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齋金石刻考略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集敦祥歐公謂為髙宗總章三年董?謂為鹹亨元年按總章三年三月始改鹹亨耳釋文鄭承規書鹹通中立書法方整甚有歐虞遺意 唐書言韓王元嘉垂拱中徙绛州刺史洛中記異則雲刺史李谌為母房太妃追薦造像其說不合予按韓王元嘉與滕王元嬰俱陪葬髙祖獻陵在三原縣北房太妃當從葬于此也然陪葬獻陵十有六王獨淄川片石存耳諸塜星列不能指為誰是東望晉绛四百餘裡盈盈黃河衣帶水間而已
集王聖教序
在西安府儒學墨洞鹹亨三年?奘法師西域歸以二車馳載佛經六百五十七部诏譯于慈恩寺僧徒數千人太宗為制聖教序髙宗在春宮為制述聖教序記永徽初褚遂良奉勅書石兩通豎于慈恩塔門之西東遂為釋氏弁冕缁流仰瞻太宗喜右軍真迹寺僧懐仁以一金錢易一字集成斯碑合二宗序記批答并心經勒成以天竺儀仗導至慈恩天子禦樓以觀可謂盛矣王元美雲或謂結體無别搆偏傍多假借葢集書不得不爾今慈恩已毀此石移在郡庠墨洞覆以廣屋南向而?宗孝經石台北向對立環以石經顔栁諸碑秦人謂之墨洞此碑極為斯世寶重洞中諸匠人輪日摹搨殆無虛晷精彩無存略有形似而已嘉靖乙夘地震石斷為二不特宋搨難即初斷之搨亦難然世間流傳已多重價可獲未若定武蘭亭之絶響也重刻者多妍醜互見原石方座螭首上下兩傍皆刻佛像蓮座極精石瑩潤身髙六尺七寸廣三尺計三十行每行八十六字
黃隋二州刺史于大猷碑
在三原縣北原碑剝蝕強半不知撰書人聖厯三年卒按碑文之可讀者大猷為燕公志甯之孫吏部郎中立政之子東海郡公辨機之弟也趙子函謂書法全出登善峻防遒健可謂傳神 是碑無武後所制字疑非此時所立餘至墓下去燕公墓不逺而削者過半
騎都尉馮本碑
周先天元年閻朝隠撰在髙陵縣西南七裡男敦分書
鎮軍大将軍契苾明碑
在鹹陽縣北五裡原上婁師德撰殷元祚書周先天二年 石髙八尺六寸廣四尺一寸計三十八行每行七十七字碑最髙大字多完好元祚亦習褚書而廹真者但用武後新制字耳
比丘圓滿塔碑【正書】
在西安府城南華嚴寺 趙子函雲銘石斷殘不能一半華嚴寺敗垣中得書者無名全出褚登善波拂處虬健絶倫銘内有神龍二年并鎮國太平公主等語當是中宗時人習登善書者
贈歙州刺史葉慧明書
今在金鄉縣開元五年江夏李【阙】 國子太學生【阙】八分書 此為葉法善之父本傳法善括州括蒼人
三世為道士皆有攝養占蔔之術髙宗聞法善名征詣京師法善事髙宗則天中宗殆五十年嘗徃來名山數诏入禁中盡禮問道然排擠佛法議者或譏其向背以其術髙終莫之測也睿宗即位稱法善有防助之功先天二年拜鴻胪卿封越國公仍舊稱為道士止于京師之景龍觀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年一百七嵗卒
兖州都督于辨機碑【開元五年正書】
在三原縣北原據金石文字為姚崇撰石殘缺無書名按辨機燕公志甯之長孫吏部郎中立政子刺史大
猷之兄封東海郡公贈兖州都督碑曰葬于三原縣萬夀鄉之先茔餘特谒燕公墓辨機大猷二碑相去不逺大猷墓僅存如堵牆辨機墓已平耳其碑存
廬山東林寺碑
在寺中開元五年李邕撰并書
雲麾将軍李思訓碑【開元八年李邕撰書】
在蒲城縣金粟山 北海此碑乆赫赫人間米元章謂其崛健生疎似為未當下截已盡剝蝕上半存者風神奕奕朱秉器謂良鄉亦有此碑文反謂蒲城者為趙文敏臨書妄為臆斷若良鄉為趙書未可知矣楊用修謂其已斷或以鐡束之又謂已亡皆無是事六诏傳說不足信也思訓陪葬睿宗橋陵墓現存而碑即在其前華嶽精享昭應之碑【開元八年劉升分書】
在華隂縣東五裡華嶽廟五鳳樓内甬道東鹹廙撰李休光題額 金石文字記曰其文即刻于後周天和三年頌碑之南面其右旁有顔魯公乾元元年十月題名大字三行【阙】十【阙】字左旁有賈竦元和元年十月華嶽廟寺詩太和六年四月侄男宣義郎行華州參軍琡重修碑之下方亦有唐人題名此碑前後空處為宋人攙入題名甚多幸正文皆分書題名或或行不相混耳廟中古碑嘉靖末地震多毀唐碑惟此與韓擇木二通俱完好
衡山嶽麓寺碑【開元九年】
在寺中李邕書 東林碑與此碑二石皆拓本且石質粗刻手未精安及雲麾碑王元美謂殘楮斷墨猶足傾倒趙子函謂可與雲麾伯仲
鎮軍大将軍吳文墓銘【集王書】
一曰興福寺碑亦曰半截碑在西安郡墨洞 趙子函曰此碑斷殘棄西安城南隍中王生堯恵輩見之以語郡守舁置泮宮碑為大将軍吳文立興福寺僧大雅集右軍書餘觀其筆法去聖教逺甚應是集字者不及懐仁而碑中有開元九年字疑又從聖教序諸刻中摹集非右軍真迹也 顧甯人曰其文有夫人李氏圓姿替月潤臉呈花唐人寫狀婦容猶有碩人詩意今人以為嫌不肯作此語矣
集王四十七字殘碑
自懐仁集聖教序後唐人集王複有多種餘命搨工遍搜殘碑西安城南隍中有片石無字出其土中者得四十七字晉是以典疑廣神後飡桂極佳教者之正合朽骨石異物傳露添異空空無揚讃多尚書文林紛粵縁何以顯知慈感紛糺宛然聖教初搨深歎唐石磨泐者多也此四十七字自餘搨後不能再傳于世也愧不及王生堯恵亦無好事郡守舁入泮宮裝附吳文墓志之後為集王之楷法
禦史台精舎碑
在墨洞崔湜撰梁升卿八分書開元十一年 禦史台何地而入精舍耶佞佛可鄙若湜之所為則更為佛教罪人特升卿聲價重一時東封朝觐序石既為伧父所壊此碑獨完好無恙耳
娑羅樹碑【開元十一年李邕撰并行書】
在淮安府城中惡刻不足觀逺不逮東林嶽麓
淨業法師塔銘【開元十二年】
在西安府城南香積寺畢彥雄撰無書者名 趙子函雲法亦習褚登善者勁防似之而其鈎磔處稍不及耳萬厯間侍禦楊修齡亟賞之遂多搨者石固完好
大智禅師碑并隂
在西安府墨洞嚴挺之撰史惟則八分書并篆額開元二十四年九月碑隂并記陽伯成撰史惟則分書開元二十九年 窦泉書譜稱其古今折衷大小應變如因髙而囑逺俯川陸而必見今觀此碑信是開元間分書第一手智師見方技傳傳雲開元二十年卒碑雲二十四年三藏?奘之卒傳與塔銘亦不同
大德進法師塔銘
在西安府實際寺陳光撰僧智詳正書開元二十五年七月碑殘僅存形似書法亦是善學褚者
大德檀法師塔銘【開元二十五年正書】
在西安府城西金勝寺即唐崇仁寺姜立祐撰無書名趙子函雲行草筆法圓健清逸當與建初大遍覺銘
并觀
鐡彌勒像頌【開元二十九年】
在交城縣石壁寺林谔撰房嶙妻髙氏行書 寺自元祐至今三燬于火碑亦屢經重刻猶奕奕乃爾深得右軍聖教之意閨閣用筆無出其右者 歐陽集古録雲餘所集録古文自周秦以下訖于顯德凡千卷唐居其十七八其名臣顯達下至山林幽隠之士所書莫不皆有而婦人之書惟髙氏一人爾其所書刻石存于今者惟此頌與安公美正頌二碑筆畫字體逺不相類殆非一人之書疑摹刻不同亦不應相逺如此又疑好事者寓名以為竒也識者當自辨之 又雲予與蔡君谟論書以為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餘之所録如于頔髙骈下至陳遊環等書皆有葢武夫悍将暨楷書手輩字皆可愛今文儒之盛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二三人非皆不能葢忽不為爾唐人書見于今而名不知于當時者如張師立缪師愈之類葢不可勝數也非餘録之則将泯然于後世矣餘之集古不為無益也夫
夢真容碑【蘓靈芝行書】
在盩厔縣樓觀 ?宗自言夢見?元皇帝雲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裡即命使同諸道士求得之于盩厔縣樓觀東南山阜間迎至興慶宮開元二十九年四月事也
?元靈應頌【天寶元載】
在盩厔縣樓觀戴琁撰序劉同升撰頌戴伋八分書趙崡曰此頌刻于宗聖觀記之北面唐人分書甚佳但經元人翻本減弱矣碑側宋蘓轼書并詩弟轍詩嵗乆剝蝕元人别摹一碑視碑側字法亦減
隆闡法師碑
在西安儒學天寶二年 首行唐實際寺故寺主懐恽奉勅贈隆闡大法師碑銘并序其下曰懐恽及書葢不可曉第其書亦自出聖教稍完媚乏蕭疎之緻矣
述聖頌
在嶽廟東道院達奚珣撰呂向撰頌并正書天寶十三載 其隂之上方有韓賞嶽神文韓擇木分書下方有大厯九年華隂令盧朝徹谒嶽廟文有貞元九年十三年題名左旁有乾元元年張惟一祈雨記右旁有上元元年華隂縣令王有等題名李樞書上為篆下為八分髙宗幹陵有述聖頌武後制文中宗書遒健得歐虞
遺意石來自于阗填以金屑照耀陵園後仆斷為數段萬厯間趙子函見其兩段予登陵不見此石矣
心經【無年月鄭萬鈞草書】
舊在長安百塔寺成化中西安守孫仁移置墨洞計三十行後尚有二年嵗除先姊忌辰百塔寺内十二字今亦亡矣
祈雨記
在嶽廟述聖頌之左側張惟一撰李權分書乾元二年
華隂令王宥谒嶽記【上元元年】
在嶽廟精享碑下方上為篆下為八分李樞書 王伯厚言華嶽題名五百十一人再題三十一人自開元迄清泰今存者惟此與述聖頌及魯公乾元記不過二十餘人而已又因地震之後以碎石裝砌嶽廟大門牆上亦有唐人題今王無異所搨得者通共九十二人有裴士淹李德裕李商隠名歐陽永叔雲華嶽題名自唐開元三十三年訖後唐清泰二年實二百一年題名者五百十一人再題名又三十一人録為十卷徃徃當時知名士也或兄弟同遊或子侄并侍或寮屬将佐之鹹在或山人處士之相攜或奉使奔命有行役之勞或窮髙望逺極登臨之适其富貴貧賤歡樂憂悲非惟人事百端而亦世變多故開元二十三年嵗在丙子是年天子躬耕借田肆大赦群臣方頌太平請封禅葢唐極盛之時也清泰二年嵗在乙未廢帝簒立之明年也是嵗石敬塘以太原反召契丹入自雁門廢帝自焚于洛陽而晉髙祖入自太原五代極亂之時也始終二百年間或治或亂或盛或衰而徃者來者先者後者雖窮達夀夭參差不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