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學略第二十六

關燈
聘掌嶽麓書院,辭不就。

    築室衡山,榜曰澄齋。

    朱子撰《行狀》 蔡元定,建陽人,以僞學禁谪道州,至春陵,遠近來學者益衆,學者稱西山先生。

    《宋史》本傳 蔡沈,元定子,從元定谪道州,父子相對,以義理自怡悅。

    《宋史蔡元定傳》 魏了翁,蒲江人,嘗知常德府。

    降居靖州,湖湘之士不遠千裡從學,著《九經要義》百卷。

    《宋史》本傳 歐陽守道,吉州人,淳祐進士,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聘為嶽麓副山長。

    守道初升講,發明孟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

    《宋史》本傳 虞集,蜀人,九歲寓長沙就外傅,盡讀諸經,通其大義。

    《元史》本傳 王申子,邛峽人,元季隐居慈利,著《大易輯說》、《春秋類傳》。

    《明一統志》 薛瑄,河津人,宣德中出監湖南銀場,日探性理諸書,學益進。

    《明史》本傳 楊士奇,泰和人,早孤貧甚,力學授徒自給,多遊湖湘間。

    《明史》本傳 陳獻章,新會人,遊衡山,與諸生講學于兜率寺。

    再遊南嶽。

    複與諸生講學其上。

    《一統志》 葉钊,豐城人,嘗講學衡陽,及卒,學者祀之石鼓書院。

    《明史》本傳 王守仁,餘姚人,谪龍場驿丞,道出辰州,愛虎溪山之勝,宿僧房彌月,沅陵進士唐愈賢從之遊。

    嘉靖初,又與其徒錢、王、張、缪俱遊南嶽,日與衡士講學,從者百餘人。

    舊《通志》 趙貞吉,内江人,嘉靖中以廷诤忤旨,谪典史,僑寓益陽,講學龍州書院。

    《湖南通志》 湛若水,增城人,與王守仁同學而異趣。

    嘉靖甲辰,年八十,因與武陵蔣信有約,遂自羅浮攜門人駱堯知等遊衡山,築室紫雲峰麓,與衡士講學其中,久乃歸。

    又十年,若水年九十,複遊衡,泊舟石鼓,再登南嶽,棲遲數月,顔若童稚。

    《湖廣通志》 羅洪先,吉水人,嘉靖中,嘗微服訪黃門祝詠于衡陽,遂登南嶽,與僧楚石為方外交,手植松數株,至今人呼“念庵松”。

    《三楚文獻錄》 鄒守益,江西安福人,嘉靖中講學石鼓書院,著《教言》二十五篇。

    《三楚文獻錄》 尹台,永新人,嘗與湛若水、鄒守益共登衡嶽,訪朱、張遺迹,為買山立祠,重刻《遊嶽詩集》舊《志》 孫應骜,揚州人,嘉靖中為湖廣布政使,慕武陵蔣信之學,開講桃岡之側。

    舊《志》(按信字卿實,先師王守仁,複事湛若水,官貴州提學副使,踐履笃實,學者稱為正學先生,有道林諸集及《蔣道林文粹》) 鄒元标,吉水人,嘗寓辰州,遊大酉鐘鼓洞,流連歌詠。

    舊《志》 李渭,銅仁人,任廣東參政,隆慶五年講學石鼓,久之,自衡嶽、九疑訪濂溪故裡,衡士多從遊者。

    舊《通志》 茅坤,歸安人,巡按兩廣,道出衡陽,因講學石鼓書院。

    舊《通志》 袁宏道,公安人,慕桃源山水之勝,扁舟入武陵,居德山半年,遍遊桃川、漁仙諸勝,皆有記。

    義通志。

     艾南英,東鄉人,崇祯間客衡陽,序張龍生詩。

    《艾千子集》 黃道周,漳浦人,崇祯中谪戍辰州。

    《明史周延儒傳》 蒙正發,崇陽人,寓衡陽,著有《三湘從事錄》、《欵乃聲》諸稿。

    《通志》 錢邦芑,丹徒人,明亡為僧,寄籍武陵,與門下土講《易》,卒于寶慶,著書二十餘種。

    《楚風補》 張士玙,鐘祥人,明亡,走平江,黃冠教授,文士多出其門。

    著有《太極圖解》、《四書講》行世。

    《通志》 紀昀,獻縣人,雍正七年,張世芳知臨武縣,聘主義學,時為諸生。

    《臨武志》 按曾文正《湖南文徵序》雲:“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蓋亦山國荒僻之亞。

    然周之末世,屈原出于其間,《離騷》諸篇,為後世言情韻者所祖。

    ”屈子楚人,非生于湘中,第被放至此耳。

    然流風所被,化及千年,此州之士,盡洗蠻風,登諸華琰。

    其後昌黎開南嶽之雲,子厚攬永州之勝,胡安國講學于碧泉,朱、張宣道于嶽麓。

    大賢所至,群彥景從,過化存神之妙,有非淺人所能共喻者,稍述其略,示鄉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