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樂雜曲詞之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葉)。
判不徒行萬裡去(句),空道五原歸(葉)。
秉旄仗節定遼東(韻),俘馘變夷風(葉)。
清歌凱捷九都水(句),歸宴雒陽宮(葉)。
策功行賞不淹留(換韻),全軍借智謀(葉)。
詎似南宮複道上(句),先封雍齒侯(葉)? 王胄作: 遼東浿水事龔行(韻),俯拾信神兵(葉)。
欲知振旅旋歸樂(句),爲聽凱歌聲(葉)。
十乘元戎才渡遼(換韻),扶濊已冰消(葉)。
詎似百萬臨江水(句),按轡空回鑣(葉)。
天威電邁舉朝鮮(韻),信次即言旋(葉)。
還笑魏家司馬懿(句),迢迢用一年(葉)。
鳴鑾詔蹕發淆潼(換韻),合爵及疇庸(葉)。
何必豐沛多相識(句),比屋降堯封(葉)? 綜觀一調四詞,雖平仄尚未盡諧,而每首八句六葉韻,前後段各四句換韻,句法則七言與五言相間用之,四詞無或差舛,形式最與唐末五代“令曲”相近;郭氏録冠《近代曲辭》,其爲後來“倚聲填詞”之祖明矣。
“詞”在隋代,既有創作,何以中間歇絶,竟鮮嗣音?推其最大原因,一爲士大夫守舊心理,不甘俯就“胡夷裡巷之曲”,爲撰新詞;一爲樂工多取名人詩篇,爲加“泛聲”合之弦管(參看《詞學季刊》創刊號拙著《詞體之演進》);前者爲中國文人傲慢性之表現,後者足以助長其偷怠心理;長短句詞發展之遲緩,皆此兩重心理,作祟於其間也。
《尊前集》收唐人“詞”,有明皇之《好時光》一首,李白之《連理枝》一首、《清平樂》五首、《菩薩蠻》三首、《清平調》三首,韋應物之《調笑》二首、《三臺》二首,王建之《宮中三臺》二首、《江南三臺》四首、《宮中調笑》四首,杜牧之《八六子》一首,劉禹錫之《楊柳枝》十二首、《竹枝》十首、《紇那曲》二首、《憶江南》一首、《浪淘沙》九首、《瀟湘神》二首、《抛球樂》二首,白居易之《楊柳枝》十首、《竹枝》四首、《浪淘沙》六首、《憶江南》二首、《宴桃源》三首,盧貞之《楊柳枝》一首,張志和之《漁父》五首,司空圖之《酒泉子》一首,韓偓之《浣溪沙》二首,薛能之《楊柳枝》十八首,成文幹之《楊柳枝》十首,溫庭筠之《菩薩蠻》五首。
自韋應物以下,皆開元、天寶以後人,其詞又多爲五七言絶句詩體;在溫庭筠以前,長短句詞,固未風行於士大夫間也。
歐陽炯《花間集序》稱“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不及其他;而所謂“《清平樂調》”,果爲《尊前集》所載之《清平樂》,抑爲七言絶句體之《清平調》?未易遽下斷語。
至明皇《好時光》: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
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
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據近人劉毓盤之説,謂:“此詞疑亦五言八句詩,如‘偏’、‘蓮’、‘張敞’、‘個’等字,本屬和聲,而後人改作實字。
”(《詞史》)志和《漁父》,亦七言絶句詩,特於第三句減一字,化作三字兩句耳。
然則“並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全唐詩注》),雖在開元、天寶早肇其端,而當時士大夫間,固不輕於嘗試也。
判不徒行萬裡去(句),空道五原歸(葉)。
秉旄仗節定遼東(韻),俘馘變夷風(葉)。
清歌凱捷九都水(句),歸宴雒陽宮(葉)。
策功行賞不淹留(換韻),全軍借智謀(葉)。
詎似南宮複道上(句),先封雍齒侯(葉)? 王胄作: 遼東浿水事龔行(韻),俯拾信神兵(葉)。
欲知振旅旋歸樂(句),爲聽凱歌聲(葉)。
十乘元戎才渡遼(換韻),扶濊已冰消(葉)。
詎似百萬臨江水(句),按轡空回鑣(葉)。
天威電邁舉朝鮮(韻),信次即言旋(葉)。
還笑魏家司馬懿(句),迢迢用一年(葉)。
鳴鑾詔蹕發淆潼(換韻),合爵及疇庸(葉)。
何必豐沛多相識(句),比屋降堯封(葉)? 綜觀一調四詞,雖平仄尚未盡諧,而每首八句六葉韻,前後段各四句換韻,句法則七言與五言相間用之,四詞無或差舛,形式最與唐末五代“令曲”相近;郭氏録冠《近代曲辭》,其爲後來“倚聲填詞”之祖明矣。
“詞”在隋代,既有創作,何以中間歇絶,竟鮮嗣音?推其最大原因,一爲士大夫守舊心理,不甘俯就“胡夷裡巷之曲”,爲撰新詞;一爲樂工多取名人詩篇,爲加“泛聲”合之弦管(參看《詞學季刊》創刊號拙著《詞體之演進》);前者爲中國文人傲慢性之表現,後者足以助長其偷怠心理;長短句詞發展之遲緩,皆此兩重心理,作祟於其間也。
《尊前集》收唐人“詞”,有明皇之《好時光》一首,李白之《連理枝》一首、《清平樂》五首、《菩薩蠻》三首、《清平調》三首,韋應物之《調笑》二首、《三臺》二首,王建之《宮中三臺》二首、《江南三臺》四首、《宮中調笑》四首,杜牧之《八六子》一首,劉禹錫之《楊柳枝》十二首、《竹枝》十首、《紇那曲》二首、《憶江南》一首、《浪淘沙》九首、《瀟湘神》二首、《抛球樂》二首,白居易之《楊柳枝》十首、《竹枝》四首、《浪淘沙》六首、《憶江南》二首、《宴桃源》三首,盧貞之《楊柳枝》一首,張志和之《漁父》五首,司空圖之《酒泉子》一首,韓偓之《浣溪沙》二首,薛能之《楊柳枝》十八首,成文幹之《楊柳枝》十首,溫庭筠之《菩薩蠻》五首。
自韋應物以下,皆開元、天寶以後人,其詞又多爲五七言絶句詩體;在溫庭筠以前,長短句詞,固未風行於士大夫間也。
歐陽炯《花間集序》稱“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不及其他;而所謂“《清平樂調》”,果爲《尊前集》所載之《清平樂》,抑爲七言絶句體之《清平調》?未易遽下斷語。
至明皇《好時光》: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
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
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據近人劉毓盤之説,謂:“此詞疑亦五言八句詩,如‘偏’、‘蓮’、‘張敞’、‘個’等字,本屬和聲,而後人改作實字。
”(《詞史》)志和《漁父》,亦七言絶句詩,特於第三句減一字,化作三字兩句耳。
然則“並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全唐詩注》),雖在開元、天寶早肇其端,而當時士大夫間,固不輕於嘗試也。