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晚唐五代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詞的起源、發展和民間詞
詞大約是在初盛唐産生(注:關于詞在何時産生的問題,目前文學史研究者的說法尚不一緻。
我們根據崔令欽《教坊記》和《舊唐書·音樂志》的有關記載,以及初盛唐時期出現的個别詞調,如沈全期的〈回波樂〉、唐玄宗的〈好時光〉等,認為它在初盛唐産生是比較可靠的。
)、從中唐以後流行起來的新詩體。
詞即歌詞,它跟樂府歌辭的辭是一個字,本指一切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
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後來簡稱為詞。
這就是我們今天用以跟詩或曲對稱的詞。
詞有許多調子,每調有一個名稱,如〈菩薩蠻〉、〈念奴嬌〉等。
由于配合不同的樂曲歌唱,每調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用韻的位置、字聲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
比之五七言詩,詞最顯著的特點是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子都長短不齊,因此又稱為"長短句"。
為了樂曲的反複吟唱,每調一般分為上下二阕,稱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也有不分阕的單調,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
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長調,如〈瑞龍吟〉、〈莺啼序〉等,就更少了。
配合詞調的音樂主要是周、隋以來從西北各民族傳入的燕樂,同時包含有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清商樂。
燕樂的樂器以琵琶為主,琵琶有二十八調,音律變化繁多,五七言詩體不容易跟它配合,長短句的歌詞就應運而生。
《舊唐書·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所謂裡巷之曲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俚曲小調,如〈漁歌子〉、〈望江南〉等。
所謂胡夷之曲是當時外國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樂曲,如〈蘇幕遮〉、〈菩薩蠻〉等。
這些胡夷裡巷之曲在城市流傳過程中既不免滲入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在樂工、歌伎的傳唱過程中,音樂上也不斷得到加工和豐富,這就使詞在情調上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征。
唐代的近體詩本來是可以合樂歌唱的,當它們不能很好配合時,就不免增減詩的字句來合樂。
因此象〈浪淘沙〉、〈雨霖鈴〉、〈抛球樂〉等曲詞原來都是七言絕句體,後來卻演變為長短句的詞調。
同時,在文人撰寫那些胡夷裡巷之曲的歌詞時,又往往依照近體詩的聲律要求來寫。
這樣,詞在内容、手法和聲律上都顯著地受到近體詩的影響,從中晚唐開始就是如此。
詞由于要配合曲調歌唱,音律、字句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比之篇幅長短、字聲平仄都較少限制的五七言古體詩,它特别不适宜于曲折叙事或傾瀉詩人的深哀積憤之作,尤其是初期流行的小令詞。
然而詞在配合樂曲歌唱的過程中,繼承并發展了近體詩的聲律成就,因此音樂性比較強,雖然今天它已不能合樂歌唱,讀時仍容易琅琅上口;而詞調的上下分阕、反複吟唱的形式,又比較适合于一些觸景生情或今昔對比的抒情小詩的寫作。
這些又進一步形成了詞調的特征,使它成為在五七言詩以外另辟蹊徑的一種新詩體。
唐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記錄當時流行的曲名三百多種,有不少跟後來的詞調同名,可能在盛唐以前民間已有詞調流傳。
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其中仍有少數文人的作品)。
敦煌曲子詞裡如〈感皇恩〉"四海清平"、〈獻忠心〉"臣遠涉山水"、失調"本是蕃家帳"等首,反映了國家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引起少數邊疆民族傾慕的情況。
又如〈阿曹婆〉"本當隻言三載歸"及失調"良人去住邊庭"二首,反映了人民對府兵制的不滿,而府兵制在開元二十五年就廢止了,因此這些作品可能是盛唐時期流傳下來的。
但其中更多作品反映了戰争頻繁、邊疆多故的情況,且涉及黃巢起義、敦煌歸義軍保護西疆等曆史事實,可推知是中晚唐的作品。
如其中一首〈菩薩蠻〉: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諸蕃遙欽仰。
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
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顔。
這詞寫被蕃部隔絕的邊疆将士企圖重返祖國,表現他們的愛國思想,在當時是有現實意義的。
随着封建社會的進展,婦女們愈來愈不滿于她們的處境,這些民間詞調又有不少是歌妓傳唱的,自然就較多地唱出了她們内心的不平。
如下面的兩首〈望江南〉。
莫扳我,扳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臨池柳,者(這)人折去那人扳,恩愛一時間。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注:〈望江南〉第二句,正調原為"仄仄仄平平"的五言句,這句雖作六言,但因為其中的一個字(如"遙"字或"似"字)在念唱時可以輕聲帶過,而不緻影響正調的音律。
發展到後來的散曲和戲曲,就叫這些在正調以外的字作襯字,因為它是起了襯托正調的作用的。
)。
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這兩首詞通過民歌慣用的比興手法,或托物寄意,或觸景生情,表現婦女的不幸命運。
前首詞裡那任人扳折的楊柳更是當時受盡侮辱的妓女們的确切比喻。
又如〈抛球樂〉: 珠淚紛紛濕绮羅,少年公子負恩多。
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
子細思量着,淡薄知聞解好麼? 這首詞不僅寫出少年公子的負恩給她們帶來的痛苦,寫出這些共同處在受損害地位的姊妹們的互相同情和支持,還寫出她們在痛定思痛時的提高認識。
那是前此樂府民歌裡所少見的。
敦煌曲子詞題材比較廣泛,除上述内容外,還有寫商人、漁父、書生等各
我們根據崔令欽《教坊記》和《舊唐書·音樂志》的有關記載,以及初盛唐時期出現的個别詞調,如沈全期的〈回波樂〉、唐玄宗的〈好時光〉等,認為它在初盛唐産生是比較可靠的。
)、從中唐以後流行起來的新詩體。
詞即歌詞,它跟樂府歌辭的辭是一個字,本指一切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
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後來簡稱為詞。
這就是我們今天用以跟詩或曲對稱的詞。
詞有許多調子,每調有一個名稱,如〈菩薩蠻〉、〈念奴嬌〉等。
由于配合不同的樂曲歌唱,每調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用韻的位置、字聲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
比之五七言詩,詞最顯著的特點是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子都長短不齊,因此又稱為"長短句"。
為了樂曲的反複吟唱,每調一般分為上下二阕,稱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也有不分阕的單調,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
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長調,如〈瑞龍吟〉、〈莺啼序〉等,就更少了。
配合詞調的音樂主要是周、隋以來從西北各民族傳入的燕樂,同時包含有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清商樂。
燕樂的樂器以琵琶為主,琵琶有二十八調,音律變化繁多,五七言詩體不容易跟它配合,長短句的歌詞就應運而生。
《舊唐書·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所謂裡巷之曲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俚曲小調,如〈漁歌子〉、〈望江南〉等。
所謂胡夷之曲是當時外國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樂曲,如〈蘇幕遮〉、〈菩薩蠻〉等。
這些胡夷裡巷之曲在城市流傳過程中既不免滲入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在樂工、歌伎的傳唱過程中,音樂上也不斷得到加工和豐富,這就使詞在情調上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征。
唐代的近體詩本來是可以合樂歌唱的,當它們不能很好配合時,就不免增減詩的字句來合樂。
因此象〈浪淘沙〉、〈雨霖鈴〉、〈抛球樂〉等曲詞原來都是七言絕句體,後來卻演變為長短句的詞調。
同時,在文人撰寫那些胡夷裡巷之曲的歌詞時,又往往依照近體詩的聲律要求來寫。
這樣,詞在内容、手法和聲律上都顯著地受到近體詩的影響,從中晚唐開始就是如此。
詞由于要配合曲調歌唱,音律、字句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比之篇幅長短、字聲平仄都較少限制的五七言古體詩,它特别不适宜于曲折叙事或傾瀉詩人的深哀積憤之作,尤其是初期流行的小令詞。
然而詞在配合樂曲歌唱的過程中,繼承并發展了近體詩的聲律成就,因此音樂性比較強,雖然今天它已不能合樂歌唱,讀時仍容易琅琅上口;而詞調的上下分阕、反複吟唱的形式,又比較适合于一些觸景生情或今昔對比的抒情小詩的寫作。
這些又進一步形成了詞調的特征,使它成為在五七言詩以外另辟蹊徑的一種新詩體。
唐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記錄當時流行的曲名三百多種,有不少跟後來的詞調同名,可能在盛唐以前民間已有詞調流傳。
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其中仍有少數文人的作品)。
敦煌曲子詞裡如〈感皇恩〉"四海清平"、〈獻忠心〉"臣遠涉山水"、失調"本是蕃家帳"等首,反映了國家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引起少數邊疆民族傾慕的情況。
又如〈阿曹婆〉"本當隻言三載歸"及失調"良人去住邊庭"二首,反映了人民對府兵制的不滿,而府兵制在開元二十五年就廢止了,因此這些作品可能是盛唐時期流傳下來的。
但其中更多作品反映了戰争頻繁、邊疆多故的情況,且涉及黃巢起義、敦煌歸義軍保護西疆等曆史事實,可推知是中晚唐的作品。
如其中一首〈菩薩蠻〉: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諸蕃遙欽仰。
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
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顔。
這詞寫被蕃部隔絕的邊疆将士企圖重返祖國,表現他們的愛國思想,在當時是有現實意義的。
随着封建社會的進展,婦女們愈來愈不滿于她們的處境,這些民間詞調又有不少是歌妓傳唱的,自然就較多地唱出了她們内心的不平。
如下面的兩首〈望江南〉。
莫扳我,扳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臨池柳,者(這)人折去那人扳,恩愛一時間。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注:〈望江南〉第二句,正調原為"仄仄仄平平"的五言句,這句雖作六言,但因為其中的一個字(如"遙"字或"似"字)在念唱時可以輕聲帶過,而不緻影響正調的音律。
發展到後來的散曲和戲曲,就叫這些在正調以外的字作襯字,因為它是起了襯托正調的作用的。
)。
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這兩首詞通過民歌慣用的比興手法,或托物寄意,或觸景生情,表現婦女的不幸命運。
前首詞裡那任人扳折的楊柳更是當時受盡侮辱的妓女們的确切比喻。
又如〈抛球樂〉: 珠淚紛紛濕绮羅,少年公子負恩多。
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
子細思量着,淡薄知聞解好麼? 這首詞不僅寫出少年公子的負恩給她們帶來的痛苦,寫出這些共同處在受損害地位的姊妹們的互相同情和支持,還寫出她們在痛定思痛時的提高認識。
那是前此樂府民歌裡所少見的。
敦煌曲子詞題材比較廣泛,除上述内容外,還有寫商人、漁父、書生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