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末南戲

關燈
,南方的學者文人在曆史、哲學以及詩文方面雖也寫出不少有價值的著作,卻始終很少人注意到南曲戲文的加工與創作。

    《南詞叙錄》說南戲"語多塵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題詠",這是許多南曲戲文沒有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傳宋元南戲據近人搜輯,有傳本的十五本,有零星曲子流傳的百十九本。

    其中出于《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張協狀元》是比較可靠的早期南戲劇本。

    《張協狀元》開場時念的〈滿庭芳〉詞: 暫息喧嘩,略停笑語,試看别樣門庭。

    教坊格範,绯綠可同聲。

    酬酢詞源诨砌,聽談論四座皆驚。

    渾不比乍生後學,謾自逞虛名。

    狀元張協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

    這番書會,要奪魁名。

    占斷東瓯盛事,諸宮調唱出來因。

    厮羅響,賢們雅靜,仔細說教聽。

     東瓯是溫州的舊名,绯綠社是南宋時杭州雜劇演出的組織。

    作者以"占斷東瓯盛事"、"教坊格範,绯綠可同聲"自誇,在唱完這段諸宮調以後,又在〈燭影搖紅〉詞裡說:"九山書會,近日翻騰,别是風味。

    "而九山又是永嘉西城的地名,是南宋以來熱鬧的市區。

    根據這些情況推斷,可以認為它是南宋時期溫州雜劇的底本。

     《張協狀元》寫書生張協在五雞山落難時與貧女結婚,富貴後忘恩負義,同《趙貞女》、《王魁》是同類的題材。

    但在貧女經宰相王德用收養為義女之後又同張協重圓,已表現了階級調和的傾向。

    全本都用南方流行的詞調和民間小曲演唱,開場時由說唱諸宮調引入,以後是主角到了哪裡,戲也跟到哪裡,而且有許多同劇情不大相幹的插科打诨,這些都表現了初期南戲的特征。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裡的《宦門子弟錯立身》,寫金國河南府同知的兒子完顔壽馬和走江湖的戲班女藝人王金榜的愛情故事,題材和石君寶的《紫雲亭》相似,從内容到形式都看得出雜劇的影響。

    另一種《小孫屠》裡出現的南北合套曲,說明南戲已注意吸收雜劇的樂曲來豐富自己。

     在元滅宋以後,雜劇在随着北方的政治、軍事的勢力傳入南方時,以其新鮮的内容和精煉的形式蓋過南戲,使南戲一度趨于衰落。

    虞集《中原音韻序》說:"自是北樂府出,一洗東南習俗之陋。

    "徐渭《南詞叙錄》說:"元初,北方雜劇流入南徼,一時靡然向風,南詞遂絕,而南戲亦衰。

    "都說明了這情況。

    到了元末,南戲既在同雜劇的接觸過程中汲取它的部分成就,逐漸顯出它的優越性;而随着南方農民大起義而來的新的政治形勢也有利于南戲的流行。

    這樣,南戲才重新趨向興盛,産生了高明、施惠等優秀作家,《琵琶記》、《拜月亭》等著名劇本,并為明清以來的傳奇戲奠定了基礎。

     南戲的形式在元末明初逐步定型下來。

    一般先由副末開場,報告演唱宗旨和全劇大意。

    從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繼出場,逐步展開情節,并經過種種悲歡離合,以生旦團圓終場。

    南戲稱一場為一出,每出例有下場詩,重要人物上場時先唱引子,繼以一段自我介紹的長白,叫作定場白。

    曲詞的組織,一般有引子、過曲和尾聲。

    這是從元末明初到清中葉戲曲創作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後人用以區别于雜劇的傳奇戲。

     第二節 高明的琵琶記 高明的《琵琶記》是元末成就較高影響也較大的作品。

    高明(1305?-1359),字則誠(注: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一收有高明的題陸遊《晨起》詩卷,末署"至正十三年夏五月壬辰永嘉高明謹志于龍方"。

    同卷還收有永嘉餘堯臣的題跋,說"越六年而高公亦以不屈權勢病卒四明"。

    據此推算,高明應卒于至正十九年,即公元一三五九年。

    ),溫州瑞安人,早年鄉居讀書,至正五年(1345)中進士後,在浙江處州、杭州等地做過幾任小官。

    方國珍在浙東起義時他被任命為"平亂"統帥府都事,因與統帥意見不合,"避不治文書"。

    此後主要是過着隐居著書的生活。

    他所作戲曲除《琵琶記》外,尚有《闵子骞單衣記》,已亡佚。

    詩文經近人收輯,尚存五十多篇。

     《琵琶記》是高明在元末避亂隐居甯波城東栎社時根據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南戲《趙貞女》改編的。

    《趙貞女》寫蔡伯喈上京應舉,貪戀富貴功名,長期不歸,趙五娘獨力支持門戶,在蔡家父母死後到京師尋訪伯喈,伯喈不認,最後以馬踩趙五娘,雷轟蔡伯喈結束。

    陸遊《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