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氣節
關燈
小
中
大
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
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隻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
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裡,志和氣是配合着的。
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
有時候節甚至于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節,馮雪峰先生論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
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衛護着這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這個階級的。
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後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
“士”或稱為“讀書人”,是統治階級最下層的單位,并非“幫閑”。
他們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嘗不如此。
固然在野的處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縛,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們得吃飯,這飯恐怕還得靠農民耕給他們吃,而這些農民大概是屬于他們做官的祖宗的遺産的。
“躬耕”往往是一句門面話,就是偶然有個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淵明,精神上或意識形态上也還是在負着天下興亡之責的士,陶的《述酒》等詩就是證據。
可見處士雖然有時橫議,那隻是自家人吵嘴鬧架,他們生活的基礎一般的主要的還是在農民的勞動上,跟君主與在朝的大夫并無兩樣,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識形态,彼此也是一緻的。
然而士終于變質了,這可以說是到了民國時代才顯著。
從清朝末年開設學校,教員和學生漸漸加多,他們漸漸各自形成一個集團;其中有不少的人參加革新運動或革命運動,而大多數也傾向着這兩種運動。
這已是氣重于節了。
等到民國成立,理論上人民是主人,事實上是軍閥争權。
這時代的教員和學生意識着自己的主人身份,遊離了統治的軍閥;他們是在野,可是由于軍閥政治的腐敗,卻漸漸獲得了一種領導的地位。
他們雖然還不能和民衆打成一片,但是已經在漸漸地接近民衆。
五四運動劃出了一個新時代。
自由主義建築在自由職業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
教員是自由職業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補的官。
學生也可以選擇多元的職業,不是隻有做官一路。
他們于是從統治階級獨立,不再是“士”或所謂“讀書人”,而變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的就是“知識階級”。
殘餘的“士”或“讀書人”自然也還有,不過隻是些殘餘罷了。
這種變質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的一段,而中國的知識階級在這過程中也曾盡了并且還在想盡他們的任務,跟這時代世界上别處的知識階級一樣,也分享着他們一般的運命。
若用氣節的标準來衡量,這些知識分子或這個知識階級開頭是氣重于節,到了現在卻又似乎是節重于氣了。
知識階級開頭憑着集團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
可是這個集團并不大,在中國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與民衆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
而一方面廣大的民衆擡頭要飯吃,他們也沒法滿足這些饑餓的民衆。
他們于是失去了領導的地位,逗留在這夾縫中間,漸漸感覺着不自由,鬧了個“四大金剛懸空八隻腳”。
他們于是隻能保守着自己,這也算是節罷;也想緩緩地落下地去,可是氣不足,得等着瞧。
可是這裡的是偏于中年一代。
青年代的知識分子卻不如此,他們無視傳統的“氣節”,特别是那種消極的“節”,替代的是“正義感”,接着“正義感”的是“行動”,其實“正義感”是合并了“氣”和“節”,“行動”還是“氣”。
這是他們的新的做人的尺度。
等到這個尺度成為标準,知識階級大概是還要變質的罷? (1947年4月13、14日作,原載于1947年5月1日《知識與生活》第2期)
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
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隻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
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裡,志和氣是配合着的。
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
有時候節甚至于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節,馮雪峰先生論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
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衛護着這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這個階級的。
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後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
“士”或稱為“讀書人”,是統治階級最下層的單位,并非“幫閑”。
他們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嘗不如此。
固然在野的處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縛,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們得吃飯,這飯恐怕還得靠農民耕給他們吃,而這些農民大概是屬于他們做官的祖宗的遺産的。
“躬耕”往往是一句門面話,就是偶然有個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淵明,精神上或意識形态上也還是在負着天下興亡之責的士,陶的《述酒》等詩就是證據。
可見處士雖然有時橫議,那隻是自家人吵嘴鬧架,他們生活的基礎一般的主要的還是在農民的勞動上,跟君主與在朝的大夫并無兩樣,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識形态,彼此也是一緻的。
然而士終于變質了,這可以說是到了民國時代才顯著。
從清朝末年開設學校,教員和學生漸漸加多,他們漸漸各自形成一個集團;其中有不少的人參加革新運動或革命運動,而大多數也傾向着這兩種運動。
這已是氣重于節了。
等到民國成立,理論上人民是主人,事實上是軍閥争權。
這時代的教員和學生意識着自己的主人身份,遊離了統治的軍閥;他們是在野,可是由于軍閥政治的腐敗,卻漸漸獲得了一種領導的地位。
他們雖然還不能和民衆打成一片,但是已經在漸漸地接近民衆。
五四運動劃出了一個新時代。
自由主義建築在自由職業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
教員是自由職業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補的官。
學生也可以選擇多元的職業,不是隻有做官一路。
他們于是從統治階級獨立,不再是“士”或所謂“讀書人”,而變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的就是“知識階級”。
殘餘的“士”或“讀書人”自然也還有,不過隻是些殘餘罷了。
這種變質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的一段,而中國的知識階級在這過程中也曾盡了并且還在想盡他們的任務,跟這時代世界上别處的知識階級一樣,也分享着他們一般的運命。
若用氣節的标準來衡量,這些知識分子或這個知識階級開頭是氣重于節,到了現在卻又似乎是節重于氣了。
知識階級開頭憑着集團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
可是這個集團并不大,在中國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與民衆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
而一方面廣大的民衆擡頭要飯吃,他們也沒法滿足這些饑餓的民衆。
他們于是失去了領導的地位,逗留在這夾縫中間,漸漸感覺着不自由,鬧了個“四大金剛懸空八隻腳”。
他們于是隻能保守着自己,這也算是節罷;也想緩緩地落下地去,可是氣不足,得等着瞧。
可是這裡的是偏于中年一代。
青年代的知識分子卻不如此,他們無視傳統的“氣節”,特别是那種消極的“節”,替代的是“正義感”,接着“正義感”的是“行動”,其實“正義感”是合并了“氣”和“節”,“行動”還是“氣”。
這是他們的新的做人的尺度。
等到這個尺度成為标準,知識階級大概是還要變質的罷? (1947年4月13、14日作,原載于1947年5月1日《知識與生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