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九

關燈
無病。

    非乘之有漸而閑不宜久乎。

    所謂馳閑勞逸适均者此也。

    又何謂寒暑風雨之應避。

    夫馬之畏寒為最畏暑次之何也、寒則四時易受。

    暑則惟盛夏耳。

    若盛夏拴入涼棚。

    遇疾風暴雨。

    即宜收歸暖棚。

    亦不可令狂霾飄霂浸灑肌膚其檐風者。

    賊風也無論寒暑勞逸馬皆忌之斷不可拴之檐下以其風侵入皮毛受病而不覺猶賊之潛入人室竊物而不知是以比之為賊也凡嚴冬不可立于雪地。

    野放不可久置霖雨中。

    三春咬青。

    遇喧即收于棚陽氣稍盛。

    則毒草生郊惡蟲栖葉蛛凝露馬悞囓之而病作矣。

    即棚閑有漏不可滴于馬身。

    牆隙有風。

    不可射及馬脊。

    每日辰刻撁馬就晾、宜将槽下糞溺。

    掃除潔淨。

    溺坑時為墊平。

    ■〈算刂〉草不用老根。

    及篩下草屑。

    鋪墊槽下滲濕而軟。

    馬立不傷蹄。

    局中糞穢。

    俱宜遠徙。

    不可堆積。

    臭氣熏蒸。

    馬亦生病。

    幹糞曬燥撲碎堆向廈内遇馬欲放■〈馬展〉無軟土之地将糞屑鋪地令■〈馬展〉甚佳。

    且可代薪煮料。

    但須■〈牜支〉夫好勤耳。

    此又非寒暑風雨應避之謂乎。

    司■〈牜支〉者惟在盡心乎數者而喂養調理之宜無他道矣又何患乎馬之為病哉○夫草豆乃所必需、于秋收時、其價稍賤宜預為收買以備一年之需。

    計馬每日所食之數。

    共該草豆若幹。

    甯使稍為餘溢。

    但小民聞知官買。

    恐抑值勒秤。

    裹足不前。

    若差役買之各鄉。

    彼必借端騷擾。

    宜面谕鄉地裡耆、定期某日。

    率領該鄉賣草豆之人、擔荷到縣。

    本官着總理兵書等眼同過秤過斛不許增斤淋尖、照依時價現銀當鄉地等即各散給每有鄉民交草收草人役、需索使費。

    稍拂其意大秤加收。

    甚至留難守人。

    竟有棄草而去者。

    本官不察。

    以小民怨黩飽左右之貪囊。

    所損多矣。

    該局兵書、所領草豆、按數具狀存案、仍令總理于局門過數不得偷匿短少草令善打垛者堆至草場苫葢周密勿令頂心漏水以緻黴爛豆令囤之屋内。

    門加封鎖。

    草豆每月五日一放。

    各棚馬夫支領。

    總理兵書不時察看如有克減草料。

    緻馬疲瘦者。

    立禀重究。

    其草料每次支放。

    兵書仍立簿登記其支數須與入數相符如有短少。

    即系馬夫偷竊查出并原領兵書重責均賠以懲覺察不嚴之咎。

    至于有病之馬。

    宜令另地另槽醫治調理。

    不得與衆馬同棚。

    易于傳染。

    若老病殘傷之馬、縱令養好。

    不堪供差。

    如曾效力有年。

    飼以中刍以終天年。

    其它宜即變價。

    或縱之野外。

    遇食藥草閑有獲瘥者。

    此亦節省草料之一端也夫善為計者與其抑價取民以斂怨甯嚴冒濫于局以節用又非以少為多以省為增之道乎。

     ○夫官坐必于另棚喂養者不惟德力宜居異等。

    須防驿卒混應諸差。

    每有員承知局有好馬而應之庸騎。

    非臨局橫加勒索。

    則驿夫痛受鞭笞以緻欲博歡心則必重損良骥故須飼之别棚。

    以避小差之見辱凡馬品貴必驕非如驽劣之諸能稍耐故料必熟爛草必剉細如麥汏其粗節使馬食之易肥。

    經曰善刍者是也。

    如閑久。

    本官出入乘坐。

    或令馬夫鞲鞍、遊行數裡。

    如三日一浴。

    十日一■〈馬展〉諸法以舒通其氣血若久立槽閑不惟肥病漸作亦遲鈍坐廢矣故物有不用而朽蠹因之者。

    此類是也。

    勞逸适均之說。

    葢烏可忽諸。

     ○選獸醫 馬之有病、全賴獸醫看治夫病雖作于一時而受病在于平日故善醫者當預察夫受病之先而不治乎既病之後夫及其病作而始治之則所受日深而所發愈遲發遲者其病大而勢危不可治矣諺雲、馬有轉缰之厄。

    言乎受病甚易而救治宜早也馬之病甚多。

    見之身形者有七十二症見之瘡毒者有三十六瘡黃五疔下毒見之腹髒者有十結見之目者有骨眼渾睛見之蹄頭者有十六般痛見之卒死者有五絕之不同大要皆水谷寒熱之失宜受之髒腑而發之病症故經有八症八邪之論。

    言馬體有寒熱虛實之殊。

    而适值其饑飽勞逸之過。

    此其所以受病也。

    故、馬有五經之疾而五應适征□□經者。

    心肝脾肺腎也。

    五應者、眼耳口鼻舌也。

    心有疾舌則應之紅如朱砂是也。

    肝有疾。

    目則應之。

    眼不見物是也。

    脾有疾。

    口則應之。

    褰唇似笑是也。

    肺有疾鼻則應之。

    下流膿涕是也。

    腎有疾。

    腎則應之垂縷不收是也。

    夫善醫者視外之所失而即知内之所感察外之所形而即知内之所受惟因其失而預調之使不緻于病着而難治則古之師皇伯樂之為療不過如是耳。

    然則欲知馬疾之有無。

    亦可由外而得其狀矣。

    夫有疾之馬、精神倦怠。

    耳拾頭低。

    毛焦肷吊。

    料草遲細是也。

    無疾之馬精神倍爽。

    料草增進。

    皮毛光澤。

    呼吸勻靜。

    四肢輕健糞溺潤清是也。

    審其狀之有病而急為療之。

    猶未為晚也雖然病有受之髒腑者。

    有受之經絡者。

    有受之筋骨發之皮膚者。

    則又有為針為烙為割為取為敷洗之不一若僅以煎劑而灌飲之。

    則參茋之所不達。

    亦将束手而聽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