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疏

關燈
虞汝明 據宛委山堂《說郛》卷一百。

     餘少好書,複好琴,至老不衰。

    近尤喜觀虞初、夷堅家言,中有琴事,辄命毛先生志之,名曰《古琴疏》。

    始于伏羲,終于六代,凡若幹則,以示同好。

    庶幾有博雅君子續而補之,禆其弗逮,非高山流水間一暢事乎。

    壬寅人日識。

     伏羲時嬰禋貢梓,帝命下相柏皇斵而為琴。

    一曰丹維,二曰祖床,三曰委文,四曰衡華。

     黃帝合符于釜山,歸,大鴻鼓清角之琴以娛帝。

     祝融取榣山之榇作琴,彈之有異聲,能緻五色鳥舞于庭中,琴之至寶者。

    一曰皇來,二曰鸾來,三曰鳳來,故生長子即名曰琴。

     鄒屠氏,帝喾之妃也。

    以碧瑤之梓為琴,飾以{玉雩}琈寶玉,故名{玉雩}琈。

     帝俊有琴曰電母,每夏月電光一照則弦自鳴,此與豐山之鐘,謂之霜鳴,皆異寶也。

     晏龍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義輔,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簡開,六曰垂漆。

     素女播都廣之琴,溫風冬飄,素雪夏零,鸾鳥自鳴,鳳鳥自舞,靈壽自花。

     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于雲和,命武羅伯植芍藥于後苑。

    武羅伯谏曰:「帝方崇厥德,怪草奇木,懼遷厥嗜,宜食駕車之善馬。

    」帝不從。

    于是作誼谏。

    羿乃伐桐為琴以進帝,帝善之,名曰條谷。

    帝稍移于音樂,不聽政事,為羿所逐,居于商丘,援琴作源水之歌。

    歌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

    毂既破碎,庸大其輻。

    事已敗矣,乃重太息。

    」 大戊三十一年,伊陟作琴,名曰國阿。

     周宣王有琴曰向風,背銘雲:「牆有耳,伏寇在。

    」是武王之遺器也。

    宣王每朝,姜後辄以此銘援琴奏之,王于是益兢兢不怠,中興之成,後與有力焉。

     齊桓公使甯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鐘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命後車以歸。

     宋華元獻楚莊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袅袅,繞于梁間,循環不已。

    楚王樂之,七日不聽朝,其音始歇。

    樊姬進曰:「君淫于樂矣。

    昔桀好妺喜之瑟而亡其身,纣聽靡靡之音而喪其國。

    今君繞梁是樂,七日弗朝,君樂亡身喪國乎。

    」于是以鐵如意錘琴而破之。

     祝牧入山樵采,得異木,其狀類琴,因斵成之,名曰太古。

    與妻偕隠,嘗作歌,鼓之曰:「天下有道,我黻子佩。

    天下無道,我負子戴。

    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相樂以終身。

     楚王子無虧有琴曰青翻,後質于秦,不得歸,因撫琴歌曰:「洞庭兮木秋,涔陽兮草衰,去千裡之家國,作鹹陽之布衣。

    」 昔恒山有雙白鶴,化為二神女,舞于台上,已而拊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遍山俱響。

     秦惠文有琴,一曰宣和,二曰閑邪,故夏侯湛〈琴賦〉雲:「聊閑邪于五弦兮,翼宣和于萬裡。

    」 荊轲劫秦王,将刺之。

    王曰:「寡人好琴,願聽一曲而就死。

    」轲許之,因命琴女文馨奏曲,曲曰:「羅縠單衫,可掣而絶。

    三尺屏風,可超而越。

    鹿盧之劍,可負而拔。

    」王從其言,遂得脫。

    後名其琴曰超屏琴。

     鼓山者,昔仙人卭疏嘗鼓鳳修之琴于此山,故名。

    琴鼓亦名鳳修。

     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绮之琴,文木之幾,夫餘之珠。

    琴銘曰「桐梓合精」。

     張安世五歲能鼓琴,讀書過目成誦,後為成帝侍中。

    其所寳琴二,一曰秋梧疎雨〖一說四字即琴銘也〗,二曰白鹄。

    背有「子野」兩字。

     趙飛燕與宮奴赤鳳昵,後赤鳳懼事洩,亡去。

    後思之不已,制赤鳳來曲,恒援琴而歌之,未嘗不淚下,名其琴曰鳳皇。

    帝卒不覺也。

     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受業于張伯祖,精于治療。

    一日入桐柏覓藥草,遇一病人求診,仲景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以實具對,乃峄山穴中老猿也。

    仲景出囊中丸藥畀之,一服辄愈。

    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

    」仲景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