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前期雜劇其他作家和作品

關燈
uot為元人常用語,睢景臣《離祖還鄉》:"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

    ")。

    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着行裝,車運着糇糧,打獵起圍場。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

    他部從入窮荒,我銮輿返鹹陽。

    返鹹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将;泣寒将,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梅花酒〉 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美人圖今夜挂昭陽,我那裡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收江南〉 這裡的一景一物都深深染上了悲涼的色彩,纏綿往複地寫出了元帝内心的憂傷。

     《青衫淚》依白居易《琵琶行》敷衍而成,寫白居易與裴興奴的愛情故事。

    《薦福碑》寫書生張鎬的不幸遭遇。

    詛咒了社會上"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但充滿了宿命論觀點。

    《陳抟高卧》則歌頌了逃避現實的隐士。

    他的《黃粱夢》、《嶽陽樓》、《任風子》等三種寫道家度人出世的劇本,更極力宣揚道教的教義,代表雜劇創作中的一種消極傾向。

    由于作家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劇中有些曲子寫得很好。

     第五節 鄭廷玉、武漢臣及其他作家 鄭廷玉、武漢臣是思想比較複雜的作家,他們對現實有一定的認識,又熟悉舞台演出情況;但由于他們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厚,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成就。

     鄭廷玉,彰德(河北彰德)人。

    今存雜劇《看錢奴》、《後庭花》等五種。

    《看錢奴》寫财主周榮祖家"福力所積,陰功三輩",為"一念差池,合受折罰"。

    而平時不敬天地,"本當凍餓而死"的窮賈兒,因在佛像面前百般祈求福祿,神靈體念上帝"不生無祿之人",遂将周家的福力借與他二十年。

    結果周榮祖受了二十年貧窮的折罰,窮賈兒享了二十年他人的富貴。

    人物就在自己不可知的命運中完成了神靈的安排,周家的财富二十年後又絲毫不差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作品宣揚了神佛的威力和因果報應、富貴在天的迷信思想。

    但其中刻劃财主的悭吝與狠毒,揭示了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精神面貌,仍有它的現實意義。

     "雪中賣子"一場和賈仁病死時的描寫,突出地刻劃了一個守财奴的形象。

    他買周榮祖的兒子又舍不得"恩養錢",咬幾次牙才出了兩貫錢。

    周榮祖不肯,他反賴人家反悔,要罰他一千貫錢。

    還把周榮祖硬推出門,嗾狗咬他。

    他自己說,一次走到街上,一個店裡正燒鴨子,他便推買鴨子,着實地撾了一把,油了五個指頭。

    回家吃飯,一碗飯咂一個指頭,一會瞌睡上來,剩下的小指頭被狗舌了,便一氣得病。

    臨死還囑咐兒子把他剁成兩截裝在馬槽裡,免得買棺材。

    流落叫化的周榮祖對财主的痛罵,也道出了窮人對不平社會的憤怒與詛咒: ......似這等無仁義愚濁的卻有财,偏着俺有德行聰明的嚼韭菜,這八個字窮通怎的排?則除非天打算日頭兒輪到來。

    發背疔瘡是你富漢的災,禁口傷寒着你這有錢的害,有一日賊打劫火燒了你院宅,有一日人連累抄沒了舊錢債。

    恁時節合着鍋無錢買米柴,忍饑餓街頭做乞丐,這才是你家破人亡見天敗。

    ...... --〈随煞〉 武漢臣,山東濟南人。

    今存雜劇三種。

    他既寫出了竭力宣揚封建宗法觀念的《老生兒》,又寫出了有較好意義的《生金閣》。

    《生金閣》描寫一個"打死一個人如捏死一個蒼蠅"的龐衙内,強占了窮秀才郭成的寶物生金閣,還要霸占郭成的妻子李幼奴。

    郭成不從,便被鍘死,而且因為嬷嬷同情幼奴,又害死了嬷嬷。

    這就比較尖銳地反映了權豪勢要的橫行霸道,無法無天。

    但作者寫郭成的死是逃避不了的"血光災",又在舞台上出現了提頭鬼和婁青勾鬼的場景,這就使作品籠罩了一種濃厚的宿命論思想和恐怖氣氛。

     李行道的《灰闌記》、孟漢卿的《魔合羅》都是元人公案戲裡比較成功的作品,對倚強淩弱、虛僞欺詐的社會風氣和吏治的黑暗揭露比較深刻。

    《灰闌記》中包公用"灰闌拉子"斷案的事迹,突出地體現了人民傳說中包公明斷是非的智慧。

    元代權豪勢要的橫行和政治的黑暗是産生公案戲的社會基礎。

    公案戲中清官的形象多少體現了當時人民的意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人民的鬥志。

     此外,戴善夫的《風光好》是一部獨具特色的諷刺喜劇。

    作品成功地刻劃了陶學士僞善的精神面貌。

    女真族作家李直夫的《虎頭牌》頌揚了山壽馬法不徇私的精神,記錄了女真族的風俗習慣。

    代表了元雜劇不同方面的成就。

     在元代前期也出現過大力宣揚富貴在天(如《降桑椹》)和反對男女自願結合(如《張天師》)的作品,它們和武漢臣的《老生兒》,馬緻遠的"神仙道化"劇共同成為雜劇發展中的一股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