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二

關燈
唯易且靜,形物之性也」,語意未明。

    《禦覽·方術部》引作「夫唯易且靜,故能形物之性情也」,高注:「形,見也。

    」較今本爲善。

    《文子》作「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用也必假之於弗用也 「由此觀之,用也,必假之於弗用也」。

    念孫案:「用也」二字,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作「用者,必假之於弗用者」,是也。

    今本兩「者」字皆作「也」,涉上文而誤耳。

    《文子》作「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者」,《莊子·知北遊篇》曰「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皆其證。

     然而不免於儡身猶不能行也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然而不免於儡身,猶不能行也,又況所教乎」。

    高以「儡身」二字連讀,雲:「儡身,身不見用,儡儡然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儡」字上屬爲句,「不免於儡」,謂躬行仁義,而不免於疲也。

    「儡」之言「羸」也。

    《廣雅》曰:「,疲也。

    」《説文》曰:「儽,垂皃。

    亦疲憊之意。

    《玉藻》「喪容纍纍」,鄭注曰:「纍纍,羸憊貌也。

    」王褒《洞簫賦》曰:「桀跖鬻博,儡以頓顇。

    」「儽」、「儡」、「」、「纍」,竝字異而義同。

    「身」字下屬爲句。

    《呂氏春秋·有度篇》曰:「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

    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句法正與此同。

     真人之道 「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此真人之道也」。

    念孫案:「道」本作「遊」,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文子·九守篇》正作「遊」。

    遊者,行也,言真人之所行如此也。

    上文曰:「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於虛,則銷鑠滅息,此聖人之遊也。

    」高注曰:「遊,行也。

    」《精神篇》「是故真人之所遊」,高注亦曰:「遊,行也。

    」《莊子·天運篇》「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古者謂是采真之遊」,竝與此「真人之遊」同意。

     澤潤玉石 「不通此者,雖目數千羊之羣,耳分八風之調,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智終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澤潤玉石,猶無益於治天下也」。

    高注曰:「澤,潤澤也。

    」念孫案:「澤潤玉石」本作「辭潤玉石」。

    高注「澤,潤澤也」本作「潤,澤也」。

    此解「潤」字之義,非解「澤」字之義。

    「辭潤玉石」,謂其辭潤澤如玉石也。

    「目數千羊」二句以耳目言之,「足蹀陽阿」二句以手足言之,「智終天地」二句以心言之,「辯解連環」二句以口言之,若雲「澤潤玉石」,則文不成義矣。

    今案:正文「澤」字涉注文「潤,澤也」而誤。

    《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五》引此已誤。

    後人不達,又於注内加一「澤」字,以從已誤之正文耳。

    《文子·九守篇》正作「辭潤玉石」。

     知不能平 「蜂蠆螫指而神不能憺,高注:「憺,定也。

    」蚉蝱噆膚而知不能平」。

    念孫案:「知不能平」四字,義不相屬。

    「知」本作「性」。

    性,猶體也。

    《呂氏春秋·壅塞篇》「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高注:「性,猶體也。

    」《少儀》曰:「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則有之矣。

    」《楚語》曰:「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

    」《月令》「安形性」,《後漢書·陳寵傳》作「安形體」。

    平,靜也。

    《鬼谷子·摩篇》:「平者,靜也。

    」謂體不能靜也。

    《莊子·天運篇》「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是也。

    後人不知「性」之訓爲「體」,故妄改之耳。

    《太平禦覽·蟲豸部二》引此正作「性不能平」。

     一人養之十人拔之 「今夫樹木者,一人養之,十人拔之,則必無餘。

    與「櫱」同。

    」念孫案:「一」當爲「十」,「十」當爲「一」。

    此言養之者雖有十人,而一人拔之,則木必死也。

    下文曰:「今盆水在庭,清之終日,未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而不能察方員。

    」意與此注同。

    《魏策》亦雲:「十人樹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

    」今本「十」、「一」二字互誤,則非其指矣。

    《太平禦覽·資産部三》所引與今本同,亦後人依誤本改之。

    其《方術部一》引此正作「十人養之,一人拔之」。

     草木不夭九鼎重味 「當此之時,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潤澤」。

    《太平禦覽·皇王部二》引此,「夭」下有「死」字。

    念孫案:「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相對爲文,則有「死」字者是也。

    《文子·道德篇》亦有「死」字。

    「九鼎重味」,「味」字於義無取,蓋即下文「珠」字之誤而衍者也。

    《禦覽》引此作「九鼎重」,又引注雲:「王者之德休明,則鼎重。

    」此蓋許注。

    則無「味」字明矣。

     注 ,原作「亢」,據下文文義改。

     注 與此,原作「此與」,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