂岱九十六,諸将功業雖不同,然皆克享上壽,想無濫殺所緻。
武後興大獄,嚴善思為詳審使,平活人百餘家,原千餘姓按囚,司刑寺罷疑不實者百人。
子向,乾元中為鳳翔尹,三世皆年八十五。
丘和附蕭銑為交州總管,年八十六。
子行恭斬寇賊,與兄師利迎谒秦王,累從戰伐功多,年八十。
亂世父子以壽終,亦有材智,足以自全也。
諸儒西漢自孔光、張禹、劉歆、揚雄,号為儒者,或依阿取容,或谄事新室,遂至言符命者,以千數。
朱文公作《通鑒綱目》标揚雄曰:“莽大夫揚雄。
”自是千古定論。
荀勸太祖曰:“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報雄傑,大略也。
”或持論甚正。
董昭等欲加九錫,或以太祖本興義兵,正朝甯國,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以憂死。
是時,劉備以帝室之胄,英雄表表,人望所歸。
能勸太祖推恩以應人望,廢昏立明,恪秉臣節,退處藩服,真上策也。
董昭九錫遂為後日開端,相繼贻禍。
董卓死于呂布,苻生死于堅,安祿山死于李豬兒,史思明死于朝義,魚朝恩死于周皓,朱全忠死于友,非人誅之,乃天誅也。
殷羨子浩,北伐無功,桓溫奏廢為庶人。
後溫将以為尚書令,浩答溫書,慮有謬誤,閉開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
豈羨投人書于水緻,浩有是報耶。
西方邺所為不法,判官譚善達數谏。
邺怒遣人告善達受金,下獄。
善達素剛,辭益不遜,死于獄。
邺病,見善達為祟卒。
人之生死,一氣之聚散也,血氣雖已散,冤恨之氣不散也。
五代武夫用世,将謂那時,天烏地黑,劫嘯時節,不複有報應,卻又自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