隷釋巻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宋 洪适 撰
集古録目
集古録既成之八年家君命棐曰吾集録前世埋沒缺落之文獨取世人無用之物而藏之者豈徒出于嗜好之僻而以為耳目之玩哉其為所得亦已多矣故嘗序其説而刻之又跋于諸巻之尾者二百九十六篇序所謂可與史傳正其阙謬者已粗備矣若撮其大要别為目録則吾未暇然不可以阙而不備也棐退而悉發千巻之藏而考之曰嗚呼可謂詳矣葢自文武以來迄于五代盛衰得失賢臣義士奸雄賊亂之事可以動人耳目者至于釋氏道家之言莫不皆有然分散零落數千百年而後聚于此則亦可謂難矣其聚之既難則其久也又将遂散而無傳宜公之惜乎此也于是各取其書撰之人事迹之始終所立之時世而着之為一十巻以附于跋尾之後夫此千巻之書者刻之金石托之山崖未嘗不為無窮之計也然必待集録而後著者豈非以其繁而難于盡傳哉故着其大略而不道其詳者公之志也熙甯二年二月記
沛相楊君碑
右不著書撰人名氏楊君震之後也孝順帝時以掾史召拜郎中累遷沛相建甯中卒碑為字首尾不完失其名字矣碑在阌鄉震墓側
楊君碑隂題名
右不著書人名氏碑首尾不完今可見者四十餘人各有所出錢數楊氏數世皆阌鄉此碑有稱後公門生者有稱沛君門生者不知何人碑隂也後公義不可知沛君所謂沛相者也碑在陜府阌鄉
郭先生碑
右書不著書撰人名氏書字甚古蓋漢碑也先生名輔字甫成荊州人碑在襄州谷城縣
魏受禅壇記
右書不著書撰人名氏世傳以為鐘繇書或以為梁鹄書魏文帝黃初元年為壇于繁昌以受漢禅碑不着所立年月在許州魏文帝廟中
魏公卿上尊号表
右不著書撰人名氏字與受禅壇記同漢既禅位文帝未受魏相國安樂鄉侯華歆等上表勸進碑在許昌
楊震碑
右書不著書撰人名氏其前不完碑首題曰漢太尉楊公神道碑銘震安帝時位至太尉碑在陜府阌鄉縣
繁陽令楊君碑銘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殘缺不完不見其名字其可見者曰富波君之小子據楊震碑考之富波侯相名牧震之子也碑在陜府阌鄉
髙陽令楊君碑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首尾不完不見名字據碑嘗為髙陽令最後為善【上一字阙】侯相而碑額但曰髙陽令楊君碑據楊震碑高陽令名著震孫也碑在陜府阌鄉
文翁石柱記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初文翁為蜀郡守始立學校至安帝永初中以火災被焚惟廟門兩石阙獲存獻帝時太守髙朕重修立之又于其東别築周公禮殿碑以初平五年立在益州
魏大飨碑
右書不著書撰人名氏亳州圖經以為梁鹄書魏文帝初即王位将伐吳南行至醮飨軍士耆老于故宅此碑其元年上兩字缺不可見當為延康元年也在亳州魏帝廟中
魏魯孔子廟碑
右不著書撰人名氏字為書魏文帝黃初二年封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祀诏魯立廟置吏卒守衛魯人立此頌碑在兖州
樊常侍碑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常侍名安字子佑南陽湖陽人宮至中常侍追贈騎都尉此碑并追贈制書同刻以延熹三年立在唐州湖陽縣
?儒婁先生碑
右書不著書撰人名氏先生名壽字元孝南陽人隐居不仕以教授為業碑延熹中立在光化軍幹徳縣夀墓之側
老子銘
右漢陳相邊韶撰字為書不著名氏世以為蔡邕書據碑延熹八年八月桓帝夢見老子尊而祀之韶時典其禮因而為銘碑在亳州衛真縣太清宮
曹騰碑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騰桓帝時官至中常侍長樂太仆封費亭侯追加兼諌議印绶碑無所立年月在亳州
桂陽周府君碑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韶州圖經雲郭蒼撰初桂陽有泷水人患其險太守下邳周憬字君光頽山鑿石以通之延熹三年故吏區祉刻石以紀功并祉等故吏題名者二十二人在韶州樂昌縣昌樂泷上周君廟中
桐柏廟碑
右漢不著書撰人名氏南陽太守盧奴【碑缺不見姓】君延熹六年重修桐柏廟作此頌桐柏淮源也碑在鄧州
修西嶽廟複民賦頌
右書不著書人名氏漢?農太守樊毅上尚書表也毅使從事荀班華隂令先谠繕治嶽廟并複華下十裡民田租口算以其事表上光和二年也碑久埋沒唐興元元年華隂令盧仿求得而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