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唐代通俗文學和民間歌謠

關燈
每牙吐七枝蓮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掐弦管,口奏弦歌,聲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麗。

    象乃徐徐動步,直入池中,蹴踏東西,回旋南北。

    以鼻吸水,水便幹枯,岸倒塵飛,變成旱地。

    于時六師失色,四衆驚嗟,合國官僚齊聲歎異處,若為: 其池七寶而為岸,瑪瑙珊瑚争燦爛。

    池中魚躍盡衡冠,龜鼈鼋鼍競谷竄。

    水裡芙蓉光照灼,...... 後面這段七言唱詞又把上面散文叙述的内容重複歌詠一番。

    這樣講一段,唱一段,直到故事結束。

    變文的基本形式就是如此。

     在宣講佛經的變文裡還有一種"押座文",是在講經以前念唱的詩篇,篇幅較短。

    "押座"即壓座,含有安定四座聽衆情緒的意思。

    它的作用跟後來話本的"入話"和彈詞的"開篇"有點相近。

     比之宣傳佛經的作品,其他通俗說唱文學作品一般較有生活氣息和現實意義。

    這類變文以講唱曆史故事的為最多。

    其中《伍子胥變文》講唱楚平王奪子妻為妃,并殺害忠言相谏的伍奢和他的兒子子尚,他的小子子胥曆盡艱苦為父兄報仇,是我國較早也較完整的說唱文學作品。

    作品除揭露了楚平王的淫亂殘暴,突出了伍子胥的報仇決心外,還寫浣紗女、漁父等不貪富貴,不避誅戮,幫助伍子胥逃亡,表現了人民反抗暴君、同情忠臣義士的思想感情,帶有較多的民間傳說色彩。

    這類變文裡尚有少數講唱民間傳說或當時社會重大事件的。

    前者如寫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孟姜女變文》,後者如寫唐末沙州愛國将領張義潮等領導人民起義、趕走了吐蕃和回鹘守将的《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

    這些作品都已殘缺,但仍表現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反抗暴政的精神。

    中間偶有片段動人的描寫,如孟姜女在長城下和骷髅對話的一段,深刻地揭露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設想也較為奇特: ......更有數個髑髅,無人搬運,姜女悲啼,向前供(借)問:"如許髑髅,家居何郡?因取夫回,為君傳信。

    君若有神,兒當接引。

    " 髑髅既蒙問事意,已得傳言達故裡。

    魂靈答應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被秦差充築城卒,辛苦不禁俱役死。

    鋪屍野外斷知聞,春冬鎮卧黃沙裡。

    為報閨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

     又如《張淮深變文》寫唐朝使者到了沙州,歎念敦煌雖"百年阻漢,沒落西戎",而"人物風華,一同内地",感動得左右從人無不凄怆,則通過人物和環境的渲染,流露了人民的愛國思想。

     前面以散文叙說,後面以詩歌吟歎的作品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早就出現的。

    《楚辭·漁父》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是如此。

    但以一段散文、一段詩歌、邊說邊唱、交互進行的文學樣式,那是到唐代變文流行以後才大量出現。

    宋元時期的詞話、鼓子詞、諸宮調等說唱文學以及雜劇、南戲等戲曲,基本上是繼承這種樣式繼續發展的。

    雖然變文裡的散文和詩歌部分内容不免重複,不知道根據它們的不同性能有所分工,語言也不夠生動;這些都隻有到後來說唱文學和戲曲作家的手裡才得到圓滿的解決。

     第二節 俗賦、話本和詞文 被現代學者收在《敦煌變文集》一類書裡的其實還有并不屬于變文的作品,其中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韓朋賦》、《晏子賦》、《燕子賦》等俗賦。

    《韓朋賦》寫韓朋夫婦為宋王迫害,終至雙雙殉情,具有較高的思想意義。

    《韓朋賦》的本事最早見于《搜神記》,全篇文字古樸,又多用古韻,可能是隋唐以前流傳下來的。

    《晏子賦》寫晏子使梁時,梁王因他短小醜陋,設辭譏笑,反為晏子所諷刺。

    《燕子賦》寫黃雀強奪燕巢,燕子向鳳凰控訴,被鳳凰判罪。

    它們是上承魏晉南北朝的雜賦與俳諧文,如僞托宋玉的《諷賦》、曹植的《鹞雀賦》,及見于袁淑《俳諧文》的《雞九錫文》等,下啟後來的《大口賦》、《風魔賦》、《雞鴨論》(注:《大口賦》、《風魔賦》見《辍耕錄》所載金院本名目。

    《雞鴨論》見關漢卿《五侯宴》雜劇。

    )等通俗诙諧之作的。

    此外與俗賦體裁相似的尚有《孔子項托(橐)相問書》和《茶酒論》。

    前者寫孔子出遊,遇見小兒項托(橐),提出許多難題問他,他對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