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記

關燈
定國 《刀劍錄》:宋武帝裕于永初元年鑄一劍,銘其背曰“定國”,後入于梁。

     永昌 《刀劍錄》:宋廢帝元征中于蔣山之巅造一劍曰“永昌”。

     梁神劍 《梁書》: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以象月并閏。

     鎮山沉水 《刀劍錄》:魏道武帝于嵩阿鑄二劍,一曰鎮山,二曰沉水。

     龍雀 《魏志》:赫連百煉為劍,号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水心劍 《束皙傳》:秦昭王三月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捧水心之劍以奉王,曰:“令君制有西夏。

    ”因此立為曲水。

     五丁劍 《蜀小志》:五丁力士遺劍于梓潼縣之龍潭,岩間發寶光。

     千金劍 《劍俠傳》:唐晉公王铎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西河劍器 《唐本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郁跂頓挫,獨出冠時,一人而已。

     火精 《杜陽雜編》:唐德宗将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内殿,吹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

    及乘輿遇夜,侍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鱗铗星镡 《酉陽雜俎》,鄭雲達少時得一劍,鱗铗星镡,有時而吼。

     西蕃寶劍 《宋鑒》:紹興六年二月,右相都督張浚請禦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将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 《東坡集》:郭祥正遺東坡古銅劍二,坡詩以為謝:“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争劍铓。

    ” 楚銅劍 《方輿志》:宋供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成者。

     角巾劍 《劍俠傳》:角巾道人脫郭倫于惡少窘辱,郭邀飲為謝,辭去曰:“吾乃劍俠,非世人也。

    ”擲杯長揖,出門數步,耳中铿然有聲,一劍躍出墜地,蹑之,騰空而去。

     安定劍 《鹹賓集》: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貢異劍,賜以織金文绮,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貢為常。

     澤劍 《少儀》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屦,問日之蚤莫。

    雖請退可也。

     吳粵劍 《考工記》: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使然也。

     桃氏劍 《考工記》:桃氏為劍,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锊,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锊,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锊,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分景流黃擇精 《漢武内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繞指柔 《廣輿圖》曰:揚州興化平望湖中一劍,屈之首尾相就,識者曰即“繞指柔”也。

     裝劍 《一統志》:爪哇國有裝劍。

     龍泉 《寰宇志》,龍泉縣南五裡,水可用淬劍,昔人就水淬之,劍化龍而去,故劍名龍泉。

     燕奴 《洞微志》:一術士于腕間出二彈子,令變,即化雙燕飛騰,名燕奴。

    燕奴又變作二小劍,交擊,須臾入腕中。

     蘭子七劍 《列子》雲:蘭子以技幹宋君,弄七劍,疊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

    宋君驚異之,賜以金帛。

     辟兵劍 《抱樸子》:或以月蝕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以血書所持之劍,亦得禁辟五兵之道。

     冶劍 《玉海劍冶贊》:風伯吹爐,雲師煉冶,鐵焰朝流,金精夜下,價直十城,名當千馬。

     斑劍 《文選王文憲集序》:增斑劍六十人。

     白虎 《繁露》曰:刀之在左,青龍象也。

    劍之在右,白虎象也。

     三尺水 李賀《劍歌》: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

     含光承景宵練 《列子》曰:衛周孔其祖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衆,其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宵練。

     越八劍 《拾遺記》曰:越王句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以成八劍,一曰掩日,二曰斷水,三曰轉魄,四曰懸剪,五曰驚鲵,六曰滅魂,七曰卻邪,八曰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