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昔人論畫,詳山水而略花卉,非軒彼而轾此也。
花卉盛于北宋,而徐、黃未能立說,故其法不傳。
要之畫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師傳。
自臨摹家專事粉本,而生氣索然矣。
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谛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緻豐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
譬如畫人,耳、目、口、鼻、須、眉一一俱肖,則神氣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
今之畫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蘖不備,是何異山無來龍,水無脈絡,轉折向背、遠近高下之不分,而曰筆法高古,豈理也哉!是編以生理為尚,而運筆次之,調脂勻粉諸法附于後,以補前人所未及,而為後學之津梁。
覽者識其意而善用之,則藝也進于道矣。
畫有八法四知。
八法之說前人不同,今折其衷以論花卉。
一曰章法。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勢而言,幅無大小,必分賓主。
一實一虛,一疏一密,一參一差,即陰陽晝夜消息之理也。
布置之法,勢如勾股,上宜空天,下宜留地,或左一右二,或上奇下偶,約以三出為形。
忌漫團散碎,兩亘平頭,棗核蝦須。
布置得法,多不厭滿,少不嫌稀。
大勢既定,一花一葉,亦有章法。
圓朵非無缺處,密葉必間疏枝;無風翻葉不須多,向日背花宜在後;相向不宜面湊,轉枝切忌蛇形;石畔栽花,宜空一面;花間集鳥,必在空枝。
縱有化裁,不離規矩。
二曰筆法。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而後下筆,則疾而有勢,增不得一筆,亦少不得一筆。
筆筆是筆,無一率筆;筆筆非筆,俱極自然。
樹石必須蟹爪,短梗則用狼毫(蟹爪、狼毫,筆名)。
鈎葉鈎花,皆須頓折;分筋勒幹,疊用剛柔;花心健若虎須,苔點布如蟻陣。
用筆則懸針、垂露、鐵鐮、浮鵝、蠶頭、鼠尾諸法,隐隐有合。
蓋繪事起于象形,又書畫一源之理也。
三曰墨法。
用頂煙新墨,研至八分濃淡,枯濕随意運之。
杜陵雲: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
盡之矣。
忌陳墨、積墨、剩墨、生紙、急起、急落。
花朵略入清膠,點苔、踢剩不妨帶濕。
濃心淡瓣,深蒂淺苞,一定之法也。
四曰設色法。
設色宜輕而不宜重,重則沁滞而不靈,膠粘而不澤。
深色須加多遍,詳于染法。
五采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為主,而他色附之。
青紫不宜并列,黃白未可肩随。
大紅大青,偶然一二。
深綠淺綠,正反異形。
花可複加,葉無重筆。
焦葉用赭,嫩葉加脂。
花色重則葉不宜輕,落墨深則着色尚淡。
五曰點染法。
點用單筆,染須雙管。
點花以粉筆,醮深色于毫端而徐運之,自然深淺合度。
染花則先鋪粉地,加以礬水,俟其幹後,以一筆醮色染着心處,一筆以水運之,初極淡,漸次而深。
染非一次,外瓣約三遍,中心必五六,則凹凸顯然,自然圓渾。
用脂略入清膠,則不沁積而完後發亮。
葉大亦用染法,葉小則用點法。
至下筆輕重疾徐,則巧存乎人,非筆墨所能傳也。
六曰烘暈法。
白花白地,則色不顯,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筆暈之,自有以至于無,其用筆甚微,着迹不得,即畫家所謂渲也。
或欲畫白花,先烘其外亦得。
總欲觀者但賞玉質而不知其烘,則妙矣。
又樹石禽魚,水紋波級,雪月霞天,亦用烘法。
烘亦用水,非用火也。
七曰樹石法。
樹石必有皴法,用枯濕筆随意掃去,樹幹欲其圓渾,逢節處空白一圍,轉灣必有節,節之圓長、大小不一狀。
松龍鱗,柏纏身,須參活法。
桐橫抹,柳斜擦,各樹不同。
柔條細梗,不用雙鈎。
錯節盤根,不妨臃腫。
至于花間置石,必整塊玲珑,忌零确疊砌。
一卷如涵萬壑,盈尺勢若千尋。
縱有頑礦,亦須三面;如出湖山,穴竅必多。
隙際方生苔藓,窪處或産石芝。
面背宜清,邊腹要到;黑白盡陰陽之理,虛實顯凹凸之形。
能樹石,則山水之法思過半矣。
八曰苔襯法。
樹石佳則不必苔,點苔不得法則反傷樹石。
法須錯綜而有隊伍,多不得,少不得,相其體勢而布列之,或圓或尖,或斜或踢,或亂或整,能使樹加圓渾,石益崚嶒,則神妙矣。
地坡着草,各稱其花。
早春僅可枯苔,春夏不妨叢綠苔。
花下宜淨,蒙茸則非。
春花春草,秋花秋草,各不相渾。
如戟如茅,有意無意,畫家神明,全在乎此,勿以為餘技而忽之。
四知之說,前人未發,今特标之。
一曰知天。
萬物生于天,天有四時。
夏秋之花皆有葉,春則梅杏桃李各不同。
梅開最早,天氣尚寒,故無葉而必有微芽。
杏次之,則芽長而帶綠矣。
桃李又次之,則葉已舒而尚卷曲。
至海棠、梨花,牡丹、芍藥之類,已春深而葉肥。
水仙本三月花,而以法植之,則正月開,故葉短。
迎春與梅花同。
蘭蕙宿葉不凋,其新葉亦花後方長。
至禽鳥蜂蝶,各按四時。
梅時無燕,菊候少蜂。
冬花不宜綠地,春景勿綴秋蟲。
随時體察,按節求稱,各當其可,則造物在我。
二曰知地。
天生雖一,而地各不同。
庾嶺梅花,北開南謝,其顯著矣。
北地風寒,百花俱晚。
滇南氣暖,冬月春花。
如朱藤,江南葉後方花,冀北則先花後葉。
小桃、丁香、探春、翠雀、鸾枝,北方多而南方絕少。
梅花、桂花、茉莉、珍珠蘭、紫微,則盛于南而靳于北。
芍藥以京師為最,菊花則吳下為佳。
湖南多木本之芙蓉,塞北無倒垂之楊柳。
物以地殊,質随氣化。
生花在手,不可不知。
三曰知人。
天地化育,人能贊之,凡花之入畫者,皆剪裁培植而成者也。
菊非删植,則繁衍而潦倒;蘭非服盆,則葉蔓而縱橫。
嘉木奇樹,皆由剪裁,否則杈丫不成景矣。
或依闌傍砌,或繞架穿籬,對節者破之,狂直者曲之,至染藥以變其色,接根以過其枝。
播種早晚,則花發異形;攀折損傷,則花無神采。
欲使精神滿足,當知培養功深。
四曰知物。
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所偏。
毗陽者花五出,枝葉必破節而奇;毗陰者花四出六出,枝葉必對節而偶。
此乾道坤道之分也(草木亦有花五出,而枝葉對節者,又陰陽交錯之理,木本則無)。
春花多粉色,陽之初也;夏花始有藍翠,陰之象也。
花之苞蒂須心,各各不同:有有苞無蒂者,有有苞有蒂者,有有蒂無苞者,有無苞無蒂者,有有心無須者,有有心有須者。
花葉不同,幹亦各異。
梅不同于杏,杏不同于桃,推之物物皆然。
一樹之花,千朵千樣;一花之瓣,瓣瓣不同。
千葉不過數群,縱闊宜加橫小(謂大瓣直者宜以小瓣嵌插之)。
刺不加于花項,禽豈集于棘叢。
草花有方幹之不同,折枝無蜂蝶之來采。
牡丹開時,不宜多生萌蘖;蠟梅放候,偶然幹葉離披。
新枝方可着花,老幹從無附萼。
欲窮神而達化,必格物以緻知。
各花分别 【梅】白花五出,枝葉破節。
冬春間即開,得陽氣之最先者也。
蕊圓蒂小,須密,中抽一心,無點,即花謝後結實者。
凡結實之花俱有之,人未之察耳。
着梗處有微苞,開足時形扁。
花時有微芽着新枝,枝青色。
老幹屈曲虬形,墨色略帶赭色。
千葉者,有玉蝶、紅梅、綠萼,諸品不一。
【杏】花紅,深淺不一色。
瓣五出,兜而
花卉盛于北宋,而徐、黃未能立說,故其法不傳。
要之畫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師傳。
自臨摹家專事粉本,而生氣索然矣。
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谛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緻豐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
譬如畫人,耳、目、口、鼻、須、眉一一俱肖,則神氣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
今之畫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蘖不備,是何異山無來龍,水無脈絡,轉折向背、遠近高下之不分,而曰筆法高古,豈理也哉!是編以生理為尚,而運筆次之,調脂勻粉諸法附于後,以補前人所未及,而為後學之津梁。
覽者識其意而善用之,則藝也進于道矣。
畫有八法四知。
八法之說前人不同,今折其衷以論花卉。
一曰章法。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勢而言,幅無大小,必分賓主。
一實一虛,一疏一密,一參一差,即陰陽晝夜消息之理也。
布置之法,勢如勾股,上宜空天,下宜留地,或左一右二,或上奇下偶,約以三出為形。
忌漫團散碎,兩亘平頭,棗核蝦須。
布置得法,多不厭滿,少不嫌稀。
大勢既定,一花一葉,亦有章法。
圓朵非無缺處,密葉必間疏枝;無風翻葉不須多,向日背花宜在後;相向不宜面湊,轉枝切忌蛇形;石畔栽花,宜空一面;花間集鳥,必在空枝。
縱有化裁,不離規矩。
二曰筆法。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而後下筆,則疾而有勢,增不得一筆,亦少不得一筆。
筆筆是筆,無一率筆;筆筆非筆,俱極自然。
樹石必須蟹爪,短梗則用狼毫(蟹爪、狼毫,筆名)。
鈎葉鈎花,皆須頓折;分筋勒幹,疊用剛柔;花心健若虎須,苔點布如蟻陣。
用筆則懸針、垂露、鐵鐮、浮鵝、蠶頭、鼠尾諸法,隐隐有合。
蓋繪事起于象形,又書畫一源之理也。
三曰墨法。
用頂煙新墨,研至八分濃淡,枯濕随意運之。
杜陵雲: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
盡之矣。
忌陳墨、積墨、剩墨、生紙、急起、急落。
花朵略入清膠,點苔、踢剩不妨帶濕。
濃心淡瓣,深蒂淺苞,一定之法也。
四曰設色法。
設色宜輕而不宜重,重則沁滞而不靈,膠粘而不澤。
深色須加多遍,詳于染法。
五采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為主,而他色附之。
青紫不宜并列,黃白未可肩随。
大紅大青,偶然一二。
深綠淺綠,正反異形。
花可複加,葉無重筆。
焦葉用赭,嫩葉加脂。
花色重則葉不宜輕,落墨深則着色尚淡。
五曰點染法。
點用單筆,染須雙管。
點花以粉筆,醮深色于毫端而徐運之,自然深淺合度。
染花則先鋪粉地,加以礬水,俟其幹後,以一筆醮色染着心處,一筆以水運之,初極淡,漸次而深。
染非一次,外瓣約三遍,中心必五六,則凹凸顯然,自然圓渾。
用脂略入清膠,則不沁積而完後發亮。
葉大亦用染法,葉小則用點法。
至下筆輕重疾徐,則巧存乎人,非筆墨所能傳也。
六曰烘暈法。
白花白地,則色不顯,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筆暈之,自有以至于無,其用筆甚微,着迹不得,即畫家所謂渲也。
或欲畫白花,先烘其外亦得。
總欲觀者但賞玉質而不知其烘,則妙矣。
又樹石禽魚,水紋波級,雪月霞天,亦用烘法。
烘亦用水,非用火也。
七曰樹石法。
樹石必有皴法,用枯濕筆随意掃去,樹幹欲其圓渾,逢節處空白一圍,轉灣必有節,節之圓長、大小不一狀。
松龍鱗,柏纏身,須參活法。
桐橫抹,柳斜擦,各樹不同。
柔條細梗,不用雙鈎。
錯節盤根,不妨臃腫。
至于花間置石,必整塊玲珑,忌零确疊砌。
一卷如涵萬壑,盈尺勢若千尋。
縱有頑礦,亦須三面;如出湖山,穴竅必多。
隙際方生苔藓,窪處或産石芝。
面背宜清,邊腹要到;黑白盡陰陽之理,虛實顯凹凸之形。
能樹石,則山水之法思過半矣。
八曰苔襯法。
樹石佳則不必苔,點苔不得法則反傷樹石。
法須錯綜而有隊伍,多不得,少不得,相其體勢而布列之,或圓或尖,或斜或踢,或亂或整,能使樹加圓渾,石益崚嶒,則神妙矣。
地坡着草,各稱其花。
早春僅可枯苔,春夏不妨叢綠苔。
花下宜淨,蒙茸則非。
春花春草,秋花秋草,各不相渾。
如戟如茅,有意無意,畫家神明,全在乎此,勿以為餘技而忽之。
四知之說,前人未發,今特标之。
一曰知天。
萬物生于天,天有四時。
夏秋之花皆有葉,春則梅杏桃李各不同。
梅開最早,天氣尚寒,故無葉而必有微芽。
杏次之,則芽長而帶綠矣。
桃李又次之,則葉已舒而尚卷曲。
至海棠、梨花,牡丹、芍藥之類,已春深而葉肥。
水仙本三月花,而以法植之,則正月開,故葉短。
迎春與梅花同。
蘭蕙宿葉不凋,其新葉亦花後方長。
至禽鳥蜂蝶,各按四時。
梅時無燕,菊候少蜂。
冬花不宜綠地,春景勿綴秋蟲。
随時體察,按節求稱,各當其可,則造物在我。
二曰知地。
天生雖一,而地各不同。
庾嶺梅花,北開南謝,其顯著矣。
北地風寒,百花俱晚。
滇南氣暖,冬月春花。
如朱藤,江南葉後方花,冀北則先花後葉。
小桃、丁香、探春、翠雀、鸾枝,北方多而南方絕少。
梅花、桂花、茉莉、珍珠蘭、紫微,則盛于南而靳于北。
芍藥以京師為最,菊花則吳下為佳。
湖南多木本之芙蓉,塞北無倒垂之楊柳。
物以地殊,質随氣化。
生花在手,不可不知。
三曰知人。
天地化育,人能贊之,凡花之入畫者,皆剪裁培植而成者也。
菊非删植,則繁衍而潦倒;蘭非服盆,則葉蔓而縱橫。
嘉木奇樹,皆由剪裁,否則杈丫不成景矣。
或依闌傍砌,或繞架穿籬,對節者破之,狂直者曲之,至染藥以變其色,接根以過其枝。
播種早晚,則花發異形;攀折損傷,則花無神采。
欲使精神滿足,當知培養功深。
四曰知物。
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所偏。
毗陽者花五出,枝葉必破節而奇;毗陰者花四出六出,枝葉必對節而偶。
此乾道坤道之分也(草木亦有花五出,而枝葉對節者,又陰陽交錯之理,木本則無)。
春花多粉色,陽之初也;夏花始有藍翠,陰之象也。
花之苞蒂須心,各各不同:有有苞無蒂者,有有苞有蒂者,有有蒂無苞者,有無苞無蒂者,有有心無須者,有有心有須者。
花葉不同,幹亦各異。
梅不同于杏,杏不同于桃,推之物物皆然。
一樹之花,千朵千樣;一花之瓣,瓣瓣不同。
千葉不過數群,縱闊宜加橫小(謂大瓣直者宜以小瓣嵌插之)。
刺不加于花項,禽豈集于棘叢。
草花有方幹之不同,折枝無蜂蝶之來采。
牡丹開時,不宜多生萌蘖;蠟梅放候,偶然幹葉離披。
新枝方可着花,老幹從無附萼。
欲窮神而達化,必格物以緻知。
各花分别 【梅】白花五出,枝葉破節。
冬春間即開,得陽氣之最先者也。
蕊圓蒂小,須密,中抽一心,無點,即花謝後結實者。
凡結實之花俱有之,人未之察耳。
着梗處有微苞,開足時形扁。
花時有微芽着新枝,枝青色。
老幹屈曲虬形,墨色略帶赭色。
千葉者,有玉蝶、紅梅、綠萼,諸品不一。
【杏】花紅,深淺不一色。
瓣五出,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