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茶經注補

關燈
一之源 [經]茶,樹如瓜蘆。

    (注:瓜蘆,苦襖也。

    廣州有之。

    葉與虎丘茶無異。

    但瓜蘆苦耳。

    )花如白薔薇。

    (注:虎丘茶,花開比白薔薇而小,茶子如小彈。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

    (注:虎丘茶園,在爛石礫壤之間。

    )野者上,園者次。

    (注:虎丘野而園。

    )宜陽崖陰林。

    (注:虎丘之西,正陽崖陰林。

    )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

    (注:虎丘紫綠,筍芽卷舒皆上)。

     [補]鑑親采數嫩葉,與茶侶湯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

    昔之鬻虎丘茶者,盡天池也。

     二之具 [經]籝、籃、筥,以竹織之,茶人負以采茶。

    (注:虎丘山下竹佳籝小,僧人即茶人。

    )竈、釜,甑。

    (注:虎丘焙茶同。

    )杵臼、碓,規、模、棬、承、台、砧、碾。

    (注:唐宋制茶屑同,今葉茶不用。

    )芘莉、蒡莨,以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篾織方眼。

    四者大小不一,以别茶也。

    (注:虎丘同。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以焙。

    (注:虎丘同。

    )茶半幹,貯下層,全幹,升上層。

    (注:虎丘同。

    )串,一斤為上串,半斤為中串,四兩為小串。

    (注:串,一作穿,,謂穿而挂之。

    虎丘同。

    )育,以木為之,以竹編,中有桶,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中置一器,貯煨火,令媪媪然。

    江南梅雨時,燥之以炭火。

    (注:虎丘同。

    ) 三之造 [經]凡采茶,在二三四月間。

    茶之筍者,生爛石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之。

    茶之芽,發于叢薄之上。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中枝穎拔佳。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氣不采。

    采之,蒸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其幹矣。

    (注:與虎丘采焙法同。

    但陸《經》有搗之拍之,今不用。

    )茶有千萬狀。

    如口人靴者,蹙縮者;犁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困然;輕飚拂水者,涵澹然,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其形籬■然;有如霜荷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

    自口靴至于霜荷八等,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則黑,日成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

    (注:虎丘之品,真如口靴至拂水制之,精粗存乎其人。

    ) [補]黃儒《茶錄》:一戒采造過時,二戒白合盜葉,三戒入雜,四戒蒸不熟及過熟。

    (注:谷雨後謂之過時。

    茶芽有雨,小葉抱白,是為盜葉。

    雜以楊、柳、柿,是為入雜。

    ) [經]泉水上,天雨次,井水下。

    (注:虎丘石泉,自唐而後,漸以填塞,不得為上。

    而憨憨之井水,反有名。

    ) [補]劉伯刍《水記》:陸鴻漸為李季卿品虎丘劍池石泉水第三。

    張又新品劍池石泉水第五。

    《夷門廣牍》謂:虎丘石泉,舊居第三,漸晶第五。

    以石泉泓淳,皆雨澤之積滲,窦之潢也。

    況阖廬墓隧,當時石工多閉死,僧衆上栖,不能無穢濁滲入。

    雖名陸羽泉,非天然水,道家服食,禁屍氣也。

     鑑欲浚劍池之水,鑿小渠流人雀澗,則泉得流而活矣。

    李習之謂:劍池之水不流為恨事,然哉。

     五之煮 [經]山水乳泉,石泓漫流者,可以煮茶。

    (注:陸羽來吳時,劍池未塞,想其涓涓之流。

    今不堪煮。

    )湯之候,初曰蝦眼,次曰蟹眼,次日魚眼。

    若松風鳴,漸至無聲。

    (注:蝦蟹魚眼,言内水沸之狀也,聲如松濤,漸緩,則火候到矣。

    過此則老。

    )勿用膏薪爆炭。

    (注:幹炭為宜,幹松筴尤妙。

    ) [補]蘇廙傳:湯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濫觞,則與凡荈無異。

    故煎有老嫩,注有緩急,無過不及,是為茶度。

    陸平泉《茶寮記》:茶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湯少許,使湯茗相投,即滿注,雲腳漸開,乳花浮面,則味全。

    蓋唐宋茶用團餅碾屑,味易出,今用葉茶,驟則味乏,過熟則昏渴沉滞矣。

     [經]器用風爐、炭撾、鍑、火夾、紙袋、都籃、漉水囊、瓢碗、滌巾。

     [補]錫瓶。

    宜興壺,粗泥細作為上。

    瓯盞,哥窯,厚重為佳。

    瓶壺用草小薦,防焦漆幾。

     六之飲 [經]茶有九難,曰造,曰别,曰器,曰火,曰水,曰炙,曰末,曰煮,曰飲。

    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爆炭,非火也;飛灘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注:今不用未,當改曰:紙包甕貯,非藏也。

    ) [補]陸平泉《茶寮記》:品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

    故其法獨傳于高流隐逸,有雲霞泉石、磊塊胸次者。

     陳眉公《秘笈》:涼台靜室,明窗淨幾,僧寮道院,竹月松風,晏坐行吟,清談把卷,茶候也。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而超轶世味者,茶侶也。

     高深甫《八箋》:飲茶,一人獨啜為上,二人次之,三人又次之,四五六人,是名施茶。

     鑑謂:飲茶如飲酒,其醉也非茶。

     七之出 [經]浙西産茶,以湖州顧渚上,常州陽羨次,潤州傲山又次,蘇州洞庭山下。

    (注:不言蘇州虎丘,止言洞庭山,豈羽來時,虎丘未有名耶。

    ) [補]《姑蘇志》:虎丘寺西産茶。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