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代的戲劇
關燈
小
中
大
秀傳統的作品,如經過明人改編的《南西廂》、《幽閨記》,描寫曆史英雄故事的《古城記》、《草廬記》、《金貂記》,描寫水浒故事的《木梳記》等,依然在民間流行。
這些民間流行的戲曲大都愛憎分明,語言樸素,舞台影響深遠。
它們和唐人傳奇、宋元話本以及《三國志演義》、《水浒傳》等長篇小說,共同為明中葉以後戲曲創作的轉向繁榮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藝術上的借鑒。
從明初到中葉,經過比較長期的穩定,國内各大都市,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既為明中葉時期戲曲事業的繁榮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明中葉以後出現的王學左派思想,也打破程朱理學的長期統治,為一些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戲劇的産生掃除了思想上的障礙。
明代統治階級大力推尊《琵琶記》,而王學左派的思想家李贽卻認為《西廂記》、《拜月亭》的成就在《琵琶記》之上。
元人雜劇裡所豔稱的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的故事在《破窯記》裡已被貶低(見第二十一出),到《香囊記》裡更說她"遺臭千年未泯"(見第三十六出),而李贽卻稱許她是"善擇佳配"。
這些被統治階級看作"異端"的思想,直接促進了明中葉後一些具有反封建思想傾向的戲曲的産生。
明中葉出現的比較有成就的戲曲作家有康海、王九思、李開先等,他們都是在統治集團裡被排擠出來的人物,從而對統治集團的腐朽性多少有所認識。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陝西鄠縣人。
康海(1475-1540)字德涵,陝西武功縣人。
他們都是弘治中進士,在正德初年免官回鄉。
王九思的《杜甫遊春》雜劇,寫杜甫在安史亂後出遊曲江,痛罵李林甫的"嫉賢妒能,壞了朝綱",流露了作者對當時執政大臣的不滿。
比之明初那些為親王貴族歌舞升平的戲曲,已經前進了一步;但作品裡的杜甫實際是作者的化身,它遠不能表現這位偉大詩人的精神面貌。
康海的《中山狼》雜劇相傳是為諷刺李夢陽寫的(參看《曲海總目提要》卷五)。
作品寫東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險,把被趙簡子射傷的中山狼藏在書囊裡,避過了趙簡子的搜查;可是當中山狼出囊之後,反說東郭先生是假意救字,實際是要害了它的性命,連原來東郭先生在趙簡子面前替它辯護的話都成了他的罪狀。
這就深刻地揭露了狼的本性,不管你對它怎樣慈悲,它總是要吃人的。
作品還寫東郭先生在受盡狼的威脅之後,當杖藜老人把它騙進書囊要殺死它時,他又動了恻隐之心說:"雖然是它負了俺,俺卻不忍殺了它也。
"這就辛辣地諷刺了這個書呆子的溫情,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全劇關目緊湊,語言本色而流暢。
狼、老杏、老牛的開腔說話,情态逼真,使作品饒有童話意味,這在古典戲曲裡是少見的。
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号中麓,山東章丘縣人,曾任太常寺少卿,後因不滿朝政,自請罷官。
他平生愛好詞曲,現傳有《寶劍記》。
《寶劍記》寫北宋禁寫教頭林沖上疏彈劾奸臣童貫、高俅,被高俅以借看寶劍為名,設計陷害,逼上梁山,最後仍受招安,同被高衙内迫害的妻子張貞娘團圓。
傳奇通過林沖和高俅之間的鬥争,曲折反映了當時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同時抒發了作者對現實政治不滿的心情。
他寫林沖的兩次上疏和張貞娘為夫擊鼓鳴冤,在水浒故事裡并無根據。
倒更像後來《鳴鳳記》裡有關楊椒山夫婦的描寫。
《水浒傳》寫個絲毫不想反抗王朝的林沖終于走向堅決反抗的道路。
樹立一個草莽英雄的形象,并深刻揭露統治集團内部尖銳的矛盾。
《寶劍記》寫林沖受盡迫害,對宋王朝奴終存在幻想,且終于為了忠孝兩全,受诏诏安,這就把這個草莽英雄的性格士大夫化了。
然而這作品在《五倫全備記》、《五倫香囊記》等傳奇正在流行的時期出現,内容既有一定的現實性,曲詞也比較清暢,不像當時有些文人的作品,過分追求典麗,因此對當時的戲劇創作依然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劇中《夜奔》一場是歌場傳唱之作,下面二支曲子比較真切地抒寫了一個在統治集團裡飽受打擊被迫逃亡者的心情。
按龍泉血淚灑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
專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顧不的忠和孝。
--[雙調·新水令] 良夜迢迢,投宿休将門戶敲。
遙瞻殘月,暗度重關,急步荒郊。
身輕不憚路迢遙,心忙隻恐人驚覺。
魄散魂消,魄散魂消,歎紅塵誤了五陵年少。
--[駐馬聽] 後來萬曆年間的戲曲家陳與郊改編《寶劍記》為《靈寶刀》,在林沖被誣的部分恢複了《水
這些民間流行的戲曲大都愛憎分明,語言樸素,舞台影響深遠。
它們和唐人傳奇、宋元話本以及《三國志演義》、《水浒傳》等長篇小說,共同為明中葉以後戲曲創作的轉向繁榮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藝術上的借鑒。
從明初到中葉,經過比較長期的穩定,國内各大都市,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既為明中葉時期戲曲事業的繁榮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明中葉以後出現的王學左派思想,也打破程朱理學的長期統治,為一些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戲劇的産生掃除了思想上的障礙。
明代統治階級大力推尊《琵琶記》,而王學左派的思想家李贽卻認為《西廂記》、《拜月亭》的成就在《琵琶記》之上。
元人雜劇裡所豔稱的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的故事在《破窯記》裡已被貶低(見第二十一出),到《香囊記》裡更說她"遺臭千年未泯"(見第三十六出),而李贽卻稱許她是"善擇佳配"。
這些被統治階級看作"異端"的思想,直接促進了明中葉後一些具有反封建思想傾向的戲曲的産生。
明中葉出現的比較有成就的戲曲作家有康海、王九思、李開先等,他們都是在統治集團裡被排擠出來的人物,從而對統治集團的腐朽性多少有所認識。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陝西鄠縣人。
康海(1475-1540)字德涵,陝西武功縣人。
他們都是弘治中進士,在正德初年免官回鄉。
王九思的《杜甫遊春》雜劇,寫杜甫在安史亂後出遊曲江,痛罵李林甫的"嫉賢妒能,壞了朝綱",流露了作者對當時執政大臣的不滿。
比之明初那些為親王貴族歌舞升平的戲曲,已經前進了一步;但作品裡的杜甫實際是作者的化身,它遠不能表現這位偉大詩人的精神面貌。
康海的《中山狼》雜劇相傳是為諷刺李夢陽寫的(參看《曲海總目提要》卷五)。
作品寫東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險,把被趙簡子射傷的中山狼藏在書囊裡,避過了趙簡子的搜查;可是當中山狼出囊之後,反說東郭先生是假意救字,實際是要害了它的性命,連原來東郭先生在趙簡子面前替它辯護的話都成了他的罪狀。
這就深刻地揭露了狼的本性,不管你對它怎樣慈悲,它總是要吃人的。
作品還寫東郭先生在受盡狼的威脅之後,當杖藜老人把它騙進書囊要殺死它時,他又動了恻隐之心說:"雖然是它負了俺,俺卻不忍殺了它也。
"這就辛辣地諷刺了這個書呆子的溫情,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全劇關目緊湊,語言本色而流暢。
狼、老杏、老牛的開腔說話,情态逼真,使作品饒有童話意味,這在古典戲曲裡是少見的。
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号中麓,山東章丘縣人,曾任太常寺少卿,後因不滿朝政,自請罷官。
他平生愛好詞曲,現傳有《寶劍記》。
《寶劍記》寫北宋禁寫教頭林沖上疏彈劾奸臣童貫、高俅,被高俅以借看寶劍為名,設計陷害,逼上梁山,最後仍受招安,同被高衙内迫害的妻子張貞娘團圓。
傳奇通過林沖和高俅之間的鬥争,曲折反映了當時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同時抒發了作者對現實政治不滿的心情。
他寫林沖的兩次上疏和張貞娘為夫擊鼓鳴冤,在水浒故事裡并無根據。
倒更像後來《鳴鳳記》裡有關楊椒山夫婦的描寫。
《水浒傳》寫個絲毫不想反抗王朝的林沖終于走向堅決反抗的道路。
樹立一個草莽英雄的形象,并深刻揭露統治集團内部尖銳的矛盾。
《寶劍記》寫林沖受盡迫害,對宋王朝奴終存在幻想,且終于為了忠孝兩全,受诏诏安,這就把這個草莽英雄的性格士大夫化了。
然而這作品在《五倫全備記》、《五倫香囊記》等傳奇正在流行的時期出現,内容既有一定的現實性,曲詞也比較清暢,不像當時有些文人的作品,過分追求典麗,因此對當時的戲劇創作依然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劇中《夜奔》一場是歌場傳唱之作,下面二支曲子比較真切地抒寫了一個在統治集團裡飽受打擊被迫逃亡者的心情。
按龍泉血淚灑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
專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顧不的忠和孝。
--[雙調·新水令] 良夜迢迢,投宿休将門戶敲。
遙瞻殘月,暗度重關,急步荒郊。
身輕不憚路迢遙,心忙隻恐人驚覺。
魄散魂消,魄散魂消,歎紅塵誤了五陵年少。
--[駐馬聽] 後來萬曆年間的戲曲家陳與郊改編《寶劍記》為《靈寶刀》,在林沖被誣的部分恢複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